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青花瓷

清同治青花瓷

清同治(公元1862—1874年,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年號)朝共13年,其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制瓷業更趨衰落,工藝低下,製作粗糙。景德鎮官窯雖恢復生產,但傳世精品寥寥無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同治青花瓷
  • 出處景德鎮官窯
胎釉,青料,造型,紋飾,款識,

胎釉

 同治官窯青花的胎體與鹹豐青花相差無幾,白而不精,稍厚重,有的釉色灰暗不清,透明感較差。啄器線條挺直、生硬,略顯笨拙,小件器皿製作較好一些。署“體和殿”款的慈禧太后專用瓷做工較精緻, 清同治青花雲龍紋賞瓶
故宮藏清同治青花花卉紋水仙盆故宮藏清同治青花花卉紋水仙盆
胎子堅密,釉面均勻,代表了同治時的最高製作水平。
民窯胎體比鹹豐民窯青花更厚重,胎質鬆軟,也有的較為輕薄、瓷質較細者,釉面不平整,多泛瑩白,厚釉者更顯質粗鬆軟,渾濁,釉面的透明及硬度都不及清早期之器。釉色有粉白和青白兩種。

青料

 同治青花瓷使用國產青料描繪,有的色澤清麗,有的色深發黑,都比較穩定,青花亦都飄浮在釉面上,沒有往下沉的感覺。
故宮藏清同治青花折枝繡球花紋蓋盒故宮藏清同治青花折枝繡球花紋蓋盒
官窯器前期青花發色比較鮮麗明爽,後期藍中泛灰。
民窯器色澤有清新明快的一類,也有黑褐灰暗的一類,與清早期青花相比皆有漂浮感,有些青花還有暈散現象。

造型

 官窯器多是繼承傳統式樣,有增無減,並無特殊之作。常見的有盤、高足盤碗、碟、盒、罐、缸、花盆(圓形、長方形)、奩、硯、桶爐、賞瓶、三足小壺、撇口瓶玉壺春瓶渣斗等,其中蓋盒與花盆最為常見。
故宮藏清同治青花折枝花紋盆奩故宮藏清同治青花折枝花紋盆奩
民窯器有賞瓶、玉壺春瓶、雙耳瓶、四方瓶、六方瓶、獅耳瓶、獸耳瓶、撇口瓶、洗口瓶壁瓶、四節盒、油盒、皂盒、文房用具等。

紋飾

 這時常見的紋飾除傳統的龍鳳、雲鶴、夔鳳、纏枝花卉、荷池鴛鴦、八仙、嬰戲、仕女、山水、博古外,還有很多吉祥寓意的內容,如五穀豐登、狀元及第、壽山福海、麒麟送子、萬壽無疆、年年有餘等。
故宮藏清同治青花食盒故宮藏清同治青花食盒
官窯器有雲龍、雲鳳、夔龍、纏枝蓮、勾蓮、折枝菊花、竹石、蕉葉、葡萄、折枝果、八卦雲鶴、博古圖、仕女、梵文、壽字、花鳥、梅竹、松竹梅三友圖等。
多數用工筆繪成,花紋清晰,但缺乏層次。有些畫面過於單調,偏重吉祥如意紋,反映了晚清瓷器的裝飾風格。
民窯有龍鳳、雲鶴、山水人物、嬰戲、花鳥、獅球等。此時有出現圖案畫,畫意庸俗,畫法無章法,畫工較粗,筆觸呆滯,缺少生氣。也有畫工精細者,但不能與清早期精品相提並論。

款識

官窯器款識多數是青花“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寫得工整清秀,但不規矩。也有“同治年制”四字兩行楷書款,字寫得大而肥,看起較拙。同治青花的篆書款極少。另外官窯瓷器還多署“體和殿”、“大雅齋”和“天地一家春”款,數此款的均為慈禧用的專用瓷款識。“體和殿”是慈禧太后飲食休息場所,同治九年(1870年)御窯廠專為體和殿燒制了百雙大魚缸,匯同其他器皿約萬件,皆署的是“體和殿制”款識。款字均為篆書,寫得方正謹嚴。以紅彩居多,還有少量青花款。“大雅齋”款多橫書,以碗和花盆等較為常見,款字多書在外口沿下。“天地一家春”款為篆書,外飾二龍戲珠紋,書在器物的外口沿下,多與“大雅齋”同時使用。
堂名款有“慎思堂制”、“務本堂制”、“竹雪軒制”、“本和殿制”等。
同治官款整體字型布局工整,筆畫粗,用筆拘謹,青花濃艷,個別有暈散。
民窯款大致有兩類,一為年號款,有“大清同治年制”和“同治年制”兩種,以楷書為主,六字或四字兩行;二為印章是篆書款,且草率欠工細。其中篆書圖章款較多,宇跡很草。堂名款有樂壽堂、務本堂、九思堂、詒谷堂、竹雪軒、敬順齋、涵德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