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間信仰與景觀研究:以陝西太白山神為例

清代民間信仰與景觀研究:以陝西太白山神為例

《清代民間信仰與景觀研究:以陝西太白山神為例》是僧海霞創作的宗教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6月。

該書考察清代陝西雨神信仰發展概況,闡述太白山神信仰的發展變遷歷程,解析太白山神信仰景觀分布及其變遷機制,探討信仰、景觀與區域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代民間信仰與景觀研究:以陝西太白山神為例
  • 作者:僧海霞
  • 首版時間:2019年6月
  • 字數:280000
  • 類別:宗教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清代陝西太白山及其相關意象為對象的雨神信仰為研究對象,介紹清代陝西雨神發展概況和太白山神信仰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太白山神信仰景觀及其分布,並對信仰、景觀與區域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行論述。同時,通過對太白山神信仰在清代陝西地區由盛轉衰過程的展示,探討民間信仰演變的軌跡和影響其演變的因素。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清代陝西雨神信仰概述
第二章 太白山神信仰的起源、發展與傳播
第一節 清代陝西雨神信仰產生的基礎
第二節 清代陝西雨神分布及特徵
第三節 求雨活動行為人群體的變遷
第四節 自然環境差異下的求雨儀式
第五節 雨神景觀及其分布
第一節 太白山神信仰起源
第二節 太白山神信仰的發展
第三節 清代太白山神信仰的空間特徵
第四節 上下之間:太白山神信仰傳播趨勢
第三章 太白山神信仰景觀
第四章 信仰、景觀與區域人文環境
第一節 信仰源區的自然景觀
第二節 信仰源區的人文景觀
第三節 信仰核心區的太白廟景觀
第四節 信仰邊緣區景觀的分布及與核心區的差異
第五節 太白山主體信仰景觀變遷與機制
第一節 信仰的政治化
第二節 信仰的世俗化
第三節 信仰與景觀的對應而不對等

創作背景

在中國古代社會,求雨習俗比較興盛。但是求雨並不能導致降雨,也不能從根本上解除旱災威脅。然而在民眾的意識里,天旱求雨是習慣使然。這種習俗緣何長期存在於區域社會中,值得學界探究。基於此,《清代民間信仰與景觀研究:以陝西太白山神為例》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鑑賞

該書為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提供了範例。在中國,民間信仰的性質介於宗教與風俗之間。無論從民俗視角,還是從宗教視角來研究太白山神信仰,只要將其置於地域社會的特定時空中進行研究,都屬於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範疇。作者從關中、陝南、陝北各州縣太白廟的形制、規模、大小、多少等空間分布特徵透視太白山信仰程度;從太白廟宇景觀的新建、重建和廢棄透視太白山信仰的變遷;從旱災頻發的自然策動、傳統習俗的導向與官方行為策動、人口增長與糧食匱乏的社會策動等方面闡釋太白山信仰變遷的動力機制;從信仰對象的選取,主體信仰景觀功能的集中與強化、主體信仰景觀的演替、主體信仰景觀位置的轉移等方面闡釋地理優選在這些文化行為中的特殊作用。最終從太白山信仰、信仰景觀和區域社會三者互動辯證關係的闡釋過程中構建“文化行為的地理優選與動力機制理論”。
該書為宗教與社會研究提供了參考。中國民間信仰豐富多彩,空間分布寬窄不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儒教”教化與民眾認同在地域遼闊空間顯現出的信仰特徵。民間信仰雖然不能構成完整意義上的宗教,但這與中國“儒教”密切關聯,這一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是官方、民眾互動產生的結果。不管是外來宗教的傳入還是民間信仰的擴展,除信仰與宗教本身的因素外,國家與民眾無疑是重要的推動力量。該書關注到邊緣地區或山區所折射出的信仰與宗教文化,選取太白山這一山嶽崇拜,勾畫出歷史時期太白山主體信仰景觀神秘意象不斷增強並且漸趨合理的演變歷程。又藉助“文化行為的地理優選與動力機制理論”,從表象與實質闡釋這一禱雨文化行為背後折射出的動力激勵與地理優選,細化了太白山主體景觀的演替與景觀位置的轉移過程,揭示了自然策動、習俗導向與官方行政干預策動、人口增長與糧食匱乏的社會策動等原因與太白信仰的關係。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清代民間信仰與景觀研究:以陝西太白山神為例》
2019年6月
科學出版社
9787030613677

作者簡介

僧海霞,女,生於1976年8月,河南盧氏人,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獲歷史地理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學、敦煌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