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代銀錠
- 館藏地點:北京市西城區西交民巷17號
- 所屬年代:清
- 重:1863.5克
- 長:114.6毫米
- 束腰寬:65.9毫米
- 所屬博物館:中國錢幣博物館
- 所屬地區:北京
銀錠是熔鑄成錠的白銀。目前出土銀錠中年代最早的,是漢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鑄。漢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銀) 三品。王莽鑄有銀...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重50兩,元寶形,長11.5厘米,寬6.8厘米,高7厘米;清“珍祥”十兩銀錠,砝碼形,長5.7厘米,寬5厘米,厚2.4厘米。現收藏於鴉片戰爭博物館。...
明清銀錠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始自漢代,其後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
清代“江漢關·光緒二十五年·協成號匠王松”五十兩銀錠,重1863.5克,長114.6毫米,束腰寬65.9毫米。現收藏於中國錢幣博物館。 ...
貴州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一直有用銀的習慣。清民時期,當地流通銀兩品種多,有來自廣西、廣東、四川等省銀兩,貴州省也有銀爐自鑄。受外省銀錠的影響,貴州自鑄銀錠的...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上海源記五十兩銀錠,道光十一年(1831年)鑄造。銀錠又稱元寶。上海銀爐所鑄元寶,大抵是受錢莊或銀行委託,由外路元寶、大條銀或外國銀元等改...
器物簡介銀錠為扁平砝碼狀,正面鏨刻“行中書省”、“五十兩”,及各負責監鑄官吏的名字,反面則陰刻“元寶”兩字,實重一千九百餘千克,成色十足,是元代的官銀。...
清代銀兩有多種形狀。直隸銀兩形狀多為船型,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為重50兩,另外一種重10兩。山西銀兩以重50兩的大銀錠為多。另一種為小元寶,束腰形。...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此枚鐫有“大清銀行”的銀錠,重五十兩,有“庫侖”及“光緒年月”字樣。鐫有“大清銀行”的伍拾兩銀錠存世僅3枚,極其珍貴。現收藏於上海市...
此展品為清同治年間文物。是清代白銀貨幣中較為罕見的海關銀錠,它既是清代晚期歐美列強侵犯我國主權的歷史明證,也是中國近代金融、稅收、海關、航運等諸多領域發展...
喜慶吉言銀錠,始於清代,是由純銀打制而成,是當時廣為流傳的交易貨幣形式。...... 喜慶吉言銀錠,始於清代,是由純銀打制而成,是當時廣為流傳的交易貨幣形式。...
《湖南清代貨幣》是由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收藏類圖書。...... 第七章 湖南清代的銀幣(263) 第一節 湖南清代的民間銀錠 (263) 第二節 湖南清代官鑄銀錠 (...
清代或民國文物,直徑45毫米 厚24.1毫米 重167.4克...... 清代或民國文物,直徑45毫米 厚24.1毫米 重167.4克 中文名稱 甘肅匠董得魁銀錠 館藏地點 甘肅錢幣...
清代或民國文物,長42.2毫米 寬35.6毫米 厚17.1毫米 重145.4克...... 清代或民國文物 河州是今甘肅省臨夏州。厘...河州厘局五兩銀錠是河州貿易徵稅時使用...
泰順戳記銀錠為清朝銀錠,1996年12月17日江心嶼原溫州博物館三進館舍改建工地出土。...... 泰順戳記銀錠為清朝銀錠,1996年12月17日江心嶼原溫州博物館三進館舍改建...
清代瓷器就是清朝的瓷器。中國勞動人民瓷器燒造水平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
貴州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一直有用銀的習慣。清民時期,當地流通銀兩品種多,有來自廣西、廣東、四川等省銀兩,貴州省也有銀爐自鑄。受外省銀錠的影響,貴州自鑄銀錠的...
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清代的民窯瓷器的款識在題寫上也有一定的慣例,同時又新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瑯彩等題寫工藝,而且各種堂名款、花押...
《川康銀錠》是2009年02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貽平。本書全面地介紹了涼山彝區積澱大量川康銀錠和部分外省銀錠的歷史原因。...
馬蹄銀是銀錠的一種。即“元寶”。形如馬蹄,故名。流通中實際使用的白銀,最基本的形式是約50兩重的“元寶”。從明代以來,這種銀錠的兩端往往稍捲起,以至向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