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清代衣食住行
- 作者:林永匡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13年9月1日
- 頁數:237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101096033
- 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圖書目錄
前言
衣
龍袍箭衣與帝王服飾
補服圖案與官服等級
馬褂素服與民間衣飾
花樣旗袍與婦女服飾
瓜皮帽與禮帽
婦女頭飾與男式髮型
五彩繽紛的民族服飾
西風東漸與服飾變遷
食
“千叟宴”與宮廷飲食
孔府家宴與祭食
飲茶品茗
茶和咖啡與中西飲食文化“交響”
酒酣耳熱說“三場”酒趣
色香味美的地方菜系與名食
綠野邊疆與民族食品
飲食審美與科學養生
住
皇宮選址與紫禁城規劃
宮廷建築與居住禮儀
衍聖公府與王府建築格局
小胡同、四合院與各地民居特色
生活用具及演變
宮廷家具,堂皇陳設
民族居合與居住風尚
“西洋樓”與中西建築文化交流
行
帝後官員的出行與禮儀
帝後輦輿與官員車轎
民間的舟船車轎
西式交通工具的傳人
帝王宮員的行旅風尚
行旅風尚
民族地區的交通與交遊
郵驛變遷與電信興起
後記
作者簡介
林永匡,四川三台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多年來,利用滿漢文檔案資料、文獻、地方志、文物、實地考察材料,進行清代經濟史、鹽政史、民族貿易史、屯墾史、區域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風俗史研究。先後出版《清代西北民族貿易史》、《中國屯墾史》、《長江文化史》、《中華文明史》、《中國節令史》、《中國飲食史》、《中國服飾通史》、《清代社會風俗史》、《北疆通史》、《清代飲食文化研究》等著作十餘種,發表論文數十篇。
後記
《清代衣食住行》一書,現已結稿,並即將出版,與中外廣大讀者見面。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李岩先生,以及本書的責任編輯陳虎先生對此項工作的支持、指導與幫助。
作為一本“圖說”式的歷史普及讀物,必須圖文並茂、雅俗共賞,才能展示出清代社會各階層衣、食、住、行生活的精、氣、神、韻來。進而,還歷史以真實,還歷史以科學,還歷史以藝術,還歷史以文化,使人讀後能啟智獲益。
清代既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皇朝,又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去今未遠。人們對其興趣濃烈,是自然之事。願通過此書,使讀者能對這一時代的衣、食、住、行有形象、生動、細化的了解。
序言
清代(1644—1911),既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皇朝,又是中國近代社會的開端。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下,中國被迫國門大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得中國社會各階層、各民族、各地區在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習尚方面,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出多元、近代、開放、時尚化的新特色。
因此,清代的社會生活在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次巨大的變革:第一次是因皇朝更替。由明入清,入主中原的清朝統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有別於明代社會生活與行為規範、禮儀、輿服、禁忌的法令,並將其強制性地推行於全國,使得當時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尤以“薙髮易服”法令的強制推行最具代表性。但這實質上只能稱之為“演變”,因為皇朝的更迭、法令的變化,並未改變封建社會經濟與政治延續的基本走向。第二次發生於清後期,即近代(1840—1911)。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發生巨變的一個歷史階段,被迫的社會轉型,導致了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習尚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近代工、商、交通業等的逐步發展,和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與風俗的傳播,使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等得風氣之先的地域,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社會生活風俗率先發生變化,傳統社會生活中的禮儀習俗,也發生了明顯的轉變。
在清代,社會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觀念,既受統治者政策的制約影響,同時更有從自身生產、生活實踐,以及伴隨時代演變而總結、衍生出來的。其最大特色:一是“守本”思想觀念的根深蒂固;二是“趨變”思想觀念的衍生與形成;三是“時尚”觀念的革新與追求。表現形式有:一、通過鄉規、民約、族規、宗法,以約定俗成的“守本”方式,由城鄉社會對傳統禮俗共同遵守。而帝王、官員,則通過法規、禮儀加以規範、制約;二、通過移民、遷徙等方式,在逐步適應新的生態、自然、人文、生產、社會、風俗環境過程中,逐漸形成有別於舊傳統的新思想、新觀念;三、隨著時代與社會的巨大變革,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之間,因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差別,在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時尚”追求,並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觀念與時尚模式,進而構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隨時運變,俗遇境則遷”活鮮的生動歷史畫面。
總起來說,清代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習尚的形成,主要是社會人文、自然環境、民族文化、經濟發展、軍事制動、法制規範、科技促變、宗教文化、歲時年節、歷史傳承、變革創新、禁忌迴避等諸多因素交相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