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別叢:明清戰爭史略》內容簡介:明朝末年,朝政日非,危機四伏,偏安東北一隅的建州女真勢力逐漸發展壯大,從明朝東北邊庭的一個小部落,逐漸發展為可以與大明帝國分庭抗力的後金政權,進而八旗鐵騎一舉入關,定鼎中原,又逐一掃滅了南明的各個小朝廷,建立起大清帝國。歷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三位皇帝,明與清爆發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役,《清史別叢:明清戰爭史略》就是講述明末清初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揭示明清兩個政權在統治上的治亂興衰。作者以生動的小說筆法、嚴謹的學術思維,全景式地再現了這場持續半個世紀的戰爭歷程。《清史別叢:明清戰爭史略》也是迄今為止國內最系統、最完整地描述明清戰爭史的專著。
基本介紹
- 書名:清史別叢:明清戰爭史略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0164366, 9787300164366
- 作者:孫文良 李治亭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474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清史別叢:明清戰爭史略》的幾大看點不容錯過:依據史料,詳細分析了努爾哈赤是否被袁崇煥的大炮擊傷斃命;細緻介紹了皇太極如何設反間計誘使崇禎皇帝自毀長城,冤殺了袁崇煥;深入剖析了呈三桂降清的前因後果,對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作出自己的判斷。
作者簡介
孫文良(1933-1995),遼寧遼陽人,歷任遼寧大學歷史系主任、教務長,遼寧省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史學會理事。出版有《清太宗全傳》(合著)、《乾隆帝》(合著)、《明清人物》、《中國官制史》、及《滿族崛起與明清興亡》十餘部著作,主編《滿族大辭典》、《清史稿辭典》等,發表論文150餘篇。
李治亭,1942年生,山東莒南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歷任副所長、所長等職,兼任吉林省史學會副會長。現為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傳記組特聘專家。長期致力於清史研究,兼及明史與東北地方史研究,出版有《吳三桂大傳》、《清康乾盛世》、《中國漕運史》等,主編《愛新覺羅家族全書、《關東文化大辭典》等,發表論文200餘篇。
李治亭,1942年生,山東莒南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歷任副所長、所長等職,兼任吉林省史學會副會長。現為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傳記組特聘專家。長期致力於清史研究,兼及明史與東北地方史研究,出版有《吳三桂大傳》、《清康乾盛世》、《中國漕運史》等,主編《愛新覺羅家族全書、《關東文化大辭典》等,發表論文200餘篇。
圖書目錄
上編後金在遼東的戰略進攻(1618-1626)
第一章明與後金首次交鋒
一、努爾哈赤起兵創建後金
二、後金與明朝的矛盾日益尖銳
三、撫、清之戰後金首捷
四、明朝的驚駭
第二章薩爾滸之戰--明清(後金)第一次決戰
一、明軍分進合擊
二、後金各個擊破
三、明朝失敗的原因
四、戰後雙方力量的對比
第三章開原鐵嶺爭奪戰
一、後金進攻的新策略
二、明失開原、鐵嶺
三、熊廷弼經略遼東
第四章遼瀋大戰
一、後金髮動遼瀋之戰
二、遼瀋之戰的重要戰役
三、明軍的戰略退卻
四、後金進占遼瀋地區
第五章遼西辟戰場
一、明廷決策守遼西
二、西平堡血戰
三、後金不戰取廣寧
四、熊廷弼、王化貞被逮
第六章寧遠城下的鏖戰
一、守御山海之爭
二、明部署寧錦防線
三、袁崇煥誓守寧遠
四、明軍憑堅城用大炮獲勝
中編明、清(後金)的戰略相持(1627-1643)
第七章寧、錦對峙
一、後金對明的議和策略
二、後金再次攻寧錦
三、明獲“寧錦大捷”
四、大凌河圍困戰
第八章後金千里奔襲
一、突襲北京與用間
二、攻占關內四城
三、宣府、大同運動戰
第九章遼東沿海爭奪戰
一、明在遼東沿海的防禦
二、後金首次攻皮島失利
三、後金襲取旅順
四、皮島海戰
第十章清軍深入腹地
一、京畿襲擾戰
二、冀魯消耗戰
三、山東攻掠戰
第十一章松、錦之戰--明清第二次決戰
一、戰前的部署
二、清軍包圍錦州
三、松山決戰
四、兩次決戰之比較
五、明朝被迫求和
下編清朝消滅南明的戰略總攻擊(1644-1662)
第十二章清軍進關
一、明朝的崩潰
二、誘脅吳三桂乞降
三、山海關激戰的決定性勝利
第十三章清軍攻滅弘光政權
一、入關後清朝面臨的軍事形勢
二、弘光政權的布防
三、清軍進入南京
第十四章清軍南下
一、魯王政權的覆滅
二、唐王政權的覆滅
三、紹武政權的覆滅
第十五章清對明的最後勝利
一、農民軍與南明殘餘勢力的聯合
二、永曆政權的抗清
三、清軍活捉永曆帝
附錄:明清(後金)主要戰役一覽表
第一章明與後金首次交鋒
一、努爾哈赤起兵創建後金
二、後金與明朝的矛盾日益尖銳
三、撫、清之戰後金首捷
四、明朝的驚駭
第二章薩爾滸之戰--明清(後金)第一次決戰
一、明軍分進合擊
二、後金各個擊破
三、明朝失敗的原因
四、戰後雙方力量的對比
第三章開原鐵嶺爭奪戰
一、後金進攻的新策略
二、明失開原、鐵嶺
三、熊廷弼經略遼東
第四章遼瀋大戰
一、後金髮動遼瀋之戰
二、遼瀋之戰的重要戰役
三、明軍的戰略退卻
四、後金進占遼瀋地區
第五章遼西辟戰場
一、明廷決策守遼西
二、西平堡血戰
三、後金不戰取廣寧
四、熊廷弼、王化貞被逮
第六章寧遠城下的鏖戰
一、守御山海之爭
二、明部署寧錦防線
三、袁崇煥誓守寧遠
四、明軍憑堅城用大炮獲勝
中編明、清(後金)的戰略相持(1627-1643)
第七章寧、錦對峙
一、後金對明的議和策略
二、後金再次攻寧錦
三、明獲“寧錦大捷”
四、大凌河圍困戰
第八章後金千里奔襲
一、突襲北京與用間
二、攻占關內四城
三、宣府、大同運動戰
第九章遼東沿海爭奪戰
一、明在遼東沿海的防禦
二、後金首次攻皮島失利
三、後金襲取旅順
四、皮島海戰
第十章清軍深入腹地
一、京畿襲擾戰
二、冀魯消耗戰
三、山東攻掠戰
第十一章松、錦之戰--明清第二次決戰
一、戰前的部署
二、清軍包圍錦州
三、松山決戰
四、兩次決戰之比較
五、明朝被迫求和
下編清朝消滅南明的戰略總攻擊(1644-1662)
第十二章清軍進關
一、明朝的崩潰
二、誘脅吳三桂乞降
三、山海關激戰的決定性勝利
第十三章清軍攻滅弘光政權
一、入關後清朝面臨的軍事形勢
二、弘光政權的布防
三、清軍進入南京
第十四章清軍南下
一、魯王政權的覆滅
二、唐王政權的覆滅
三、紹武政權的覆滅
第十五章清對明的最後勝利
一、農民軍與南明殘餘勢力的聯合
二、永曆政權的抗清
三、清軍活捉永曆帝
附錄:明清(後金)主要戰役一覽表
序言
我們願以這部著作呈獻給歷史愛好者和史學專家,如使大家感到濃厚的興趣,那在很大程度上是明清戰爭本身具有引人八勝的魅力。明、清是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最後兩個朝代,明清戰爭與這兩個王朝的興亡有直接關係,並且也和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大起義交織在一起。這場波瀾壯闊的持久的戰爭,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中華各族人民的無數英雄和廣大民眾在這場戰爭中獻出了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左右了戰爭的局勢。學習和研究明清戰爭史,可以汲取各種有益的經驗教訓,同時,也能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國內外迄今尚無一部明清戰爭史專門著作出版的情況下,我們撰寫了(明清戰爭史略),即期望以綿薄之力填補這項空白,適應時代的需要。
明清戰爭起自1618年後金與明朝在撫順首次交鋒,止於1662年清軍活捉永曆帝,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被埋葬。這場戰爭歷時近半個世紀,其間大戰、小戰交替發生,從數十、數百人的武裝衝突,發展為千萬人的激戰,再擴大到幾十萬人的殊死搏鬥。它既有平原曠野上的往。來衝殺,也有堅城之下壁壘森嚴的鏖戰,從運籌帷幄,到決勝千里,規模之大,鬥爭之複雜,戰局之多變,皆為亘古所少見。
為了使脈絡清楚,層次分明,我們把整個明清之戰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就是從清(後金)在遼東發動戰略進攻開始,中間經過明、清(後金)在遼西的一段相持,然後轉入清朝滅亡明朝及南明的戰略總攻擊。具體內容則是分述各個主要戰役。諸如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兩次大決戰,遼瀋之戰、揚州之戰等規模大小不同的戰鬥,都作了力所能及的描繪。山海關之戰是更為複雜和極為關鍵的一戰,又較為詳細地寫了農民軍、吳三桂和清朝幾種勢力的角逐。對在南中國,以清軍為一方,幾個南咀政權聯合當地義師及農民軍餘部為另一方的分戰、會戰,雖風雲起伏,變化多端,仍力爭條分縷析,要而不繁。但是,儘管突出了明清之間的戰爭,我們也還顧及了一些有關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以及人心向背等,如實地反映在戰爭中起作用的諸多因素,力求再現當年產生這場戰爭的社會根源,特別是戰場上活生生的壯觀場面。即使我們不可能再身臨其境,看不見刀光劍影,嗅不到瀰漫硝煙,也將喚起歷史的回顧和沉靜的思考。
撰寫《明清戰爭史略》遇到許多學術問題需要作出回答,為此,我們在書中貫穿了如下幾個基本觀點:
明清戰爭的爆發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早在戰爭之前,在明代女真各部統一的基礎上,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已經崛起。他們建立了以滿族貴族為主的後金政權並逐漸發展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這個政權的統治階級強烈要求衝破明朝的畛域,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而明朝卻拚命要維護既得的利益,不允許後金的背叛和分裂,尤其不能容忍他們迫京師,危社稷。這種尖銳的對立及其發展必然激化為武裝衝突,明清的長期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明清戰爭的性質從根本上說是戰爭的雙方爭奪對全中國的最高統治權。戰爭的雙方,一為清朝, 為明朝,間或涉及第三者農民軍政權。這三個政權建立的背景很不相同,而且各具特色。但是他們作為中國境內的政權,也有些共同的特徵。主要的明朝和清朝都是多民族的國家政權,而且都是封建性質。因此他們之間不管怎樣你爭我奪,絕不是什麼民族戰爭,歸根結底只不過是由誰來完成統一全國的問題。戰爭爆發時。清朝(後金)以“七大恨”誓師,發動對明朝的進攻,當時帶有一定的反抗明朝封建壓迫的性質,進到遼瀋以後情況就變化了,清朝(後金)這時已經與明朝爭奪地方統治權了。他們大談:遼東原非我有,乃天所賜,豈有退出之理!經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清朝進一步提出問鼎北京、統一中原的鬥爭目標。山海關一戰,打敗了李自成農民軍,有了吳三桂的乞師。在藉口“為爾報君父之仇”的名義下,堅決反對明朝殘餘勢力恢復失去皇帝寶座的任何企圖,逐步把統一的夙願變為現實了。
明清戰爭與明清兩個朝代的興亡同步進行。清朝崛起之時,正是明朝衰亡之日。不可否認,這場戰爭是明清改朝換代的基本手段,戰爭的結果加速了這一歷史進程。特別是李白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打擊了封建的黑暗統治,直接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為清朝以武力實現全國的統一掃除了一大障礙。農民軍起到了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是個偉大的貢獻。當世界已經迎來了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時,中國雖然還是一個封建王朝取代另一個封建王朝,但是由於清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畢竟避免了國家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有利於國力的增強和抵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東侵。從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來看,這是很有意義的。當然,任何戰爭都會有破壞,明清之戰也不例外。這場戰爭對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明清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戰爭中比較典型和突出的一次武裝鬥爭。在這場戰爭中所運用的戰略策略多為其他戰爭所不及,有豐富的歷史經驗教訓。一個原來後進的僻居一隅的清朝(後金),能破關斬將,爭城奪地,節節勝利,首先是他們一直隨著戰爭態勢的千變萬化,採取有戰必勝的戰略策略。對方分兵合擊,他們就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對方聚兵會戰,他們就包圍打援。對方固守城池,他們又離城遠駐,反攻傷不著,想逃逃不了。所有這些,使他們經常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其次是清朝為配合作戰的需要,在政治上不斷吸取明朝直接統治下的地區的先進制度和文化,建立具有自己特點的各種制度。他們進入遼瀋地區以後,就很快拋棄了原有的落後的生產方式,迅速地過渡到了封建社會。這種積極的上進精神,總是激發他們打進攻戰。第三是清朝非常注意爭取民心,極力動員更多的人參與他們的戰爭。除了發布大量的文告宣揚自己“進攻有理”以外,還建立一些制度,招撫大批漢人、蒙古和北方少數民族站到清朝一方,對他們之中有為之士以高官厚祿進行籠絡,有的直接參與機務,出謀劃策,也有的用為統率千軍萬馬。明清戰爭的結果,清朝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這和他們多謀善戰頗有關係。而對比之下,明朝腐敗不堪,軟弱無能,既缺少主動精神,總是被動挨打,又沒有改弦更張的勇氣,抱殘守缺,因循固執。雖然他們有廣大的幅員。猛將如雲,雄兵百萬,糧草山積,但是經不住八旗勁旅的襲擊,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屢戰屢敗,凡能征慣守的名將非斬首則棄市,無一善終。養兵百萬,徒費糧餉,而且騷擾地方,早就有“生於遼不如走於胡”之說。這些都從正反兩個方面給我們以借鑑。
(明清戰爭史略>是我們通力協作的成果。我們的分工是,孫文良:第一、二、三、四、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各章及序言:李治亭:第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各章及明清主要戰爭一覽表。初稿寫出後,孫文良、李治亭又作了全書的統編和最後定稿。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有關單位和許多專家朋友的支持與幫助。遼寧大學劉志超同志繪製了全部戰爭示意圖。瀋陽故宮博物院李仲元,錦州博物館劉謙,山海關文館所郎福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謝中凡,廣州市博物館李穗梅,肇慶市博物館謝子熊、何究明,遼寧大學陳海元、張文毅,解放軍某部王成志,遼寧省檔案館關克笑等同志提供了珍貴照片。在此一併致謝!
作者
明清戰爭起自1618年後金與明朝在撫順首次交鋒,止於1662年清軍活捉永曆帝,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被埋葬。這場戰爭歷時近半個世紀,其間大戰、小戰交替發生,從數十、數百人的武裝衝突,發展為千萬人的激戰,再擴大到幾十萬人的殊死搏鬥。它既有平原曠野上的往。來衝殺,也有堅城之下壁壘森嚴的鏖戰,從運籌帷幄,到決勝千里,規模之大,鬥爭之複雜,戰局之多變,皆為亘古所少見。
為了使脈絡清楚,層次分明,我們把整個明清之戰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就是從清(後金)在遼東發動戰略進攻開始,中間經過明、清(後金)在遼西的一段相持,然後轉入清朝滅亡明朝及南明的戰略總攻擊。具體內容則是分述各個主要戰役。諸如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兩次大決戰,遼瀋之戰、揚州之戰等規模大小不同的戰鬥,都作了力所能及的描繪。山海關之戰是更為複雜和極為關鍵的一戰,又較為詳細地寫了農民軍、吳三桂和清朝幾種勢力的角逐。對在南中國,以清軍為一方,幾個南咀政權聯合當地義師及農民軍餘部為另一方的分戰、會戰,雖風雲起伏,變化多端,仍力爭條分縷析,要而不繁。但是,儘管突出了明清之間的戰爭,我們也還顧及了一些有關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以及人心向背等,如實地反映在戰爭中起作用的諸多因素,力求再現當年產生這場戰爭的社會根源,特別是戰場上活生生的壯觀場面。即使我們不可能再身臨其境,看不見刀光劍影,嗅不到瀰漫硝煙,也將喚起歷史的回顧和沉靜的思考。
撰寫《明清戰爭史略》遇到許多學術問題需要作出回答,為此,我們在書中貫穿了如下幾個基本觀點:
明清戰爭的爆發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早在戰爭之前,在明代女真各部統一的基礎上,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已經崛起。他們建立了以滿族貴族為主的後金政權並逐漸發展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這個政權的統治階級強烈要求衝破明朝的畛域,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而明朝卻拚命要維護既得的利益,不允許後金的背叛和分裂,尤其不能容忍他們迫京師,危社稷。這種尖銳的對立及其發展必然激化為武裝衝突,明清的長期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明清戰爭的性質從根本上說是戰爭的雙方爭奪對全中國的最高統治權。戰爭的雙方,一為清朝, 為明朝,間或涉及第三者農民軍政權。這三個政權建立的背景很不相同,而且各具特色。但是他們作為中國境內的政權,也有些共同的特徵。主要的明朝和清朝都是多民族的國家政權,而且都是封建性質。因此他們之間不管怎樣你爭我奪,絕不是什麼民族戰爭,歸根結底只不過是由誰來完成統一全國的問題。戰爭爆發時。清朝(後金)以“七大恨”誓師,發動對明朝的進攻,當時帶有一定的反抗明朝封建壓迫的性質,進到遼瀋以後情況就變化了,清朝(後金)這時已經與明朝爭奪地方統治權了。他們大談:遼東原非我有,乃天所賜,豈有退出之理!經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清朝進一步提出問鼎北京、統一中原的鬥爭目標。山海關一戰,打敗了李自成農民軍,有了吳三桂的乞師。在藉口“為爾報君父之仇”的名義下,堅決反對明朝殘餘勢力恢復失去皇帝寶座的任何企圖,逐步把統一的夙願變為現實了。
明清戰爭與明清兩個朝代的興亡同步進行。清朝崛起之時,正是明朝衰亡之日。不可否認,這場戰爭是明清改朝換代的基本手段,戰爭的結果加速了這一歷史進程。特別是李白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打擊了封建的黑暗統治,直接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為清朝以武力實現全國的統一掃除了一大障礙。農民軍起到了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是個偉大的貢獻。當世界已經迎來了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時,中國雖然還是一個封建王朝取代另一個封建王朝,但是由於清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畢竟避免了國家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有利於國力的增強和抵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東侵。從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來看,這是很有意義的。當然,任何戰爭都會有破壞,明清之戰也不例外。這場戰爭對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明清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戰爭中比較典型和突出的一次武裝鬥爭。在這場戰爭中所運用的戰略策略多為其他戰爭所不及,有豐富的歷史經驗教訓。一個原來後進的僻居一隅的清朝(後金),能破關斬將,爭城奪地,節節勝利,首先是他們一直隨著戰爭態勢的千變萬化,採取有戰必勝的戰略策略。對方分兵合擊,他們就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對方聚兵會戰,他們就包圍打援。對方固守城池,他們又離城遠駐,反攻傷不著,想逃逃不了。所有這些,使他們經常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其次是清朝為配合作戰的需要,在政治上不斷吸取明朝直接統治下的地區的先進制度和文化,建立具有自己特點的各種制度。他們進入遼瀋地區以後,就很快拋棄了原有的落後的生產方式,迅速地過渡到了封建社會。這種積極的上進精神,總是激發他們打進攻戰。第三是清朝非常注意爭取民心,極力動員更多的人參與他們的戰爭。除了發布大量的文告宣揚自己“進攻有理”以外,還建立一些制度,招撫大批漢人、蒙古和北方少數民族站到清朝一方,對他們之中有為之士以高官厚祿進行籠絡,有的直接參與機務,出謀劃策,也有的用為統率千軍萬馬。明清戰爭的結果,清朝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這和他們多謀善戰頗有關係。而對比之下,明朝腐敗不堪,軟弱無能,既缺少主動精神,總是被動挨打,又沒有改弦更張的勇氣,抱殘守缺,因循固執。雖然他們有廣大的幅員。猛將如雲,雄兵百萬,糧草山積,但是經不住八旗勁旅的襲擊,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屢戰屢敗,凡能征慣守的名將非斬首則棄市,無一善終。養兵百萬,徒費糧餉,而且騷擾地方,早就有“生於遼不如走於胡”之說。這些都從正反兩個方面給我們以借鑑。
(明清戰爭史略>是我們通力協作的成果。我們的分工是,孫文良:第一、二、三、四、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各章及序言:李治亭:第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各章及明清主要戰爭一覽表。初稿寫出後,孫文良、李治亭又作了全書的統編和最後定稿。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有關單位和許多專家朋友的支持與幫助。遼寧大學劉志超同志繪製了全部戰爭示意圖。瀋陽故宮博物院李仲元,錦州博物館劉謙,山海關文館所郎福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謝中凡,廣州市博物館李穗梅,肇慶市博物館謝子熊、何究明,遼寧大學陳海元、張文毅,解放軍某部王成志,遼寧省檔案館關克笑等同志提供了珍貴照片。在此一併致謝!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