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國廣府壁畫故事》是廣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利平
基本介紹
- ISBN:9787546225791
- 作者:黃利平
- 出版社:廣州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 頁數:202
- 定價:38元
- 裝幀:平裝
《清代民國廣府壁畫故事》是廣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利平
《清代民國廣府壁畫故事》是廣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利平內容簡介百年廣府文化可見一斑,千年壁畫藝術綻放新顏 黃利平,男,研究員、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廣州市文博協會常務理事。1982年以來,相繼在陝西省...
清代廣府壁畫所採用的媒介更加貼近大眾,大多分布於祠堂、私宅、寺廟等場所。“晚清廣府壁畫延續了自漢代以來中國壁畫‘成教化,助人倫’的傳統,壁畫在神廟、祠堂和民居建築上起著和西方教堂聖經故事畫一樣的作用,是這類建築不可或缺的部分和精華所在。它承擔著對基層民眾傳遞傳統文化觀念、宗族風尚的重任,這也是壁畫...
餘蔭山房,又稱“餘蔭園”,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北大街。餘蔭山房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於同治十年(1871年)。是嶺南園林的代表,與清暉園、可園、梁園一道合稱為嶺南四大園林。占地總面積約1598平方米。餘蔭山房的園林部分有四座主體建築,包括臥瓢廬、臨池別館、深...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後,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國期間,這裡先後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並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維修管理。1959年,書院被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蒐集、保藏、研究和...
民國二十年(1931年),蓮塘村屬番禺縣第七區鳳凰鄉(後改為九佛鄉)。1958年,蓮塘村隨九佛鄉劃入廣州市屬郊區。1986年,九佛設鎮,屬白雲區。2004年,蓮塘村隨九佛鎮併入鐘落潭鎮。2005年,蓮塘村隨九佛圩併入蘿崗區(後隨蘿崗區併入黃埔區)九龍鎮。歷史事件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蓮塘村駐有兩支當地...
方誌所見清代廣州炮台 “飛將軍”陳慶云為虎門要塞增強抗戰實力 虎門1937 抗戰前夕陳策備戰虎門 晚清民國廣州兩大軍事要塞考 一口通商時期的虎門炮台 車歪炮台的前世今生 三、壁畫篇 晚清廣府壁畫《四相圖》探源 晚清廣府壁畫之《東坡聽琴》鶯聲猶在耳,好攜柑酒話興亡 天孫乞巧淒婉動人 李邕鑒真跡假的亦成真 壁畫...
廣州市海珠區黃埔村 黃埔村是典型廣府宗族村落,即黃埔古港所在地,早在北宋時期已聚居成村。民居多採用梳式布局,鑊耳山牆、博古脊都保留著清代的風貌。村中各個姓氏的子孫都湧現出一批舉人、進士,近代更湧現出一批在出類拔萃的人物:身兼三國公使的胡璇澤、著名的外交家梁誠、鐵路專家胡棟朝、孫中山護法艦長馮...
大灣古建築群,位於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大灣鎮五星村、前進村,建於鹹豐元年(1851年)到民國初年。大灣古建築群存在濃厚的廣府文化特色,民居從平面到空間、從整體布局到建築用材以及工藝造型等都別具嶺南建築風格,具有粵西古民居建築風格的學術研究和旅遊開發的價值。大灣古建築群外部封閉,內部以縱橫巷道連繫,中以...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29座,均已破敗。現存鄭氏宗祠,始建於清代中期,重修於民國時期及1985年,占地面積145平方米,磚石結構,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三開間二進布局,由前堂、後堂及廊房組成。前堂檐下有山水、人物、詩文等壁畫,大門上懸掛的“鄭氏宗祠”...
大凹關帝廟廣泛採用石雕、木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壁畫、名家書法等作為裝飾,是一座比較具有地方特色的 廟宇。大凹關帝廟保存較為完整,鶴山現存規模較大、建築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廟宇,是研究廣府建築藝術的“活標本”。2022年7月,大凹關帝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 單位。歷史沿革 清朝...
2010年12月1日,倫文敘紀念廣場落成,廣場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六路西門口捷運站B出口東面,面積約500平方米,仿照明代建築風格,由明式牌坊、倫文敘花崗岩石雕人像、大理石雕刻壁畫及鑄銅鰲頭四大景觀組成。內設狀元府,供市民參觀了解倫文敘的生平軼事。狀元誕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羅村從2011年起,在每年的農曆三月...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傳統建築 該村現仍有9座傳統的廣府民居,有人居住。傳統民居為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磚木石結構,清水磚牆,硬山頂,船形脊,兩面坡,碌筒灰瓦,有木雕封檐板,檐下有彩繪,左右兩側門上有門罩。潘氏宗祠的堂名為懷德堂。據說始建於元至大元年(1308年),清乾隆四十五...
光孝寺,廣東著名古建築群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淨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記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闢為苑囿,世稱虞苑。虞翻死後,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幾次更改,初名制止寺,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
同時,他們還善於經商,廣西師範大學教授鐘文典《廣西客家研究》中說,“客家人創圩,廣府人旺圩”。客家人富於開拓精神,黎、鄧、殷、葉等客家到木格後,先是事農,後又走上農、商、學結合的道路,迅速積累了財富。據君子垌今人介紹,全盛時期,黎氏、鄧氏等大家族占有木格及鄰近的木梓半個商業街。客家人善做...
南濠古稱西澳,指在城西西濠街和南濠街之間的古渠前身,即位於今海珠北路、中路地段。南濠開鑿於宋代景德年間,民國時期修築海珠路時,改為暗渠。西濠原是北宋時開鑿的一條小運河,從宋代至清代一直是貫通廣州市中心南北的水上通道。明初,西濠變成西城的護城壕,民國時期,和平東路至西濠口段建為石拱式暗渠,...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無存。現存鄭氏宗祠,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 )為紀念大沖立村始祖鄭勝舉而建,清代、民國時期及現代有重修。坐北朝南,磚木石結構,三開間三進布局,平面呈長方形;面寬13米,進深28.7米。分頭門、“通德流芳”坊、前後廊及正堂等。船形正...
起源於清代,20世紀50年代前流行於縣境及廣州方言地區,以順德腔為正宗。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和分村大榕樹下賣唱。木雕手持一具小龍船作道具,胸前持小鑼小鼓。邊唱邊敲,內容多為諧趣故事及平安祝頌語。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龍舟”被套用於社會宣傳,藝人所編寫的反清、抗日及控訴“三害”(吸毒、賭博、嫖妓...
夏雨來:夏雨來是潮汕民間傳奇人物,關於他的故事很多,但良莠夾雜,真偽難辯。關於夏雨來其人,多以為是清朝人。但又有傳說他是夏懋學的侄兒,同為龍湖寨夏厝巷人。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龍湖古寨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龍湖鎮護堤公路龍鸛路口。南距潮安縣城庵埠11.5千米,北距潮州市區16千米,南至汕頭特區26千米。...
佛山年畫線上條處理、造型格調、設色技巧、題材選擇上都具有廣府文化的細膩藝術特徵。社會意義 民俗意蘊深厚 佛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明清時期享譽嶺南的剪紙、年畫、金花、燈色、扎作、木雕、磚雕、石雕、灰塑等民間工藝,無不與當地民俗民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處處都反映了廣府民俗事項、民俗心態,而體現得比較...
曾氏大宗祠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曾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是深圳建築規模最大的廣府祠堂。坐落於寶安區新橋街道新橋社區深巷路北,與觀音天后廟、古喬曾公祠和武術館形成大片建築群體。始建年代有待考證,現建築是清嘉慶三年戊午(1798)大規模擴建而成的,代表著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良溪村,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棠下鎮棠下墟西北部約2千米的山坳里,村域面積7.56平方千米。良溪村開基久遠,北宋時已有龔、謝二姓居住;現存羅氏大宗祠、五部堂等古建築,蘊藏著數百年廣府建築的特色。良溪村是繼南雄珠璣巷之後,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個重要中轉...
潮汕文化應屬嶺南文化的一個分支,但潮汕地區無論地理位置還是語系方言,都與福建閩南毗鄰接近,潮汕人的生活習俗、審美愛好等與閩南地區則更為接近,與嶺南的廣府人的差異要大一些。潮汕文化除了受中原文化、嶺南文化的影響外,更多地受閩越文化的影響,所以,潮汕建築文化獨具一格,與嶺南建築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明清...
呂洞賓助修岳陽樓》《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呂洞賓點化老樹精》等故事,有了一個又一個的呂洞賓神仙像,有了三醉亭、朗吟亭、呂仙亭(曾名過仙亭)等一處又一處的名勝,而且由文人加工整理出了一出又一出“神仙道化劇”,如元人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元末明初谷子敬的《呂洞賓三度城南柳》,清代巴陵...
張九齡紀念公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張村,占地2.34萬平方米,設計呈長方形。公園設計運用傳統的造園手法,全園按自由式布局,合理安排各個景區。公園西、南、北三面設出入口,園路迴環暢通,聯接各處景點,產生移步景換的效果。根據植物、水體、建築的分布狀況,自西向東大致可分為三片區域:從西門主入口至...
武禹襄:永年廣府人,武氏太極宗師。公孫龍: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公孫龍,字子秉,趙國人。毛萇:西漢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河北邯鄲人,《詩經》,就是毛萇注釋的“毛詩”。高長恭:蘭陵王,北齊著名武將,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現代人物 黃華:河北省磁縣人,國務院原副總理、國務委員。韓喬生:河北省邯鄲市...
廣州街形象地再現了清朝末期至民國時期羊城的市井風貌,是一段歷史縮影。利用位於廣東省的地利優勢,受南粵歷史文化的薰陶,西樵山國藝影視城建造的廣州街仿真度高,場景齊全,既是劇組拍攝有關清末至民國時期舊羊城的影視劇的絕佳場所,也是遊客緬懷廣州歷史、探尋古物遺蹟的首選之地。香港街 香港街整體建築呈現30年代...
教堂西側司鐸院是首善書院和曆局的遺址。首善書院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由都察院左都御史鄒元標和副都御史馮從吾講學,書院內有講堂、後堂各三間。後禮部尚書徐光啟又在學院舊址修歷,名曆局,清代改為時憲書局,治理時憲書。文物遺存 南堂內有原教堂石碑兩塊,其一為清世祖御製天主堂碑記,現在字跡已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