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傑(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副院長)

李世傑,博士生導師、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長;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系,2000年,獲江蘇省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世傑
  • 職業: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長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2000年,獲江蘇省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獎
  • 代表作品:李世傑,鄭本興,2006,羌塘高原與岡底斯山系第四紀冰川。
個人簡介,科研成就,工作簡歷,研究方向,社會任職,獲獎榮譽,代表論著,

個人簡介

李世傑,博士生導師。1970年參加工作;1982年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5年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3年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4年評審為研究員,後報中科院特批研究員。
1997年初調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曾任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積與環境開放研究實驗室副主任、科技處處長,所長助理。1998年至2004年任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2001年至今任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長等職。

科研成就

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科學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湖泊科學》、《地球科學進展》、《海洋與湖沼》等雜誌編委; 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1992年,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1995年,獲中科院方樹泉青年科學家獎,同年獲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中科院野外工作先進個人獎;1998年,獲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獎;1999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0年,獲江蘇省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獎。長期從事於沉積與第四紀環境變化研究,作為主要骨幹曾參加八五國家攀登計畫研究項目、九五國家攀登計畫研究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研究;參加和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和中科院重大項目研究以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多項。目前,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著國家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2004CCA02900)“長江三角洲地區湖泊環境演變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471001)“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變化事件高解析度湖泊沉積記錄研究”、英國皇家學會和中科院共同批准的國際合作項目:古湖泊和淺水湖泊生態系統演變研究以及德國和英國合作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合作研究。

工作簡歷

1970年參加工作;
1978.09—1982.07,南京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專業;
1982.08—1985.06,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自然地理學專業;
1993年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自然地理學專業;
1990-1991年作為合作培養博士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
1985-1996年,在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從事冰川沉積、冰川地貌、湖泊沉積和環境變化研究,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所計畫外事處處長;
1988年,波蘭波茲南密契凱維茨大學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
1994年,評審為研究員,後報中科院特批研究員;
1997.03,調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湖泊沉積與環境開放研究實驗室副主任;
2001年,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日本大學訪問教授,合作研究;
2002年,英國皇家學會資助倫敦大學學院(UCL)訪問教授,合作研究;
2003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訪問教授,合作研究;
1997.06—1998.08,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科技處處長、所長助理;
1998.08—2000.10,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
2000.11—2001.10,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2001.10—2004.11,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南京分院副院長(兼)、黨組成員;
2004.11—2009.08: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2009.09—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兼紀委書記

研究方向

1、湖泊沉積與環境;
2、第四紀沉積與環境變化;
3、湖泊環境與全球變化。
長期從事於第四紀沉積與第四紀環境變化研究,作為主要骨幹曾參加八五國家攀登計畫研究項目、九五國家攀登計畫研究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研究;參加和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和中科院重大項目研究以及多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100多篇,參加撰寫出版專著7部。曾先後到波蘭、挪威、丹麥、德國、義大利、英國、奧地利、日本、澳大利亞、美國、蒙古、巴基斯坦等國進行訪問、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
對青藏高原第四紀冰川與湖泊變化的考察研究,提出青藏高原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應把高山冰川、冰緣和盆地湖泊沉積變化聯繫起來互相補充驗證的構思,重建高原古氣候古環境演變規律,建立了我國西部高山高原末次盛冰期從早期的冷濕氣候到中期的冷乾氣候再到後期的溫乾氣候的變化階段新觀點,發現並提出全新世早期氣候冷期的冰進證據,並被後來的冰芯氧同位素研究結果所證實,補充和完善了全新世期間氣候變化序列,並對青藏高原第四紀冰川規模、特徵及其演變進行了深入探討。在中國西部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中,在青藏高原鑽取數支連續湖泊沉積岩心,進行多環境指標綜合分析,建立晚第四紀氣候環境演化序列;在西崑侖山地區首先發現末次盛冰期早期出現湖侵期(高湖面時期)的沉積地層學和年代地層學證據,並在海拔4840米的沉積盆地中鑽取57米長的連續湖泊沉積岩心,進行多環境指標綜合分析,建立了24萬年來氣候環境演化序列,其結果再次證實所提出的觀點,並揭示出高原湖泊沉積序列對高原構造事件和氣候演變具有敏感的回響記錄,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沉積岩心記錄。在高原東北部若爾蓋盆地發現了3萬年來該地區氣候與環境變化事件的地質證據,提出了多次氣候冷暖變化過程及時間序列。對青藏高原湖泊的考察研究,首次在我國發現溫躍層與化躍層同時並存的半混合型湖泊,這對我國湖泊物理分類以及湖泊環境過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任職

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秘書長;《湖泊科學》、《山地科學學報》、《海洋與湖沼》、《熱帶亞熱帶資源與環境》等雜誌編委。

獲獎榮譽

1992年,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
1995年,獲中科院方樹泉青年科學家獎;
1995年,獲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1997年,獲中科院野外工作先進個人獎;
1998年,獲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獎;
1999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0年,獲江蘇省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獎。

代表論著

2009年:
1.Hongliang Zhang , Shijie Li *, Qinglai Feng, Shitao Zhang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reconstructed from the sediment of Xingyun Lake, Yunnan Province,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9, pp.1-7.(責任作者,SCI)
2.李世傑,Bernd Wünnemann, 夏威嵐,於守兵,沈德福,姜永見,青藏高原茲格塘錯沉積記錄的全新世水位變化事件及其原因初步研究。 地學前緣,2009,6期,162-167。
3.李世傑,蔡德所,張宏亮,沈德福,趙湘桂,李春海,桂林會仙岩溶濕地環境變化沉積記錄的初步研究。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期,94-100。
4.張宏亮,李世傑,於守兵,申慧彥,沈德福,青藏高原全新世環境變化的茲格塘錯元素地球化學沉積記錄。山地學報,2009,27卷2期,248-256。(責任作者)
5.張宏亮,李世傑,馮慶來,張世濤, 雲南星雲湖沉積記錄的近代環境變化:來自正構脂肪醇的證據。沉積學報,2009,27卷2期,352-359。(責任作者)
6.舒衛先,李世傑,長江三角洲地區典型湖泊表層沉積物中有機氯農藥DDT、HCH 的殘留特徵與風險評估。土壤通報,2009,40卷 5期,1171-1175。(責任作者)
7.舒衛先,李世傑, 江蘇天目湖表層沉積物中多環芳烴污染特徵與來源。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8卷,1 期,27-32。(責任作者)
8.繆衛東,李世傑,王潤華,長江三角洲北翼J9孔岩芯沉積特徵及地層初步劃分。第四紀研究,2009,29卷 1 期,126-134。(責任作者)
9.成小英,姜勤超,李世傑,蔡德所,張宏亮,桂林會仙濕地沉積物搖蚊種群特徵與環境變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期,107-110。
10.史威,朱誠,李世傑,馬春梅,長江三峽地區全新世環境演變及其古文化回響。地理學報,2009,64卷11期,1303-1318。
2008年:
1.李世傑,張宏亮,施雅風等,2008,青藏高原甜水海盆地MIS3階段湖泊沉積與環境變化。第四紀研究, 28卷 1期。122-131。
2.舒衛先,李世傑(責任作者),2008,北太湖沉積岩芯中有機氯農藥HCH和DDT殘留垂直分布特徵及沉積環境意義。第四紀研究,28卷 4期。683-689。
3.張宏亮,李世傑(責任作者),馮慶來,2008,雲南星雲湖沉積物正構烷烴記錄的近代環境變化。第四紀研究, 28卷 4期。746-753。
4.舒衛先,李世傑(責任作者),2008,太湖流域典型湖泊表層沉積物中多環芳烴污染特徵。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7卷 4期。1409-1414。
5.劉吉峰,李世傑(責任作者),丁裕國,2008,基於氣候模式統計降尺度技術的未來青海湖水位變化預估。水科學進展,19卷 2期。184-191。
6.舒衛先,李世傑(責任作者),劉吉峰,2008,青海湖水量變化模擬及原因分析。乾旱區地理,31卷 2期。229-236。
7.申慧彥,李世傑(責任作者),2008,湖泊沉積物中DNA提取與PCR擴增。地球科學進展,23卷 4期。 433-438。
8.申慧彥,李世傑(責任作者),於守兵,2008,青藏高原茲格塘錯沉積物中碳酸鹽與可溶鹽環境記錄的研究。 山地學報,26卷 2期。189-195。
9.繆衛東,李世傑(責任作者),王潤華,2008,長江三角洲北翼J9孔揭示地層和古地磁特徵。中國地質, 35卷 3期。489-495。
10.舒衛先,李世傑,姚書春,2008,太湖ZS孔沉積記錄的近50年來營養鹽沉積通量變化。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8卷 3期。 67-72。
11.Yao S.C,Li S.J,Zhang H.C, 2008,210Pb and 137Cs dating of sediments from Zigetang Lak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2008 (2). 1-4.
12.李世傑,2008, 我國主要湖泊八成受到污染。中國經濟報告,3期。 60-69。
13.李世傑,2008,青海湖還有沒有明天。新探索,第12期。44-51。
2007年:
2.Shijie Li, 2007, Late Quaternary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evidences from geological record of glacial and lake sediments. 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ol.167-168 Supp. 239-240.
3.Shijie Li, Wanchun Li, Weilan Xia, Bernd Wunnemann, 2007, Abrupt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 events during Holocene period derived from Zigetang Lake sediment, Tibatan Plateau. 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ol.167-168 Supp. 240.
4.Yanhong Wu, Liping Zhou, 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Sumin Wang, Shijie Li, 2007, Reservoir a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Co Ngoin and Zige Tangco.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ol.167-168 Supp. 455-456.
5.Wu Yanhong, 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Li Shijie & Wang Sumin, 2007,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eteau inferred by lacustrine sediment geochemical record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Vol.50,No.10, 1548-1555.
6.CHENG Xiaoying, LI Shijie, SHEN Qing, XUE Jing,2007,Response of Cultural Lake Eutrophication to Hemp-retting in Quidenham Mere of England in Post-Medieval.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7 17(1) 069–074
7.吳艷宏,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李世傑,王蘇民,2007,青藏高原中部全新世氣候變化的湖泊沉積地球化學記錄。中國科學 D 輯,37卷9期,1185-1191。
8.申慧彥,李世傑,舒衛先,2007, 湖泊沉積物中色素的研究及其環境指示意義。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7卷3期,37-42。
9.申慧彥,李世傑(通訊作者),於守兵,姚書春,2007, 青藏高原茲格塘錯沉積物粒度組成及其環境記錄的研究。第四紀研究,27卷4期,613-619。
10.Jinglu Wu, Gerhard H. Schleser, Andreas Lucke and Shijie Li, 2007, A stable istope record from freshwater lake shells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during the past two centuries.
Boreas, 36(2007), Taylor &Francis. 38-46.
11.劉吉峰,霍世青,李世傑,杜宇,2007, SWAT模型在青海湖布哈河流域徑流變化成因分析中的套用. 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第35卷第2期,159-163.
12.李世傑,2007,中國湖泊的變遷。森林與人類,第 7 期,1-28。
2006年:
1.Ulrike Herzschuha, Katja Winter, Bernd Wunnemann, Shijie Li,2006,A general cooling trend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recorded by the Lake Zigetang pollen spectr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155 (2006), 113–121.
2.Wu Yanhong(吳艷宏),LI Shijie(李世傑),and XIA Weilan(夏威嵐), 2006, Weathering and climate change since 1 8 20 AD in Hoh Xil,Qinghai-Xizang Plateau,China,Evidence from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lake sediments of Gulug Co Lake. CHINESE J0URNAL 0F GE0CHEMISTRY, Vo1.25 No.1. 56-61.
3.Cheng Xiaoying, Li Shijie, 2006, An analysis on the evolvement process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51, No.13, 1603-1613. (責任作者)
4.成小英, 李世傑,2006,長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營養化演變過程及其特徵分析。 科學通報 ,51卷 7期,848-855。(責任作者)
5.李世傑, 竇鴻身, 舒金華, 范雲崎, 劉吉峰, 2006, 我國湖泊水環境問題與水生態系統修復的探討。中國水利,2006(13),14-17。
6.李世傑,2006, 應重視湖泊科學的建設與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刊,第 5 期,399-405。
7.劉吉峰,李世傑,丁裕國,姚書春,2006,近幾十年我國極端氣溫變化特徵分區方法探討。山地學報,24卷3期, 291—297頁
8.於守兵,李世傑,劉吉峰,2006,青藏高原湖泊沉積研究及其進展。山地學報,24卷4期,480~488頁。
9.劉吉峰,李世傑,秦寧生,於守兵,2006,青海湖流域土壤可蝕性K值研究。乾旱區地理,29卷3期,321-326頁。
10.胡東生,張華京,徐冰,張國偉,李世傑,彭渤,王偉銘,陳詩越,徐士進,田新洪,2006,青藏高原湖泊動態變化的地球衛星遙感監測及地球動力學分析。 中國工程科學,第8卷第5期,33-44頁。
11.成小英,李世傑,濮培民,2006,城市富營養化湖泊生態恢復—— 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態工程試驗。 湖泊科學,18卷3期:218—224頁。
12.CHENG XiaoYing, LI ShiJie,2006,Quantitative Rec0nstructi0n for Lake Environmental Changes Using the Diatom-pH Transfer Function.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Vo1.23 No.3,357-363。
13.姚書春,李世傑,劉吉峰,薛濱,夏威嵐,2006,太湖THS孔現代沉積物137Cs和210Pb的分布及計年。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第26卷第2期,79-83頁。
14.劉吉峰,李世傑,姚樹春, 2006,分散式水文模型研究綜述。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第16卷,第 1 期,233-237頁。
15.李世傑,2006,冰川與冰緣地貌。 見:高抒,張捷 主編,現代地貌學 (第七章)。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北京。 171-285頁。
16.李世傑,鄭本興,2006,羌塘高原與岡底斯山系第四紀冰川。見:施雅風主編,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第九章)。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石家莊。282-308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