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李世傑(1716——1794),字漢三,號
雲岩。生於貴州
黔西縣隱者壩(今城關鎮
黎明村)。李世傑自幼聰穎好學,喜歡騎馬射箭,廣交朋友,為人豪俠仗義,愛打抱不平。由於其個性放蕩不羈,對四書五經沒興趣,以至多次
鄉試都名落孫山。二十多歲時,他作詩諷刺州官而惹禍上身,為了避禍,父親
李植為他捐了一個小官,讓他到
江蘇富安做事,由於他辦事認真,於乾隆九年(1744年)升任江蘇
常熟黃浦泗巡檢。他果斷又能見機行事,辦了幾樁要案後,深受長官賞識,兩年後就升任為
江蘇金匱縣主簿。
江蘇巡撫莊有恭,
兩江總督尹繼善都是知人善任思賢若渴的好官,李世傑在任巡檢、主簿期間辦事幹練,勇敢機智的故事傳到他們耳里,
莊有恭就將李世傑調來巡撫衙門當巡捕。李世傑接連辦了幾件偷盜、搶劫案後更為
莊有恭賞識。為了更加發揮李世傑的才幹,莊有恭上奏
兩江總督尹繼善,欲提拔李世傑為知州。當時朝廷有例,從八品的吏員提升到
正六品的知州,不僅要政績卓著,還要向朝廷捐納一筆不小的錢款,叫“捐例”。那時的
捐官有律令規定,納入國稅上繳國庫。
尹繼善和
莊有恭知道李世傑拿不出這筆“捐例”,於是二人共同出資,並具奏摺歷陳李世傑之才能,為他捐資買了個知州的
正六品官,李世傑知道原委後分外感激,拜謝了二位恩師後前往
泰州上任,從此走上了
仕途之路。勤政廉潔 功勞卓著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李世傑任
泰州知州,初到任,就接下了前任州官遺留下的400多件疑案、難案、冤案。當他視察牢獄,目睹囚犯及其親屬的喊冤叫屈,以頭撞地的悲慘情景,下決心維護國法尊嚴,為民申冤。於是認真審理積案,親自調查重大冤案、假案,每日從清晨忙到深夜。史載“晝夜據案視事”,“不五月而四百餘案報結”。
江蘇巡撫和
按察使懷疑他草率從事,派員復察所有案件,竟無一件錯判或疏漏。
泰州處處能聽到李知州公正廉明的頌揚,都稱他為“李青天”。在
泰州五年的時間裡,由於政績卓著,巡撫
陳宏謀上奏朝廷,保薦李世傑升任
鎮江知府。
鎮江緊鄰
南京,是水陸交織,商貿繁榮的軍事要衝。常年駐防的
綠營漢軍有三千多人。世傑初到任時,正值朝廷下令撤換駐軍。由於沒有合理的待遇和妥善安置,這批撤減下來的老弱病殘軍士憤憤不平,他們從軍多年,歷經多次戰爭,靠薪餉維持全家老小的生活,裁減後斷了生活來源,又無其它職業謀生,就聚集碼頭要闖官府鬧事。世傑聞訊後帶上幾名衙役親臨現場,對這些士兵進行安撫,同時召集部屬商議解決辦法,妥善安置了這批退役士兵,平息了一場事故,開創了軍事史上“轉業建設”的先河。
乾隆帝下江南巡視,李世傑受上司之令安排迎駕等諸多事務,世傑本著“不擾民,不奢華”的原則,把辦站迎駕之事辦理得井然有序,很得乾隆皇帝的賞識。他還借陪駕之機,以對聯巧奏皇上,替
杭州百姓剷除了人人切齒痛恨的三司八道一批贓官。迎駕南巡成了李世傑
仕途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由於他在
乾隆帝心目中留下了勤政廉潔,辦事幹練,機智靈活的印象,乾隆帝南巡迴宮後就提升他為
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台。
在寧池太廣道任上,他除奸商振興經濟,施鐵腕戒賭禁娼,任職兩年的時間裡,使
安徽太平府到
廣德縣一帶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受到巡撫
高晉的讚賞。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升任四川鹽驛道,七月援職四川
按察使兼行巡撫職,總理清軍征剿大小
金川南路軍的糧餉。軍需處即後勤總部設在
打箭爐,即今四川
康定縣城。從
成都運送糧餉到
打箭爐,要翻越人跡罕至的二朗山,或沿
大渡河險陡崎嶇的山道,行程近千里,途經十餘個州縣,運一次糧餉往返要半月多的時間,其艱難險阻可想而知。
李世傑擔此重任後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即籌措了第一批糧餉趕運到
打箭爐,保證了正常的軍需供應。他審時度勢,依靠和團結了
打箭爐同知符兆熊及時
明正土司甲勒參德沁,在他們的大力支持援助下,發展地方生產,振興市場經濟,激勵客商到川中一帶運糧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到打箭爐銷售,大大緩解了從
成都運糧餉的困難。
明正土司還組織當地藏民為軍需處送糧餉到大小
金川清軍駐地,協助李世傑籌措餉銀伐薪燒炭,在一次運送餉銀途中,由於南路軍將領
溫福剛愎自用,兵敗身亡,敵軍趁勢揮戈南下,眼看途中30萬兩餉銀即將落入敵手。李世傑急中生智,利用南下逃亡的民夫,商人及兵士攜帶銀子到
打箭爐後,又巧妙地回收入庫。保護了這批財富,充分體現了他的軍事才幹。
在任
湖南巡撫和
兩江總督期間,他深入民間調查沿河兩岸護堤,築堤防汛情況,任用能吏,身先士率奔波於護堤防汛前沿,組織民眾築堤、護堤。並沿堤種植柳樹以固堤。
黃河泛濫,百萬生靈在汪洋大海中漂流、掙扎、呼號,他帶領水師兵將在滾滾洪流中救援百姓。一面測量水勢,踏勘地形擬訂疏流築堤方案,新築大堤。在這如此浩大的賑災築堤防汛工程中,他宵衣旰食,指揮調度有方,在歷年防汛護堤上留下了輝煌的歷史篇章,也因之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
他兩任
四川總督,明法紀,倡廉政,並且身體力行作出表率,衣食住行分外儉樸,摒除繁瑣禮節,懲治貪官污吏,勵精圖治,使飽受大小
金川十數年戰亂之苦,經濟簫條,國庫空虛的四川在幾年內恢復了元氣,商貿日趨繁榮,國庫逐漸充盈,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興旺的景象。
乾隆55年授職
兵部尚書,因年老多病,數次上書朝廷,得到
乾隆帝恩準,於次年辭仕還鄉。
重視教育
讀書不多的李世傑在為政期間,深感文化知識的重要,尤其是他在查《滄浪鄉志》中措詞失當,
乾隆帝批評他“文理不通”後,更加促使他在政務之餘刻苦攻讀,砥礪學問,大有長進,以致史家都不得不稱讚他“仕而後學”、“兼資文武”。他深知讀書的重要,每到一地作官,都很重視教育。在任
鎮江知府時,帶頭捐資創建“寶晉書院”;任
安徽寧池太廣道時,又創辦了“中江書院”,鼓勵百姓送子讀書,為國家培養人才。
他二十多歲離開家鄉,在外地為官數十年,卻時時不忘家鄉父老鄉親。乾隆44年(1779年)回鄉服母喪期間,看到家鄉文化落後,捐資在東門獅山麓下修建了一所書院——
文峰書院,首開
黔西創辦書院的先河。同時還出資聘請先生教學,購置學田解決書院師生食宿。在他的大力倡導和影響下,
黔西有識士紳紛紛解囊,籌資相繼辦起了幾個書院、學堂,推動了黔西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就在他因病告老還鄉之前,還念念不忘為家鄉學子請命。他深知貴州偏遠落後,人民貧窮,舉子進京應試,常因路途遙遠,程資匱乏而貽誤考期。更為貧窮的舉子因湊不足沿途盤費而望京興嘆,也因之埋沒了許多優秀人才。他面奏
乾隆帝備說其原委,望皇上予以體恤。
乾隆帝感其拳拳愛民之心和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至忠至誠,立降諭旨:“飭沿途府州縣,凡貴州舉子進京應試,均以
火牌(乾廷緊急文書)資送。”這一特殊的待遇一直執行到清朝末年,對貴州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他告老還鄉後,不顧年高體弱,為家鄉教育文化傾注了大量心血,把養老金的大部分都捐獻在興教助學,美化家園等方面。貴州學政
洪亮吉專程到黔西看望他,他也不忘興教辦學之事,希望洪亮吉為貴州的教育事業竟心盡力,力爭朝廷的關注和支持。
恭勤賢良
李世傑從一名“捐例”小官到
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舉正途入仕,卻能政績卓著,受民眾擁戴和朝廷重用,在乾隆年間的
封疆大臣中實屬少見。他仕而後學,兼資文武,政績
卓然,在清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郎潛紀聞》曰:“黔西李漢三世傑,以巡檢至
兵部尚書;廣順劉松齊清,以
拔貢至總兵;松桃楊誠村芳,以吏員取通侯,並天挺異才,兼資文武,皆不由科目進身,時稱黔中三奇男”。
他每到一地做官,都以民為本,重調查研究,實行一系列順乎民意,深得民心的治理措施。他恪盡職守,為政清廉,懲腐治貪決不手軟。當他在
鎮江離任時,沿途百姓灑淚相送,稱他為“李青天”。在清代,有史學家把他比喻為漢朝名吏“
仇覽”、“
朱邑”和西周賢相“
召伯、
甘棠”。
乾隆59(1794)年,李世傑因病在
黔西逝世,前來弔唁者絡繹不絕。
乾隆帝諭表“殊堪軫惜”,賜謚“恭勤”並榮封三代,祖、父考妣皆享其殊榮。
乾隆帝還書御祭文紀念他一生的功績,稱讚他為“精良綜事之材”,“重清白愛民之選。苟勤儉以奉,克矢志於冰霜”,“才稱敏練,性本公廉”……對他一生為官的政績德操作了很高的評價。乾隆60年,經貴州巡撫
馮光熊奏請,入祀賢良詞。
李世傑留下的遺著有《世傑奏議》、《家山紀事詩》、《南征草》及幾篇序記,可惜大都遺失。
清史記載
李世傑,字漢三,貴州黔西人。少倜儻,喜騎射。年二十餘,折節改行。乾隆九年,入貲為
江蘇常熟黃泗浦巡檢。知縣李永書引與同堂聽訟,縣人稱其平。總督
尹繼善、巡撫
莊有恭薦卓異,遷金匱
主簿。有恭檄充巡捕官,為入貲以知縣留
江蘇。二十二年,除
泰州知州。始至,訟未結者四百餘案,晝夜據案視事,不五月報結。巡撫
陳宏謀薦堪勝知府。二十七年,擢
鎮江知府。上命裁京口駐防漢軍,世傑捐廉集貲,人予餉三月、衣一襲,裁者三千人,皆分畀職役。三十年,擢
安徽寧池太廣道。丁父憂,服闋,三十六年,授四川鹽驛道。未幾,擢
按察使。
師征
金川,總督桂林檄世傑駐
打箭爐,督約咱路軍需。木果木之敗,副將軍
阿桂全師暫退,軍中餉銀數萬巨錠,募運還,無應者。世傑令曰:“委於賊,寧散於民!”從軍貿易者數萬人,爭取立盡。世傑督隊護其後,密檄關吏,見持餉銀入口者皆令還官,鋌酬以給銀五兩,帑獲全。師復進,鑄炮缺炭,檄世傑營辦。世傑令伐樹札木城卡衛,掘地為大窯數十,復伐樹而薪焉。不旬月,炭足供鑄。守御
僧格宗發敵伏,俘十六人以還。
阿桂以聞,賜孔雀翎。四十年,擢湖北布政使,乃留軍督餉。四十二年,
金川平,乃上官。四十四年,擢廣西巡撫。丁母憂。四十六年,命署
湖南巡撫,服闋真除。四十七年,調河南。大學士
阿桂督塞青龍岡決口,疏引河,上命占用民田當安頓調濟。世傑尋奏請以北岸涸出地畝,劃給南岸占用民田。四十八年,奏引河新築南堤,捐廉種柳,別疏釐定防護新河將吏官制。
遷
四川總督。四川自軍興後,徵調賦斂無藝,倉庫如洗。世傑潔己率屬,休養生息,俾漸復舊觀,上嘗舉世傑功風厲諸省。世傑疏劾酉陽
知州吳申,州民入湖廣界為盜,不即捕治。上諭曰:“四川盜匪,前此大加懲創,地方安靜,乃復有焚殺搶劫之事,皆世傑因循玩愒所釀成。”傳旨申飭。甘肅回復亂,世傑奏遣川北總兵富祿率兵赴援,建昌總兵魁麟防昭化、廣元。上以回亂漸定,諭世傑鎮靜。
五十年,世傑年七十,入覲,與千叟宴。州縣捕
金川逃兵不力,例奪官,仍留任,準調不準升。世傑奏請準令捐復,上嚴斥之,下吏議。旋又允陝西巡撫
何裕城請,命世傑免議。湖廣飢,告糴於四川,世傑請以近水次諸州縣
常平倉谷碾米三十萬石。既,浙江亦告糶,世傑以浙江視湖廣遠,運米濟賑,緩且不及;又請以備應湖廣糴米,撥十萬石先濟浙江。上嘉世傑得
封疆大臣體,命議敘。
五十一年,調江南總督。世傑遘疾,乞解任,上不許。秋大雨,河決司家莊。偕
安徽巡撫
書麟、
河道總督李奉翰籌工費,請開捐例。上諭之曰:“戶部庫銀尚存七千餘萬,帑藏充盈,足敷供億。世傑何必為此鰓鰓言利之舉?捐納未嘗無人才,而庸流因之並進博膴仕。一二年後,得廉俸過於所出,國家並無實際,銓政官方,兩無裨益。此奏不可行。”尋復命大學士
阿桂蒞工,及冬,工乃竟。五十二年,狼山鎮
陳杰疏言各營火藥短少,上命察覈。世傑奏:“鎮屬鹽城等五營硝磺缺額,磺產山西,例二年一次採運。近因運使歲需煙盒,磺銀催解不前,不能如例,以致支絀。”上諭曰:“硝磺軍火要需,向俱採辦足額。以
兩江而論,
安徽據奏足額,何獨
江蘇短缺?兩淮年例,歲不過煙盒七架、大小爆竹一萬,所需能幾?有司採運遲延,以此卸罪。世傑以此率涉支飾,令兩淮鹽政徵瑞會同料理。”世傑尋劾江寧布政使袁鑒於各屬磺價尚未解齊,誤將運使煙盒價牽敘,下吏議。又以河督題報葦盪營新淤灘地產柴數與案不符,責世傑未察覈;世傑復偕徵瑞奏言硝磺缺額,由採運稽遲,請將歷任布政使議處。上諭曰:“世傑等本當治罪,但以事涉上供,從寬降鑒江寧知府,停世傑
養廉三年。”並罷兩淮例進煙盒、爆竹。
復調
四川總督。五十三年,巴勒布夷為亂,據西藏屬聶拉木、濟嚨。上命世傑撥駐防綠營及明正、巴塘、里塘、德爾革爾諸土司兵赴西藏;而世傑得
駐藏大臣慶林牒,已發駐防綠營兵及屯練降番合三千人,令提督
成德等率以行。奏入,上命毋發明正、巴塘、里塘、德爾革爾諸土司兵。世傑奏:“奏諭已令諸土司發兵,諸土司近尚安靜。既調復停,恐番性生疑,仍令備調。”上嘉世傑相機妥辦,不拘泥遵旨,解御佩大小荷包賜之。世傑又奏發米萬三千三百石運西藏,足敷兵食。上褒世傑盡心,命移駐
打箭爐。迭疏報
成都將軍鄂輝率兵千二百入藏,副將
那蘇圖率屯練五百駐
打箭爐。尋以巴勒布夷遠遁,諭世傑還
成都。五十四年,秋審,四川原定緩決、刑部改情實者凡七案。上責世傑寬縱,以其老,且平日治事覈實,免議。世傑薦川北道明安,引見,上以其年衰,改主事,世傑下吏議。世傑以病請解任,上令侍衛慶成偕醫診視,賜人葠,並令自審病輕則來京,重則回籍。五十五年三月,入覲,授
兵部尚書,賜紫禁城乘肩輿。
江蘇句容吏侵蝕錢糧漕米,上責世傑在
兩江未覺察,命以原品休致回籍。五十九年,卒,年七十九,賜祭葬,謚恭勤。
世傑仕而後學,摘發鉤距,必得要領。上每言其不通文理,然屢褒其能事,禮遇優厚。世傑長子漳州知府
華國早卒,上降詔慰勉。其孫舉人再瀛,會試未中式,令一體殿試,授禮部主事。及世傑入為尚書,再瀛病卒,召其次子知州華封授員外郎,俾奉侍。華封官至兩廣鹽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