清吳之璠竹雕松蔭高士筆筒是清代的筆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吳之璠竹雕松蔭高士筆筒
- 所屬年代:清
- 規格:高15.2cm,筒徑7.4cm
- 作者:吳之璠
筆筒圓體,三矮足,筒身修長輕巧。外壁以去地浮雕法表現3株老松斜插於雲翳,松針亭亭如蓋。松根處半倚坐一老者,寬袍大袖,扳膝昂首,縱目天外,意態陶醉,而筆筒上部淺浮雕流雲遮月,與人物目光遙相呼應,情境清朗,富於書卷氣。松乾下側有陰刻隸書“吳之璠”款識。
此作之去地浮雕技法極為純熟,在有限的高度內劃分層次,如3株松樹的相互關係,近實遠虛,疊壓轉折,一目了然,人物的姿態表情也處處精確傳神。器表年深日久,有紋飾處色濃,無紋飾處色淺,如運筆墨於畫布之上。
吳之璠在竹刻技巧上頗多創新,除繼承嘉定圓雕與多層高浮雕的傳統外,又發展出一種剔地淺浮雕技法,能於較小的範圍內表現出物象微妙的凹凸變化,清金元鈺《竹人錄》特為其命名“薄地陽文”。吳氏影響頗大,甚至有研究者認為,在康、雍之際曾形成過一個以吳之璠為首的竹刻流派。
此作之去地浮雕技法極為純熟,在有限的高度內劃分層次,如3株松樹的相互關係,近實遠虛,疊壓轉折,一目了然,人物的姿態表情也處處精確傳神。器表年深日久,有紋飾處色濃,無紋飾處色淺,如運筆墨於畫布之上。
吳之璠在竹刻技巧上頗多創新,除繼承嘉定圓雕與多層高浮雕的傳統外,又發展出一種剔地淺浮雕技法,能於較小的範圍內表現出物象微妙的凹凸變化,清金元鈺《竹人錄》特為其命名“薄地陽文”。吳氏影響頗大,甚至有研究者認為,在康、雍之際曾形成過一個以吳之璠為首的竹刻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