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清代宮廷文化通史》由林永匡著,作者力圖在這一傳統的研究領域中,利用並發掘豐富的滿漢文宮廷檔案資料、清人與今人的相關資料成果,且在此基礎上,從新的選題、新的視野、新的領域,來對清代宮廷文化進行較為全面、科學、務實、系統的剖析,向中外讀者展示一幅幅新的、生動的宮廷文化的歷史畫面和圖景,且讀後能有所感悟與啟迪。
作者簡介
林永匡,四川三台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只放愉究員。多年來,利用滿漢文檔案資料、文獻、地方志、文物、實地考察材料,進行清代經濟史、鹽政史、民族貿易史、屯墾史、區域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風俗史研究。先後出版《清代西北民族貿易史》、《中國屯墾史》、《
長江文化史》、《中華文明史》、《中國節令史》、《中國飲食史》、《
中國服飾通史》、《清代社會風俗史》、《北疆通史》、《清代飲食文化研究》等著作十餘種,發表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皇家氣派的宮廷居住文化
第一節宮廷居住環境的選擇與規劃
第二節宮城興建沿革與建築群落
第三節宮廷居住習尚嘗犁去與家具陳設
第二章標識有序的宮廷服飾文化
第一節宮廷服飾文化仔慨重立的特色與內涵
第二節宮廷服飾的規制與規儀
第三地影嚷節宮廷服飾文化的功能效應
第三章飲德食和的宮廷膳食文化
第一節宮廷膳食文化的特色與內涵
第二節宮廷膳食文化的規制與規儀
第三節宮廷膳食文化的功能效應
第四章君臨四海的宮廷行止文化
第一節宮廷行止文化的特色與內涵
第二節宮廷行止文化的規制與規儀
第三節宮廷行止文化的功能效應
第五章母儀天下的宮廷後宮文化
第一節宮廷後宮文化的特色與內涵
第二節宮廷後宮文化的規制與規儀
第三節宮廷後宮文化的功能效應
第六章巡幸八方的宮廷旅遊文化
第一節宮廷旅遊文化的特色與內涵
第二節帝王政治旅遊活動與功能效應
第三節帝王巡幸旅遊活動與功能效應
第四節帝王軍事旅遊活動與功能效應
第七章因時而異的宮廷年節與娛樂文化
第一節宮廷年節與娛樂文化的特色與內涵
第二節宮廷年節與娛樂文化的規制與規儀
第三節宮廷年節與娛樂文化的功能效應
第八章美雅精絕的皇家苑林文化
第一節皇家苑林文化概述
第二節皇家行宮苑林的類型與使用功能
第三節精絕皇家園林與文化功能特色
第閥盛喇背九章帝陵墓居與皇家喪葬文化
第一節皇家喪葬文化的特色與內涵
第二節皇家喪葬文化的禮儀與規制
第三節皇家喪葬文化的功能效應
第十章等差有別的宮廷管理文化
第一節宮廷管理文化的特色與內涵
第二節宮廷管理文化的規制與規儀
第三節宮廷管理文化的功能效應
後記
後記
清代宮廷文化研究,既是中國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更是清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專屬性領域。然而,宮廷文化自身所獨具的禮制性、政治性、典雅性、專享性、時代性特色,以及它所涉獵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多領域,其範圍之廣、內容之博,致使這一研究極具挑戰性與務實性。
進入21世紀後,中國史學的研究,正在順應時代的進步、科技的創新、文化的繁榮,以及社會需求的增加,而有諸多新的、開拓性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問世。老中青三代學者,從大視野、大思維、大手筆、大創新、大實效的角度與手法出發,來進行史學的新的課題與領域研究,深信定將會有更多的豐碩成果問世。
《清代宮廷文化通史》一書,作者力圖在這一傳統的研究領域中,利用並發掘豐富的滿漢文宮廷檔案資料、清人與今人的相關資料成果,且在此基礎上,從新的選題、新的視櫃邀野、新的領域,來對清代宮廷文化進行較為全面、科學、務實、系統的剖析,向中外讀者展示一幅幅新的、生動的宮廷文化的歷史畫面和圖景,且讀後能有所感悟與啟迪。
《清代宮廷文化通史》一書出版之際,特別要感謝
上海文藝出版社徐華龍先生,在書稿的寫作、編輯、出版過程中,對書稿的關心、關愛、關重;深切感謝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印刷廠,以及各級領導所付出的辛勤勞動與創造件工作,才使得此書得以順利出版。
任何科學研究活動,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此書出版之際,萬望專家與中外讀者,對書中的不當之處,進行批評雅正。
林永匡
2012年12月10日
於北京
序言
在中華文明的5000餘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宮廷文化及其衍生出的諸多科技、文化、藝術碩去微紙果,則是頗具時代特色、藝術魅力、創造個性的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珍品之一。
據相關的歷史典籍記載,從夏朝至清代,共有825位帝王公侯,而自秦始皇稱帝到清王朝,則有372位皇帝登極入宮。在清代(公元1644~1911年),共有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鹹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10位皇帝,入紫禁城登極,即帝位執掌全國軍政大權,君臨天下,而成為封建王朝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清代,既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它又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是從封建閉關鎖國的狀況,在西方殖民主義者的軍艦大炮轟擊下,被迫“門戶開放”,而面對世界列強的侵略和掠奪,即由封建帝國淪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與社會的轉折點。
作為清代宮廷文化而論,“宮”則是指皇宮,即紫禁城;而“廷”系指朝廷而言。在皇宮宮廷建築格局的布局上,亦為“前朝後寢”的構建。具體而論,“前朝”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皇帝與群臣們處理朝政與軍務的施政場所。而“後寢”各宮,則是皇帝與后妃們居住生活的地方。從而,將皇帝處理朝政和後宮生活的功能,有機而巧妙地融為一體。因此,此種宮廷“文化”不僅有著物質性特點(如宮廷建築、設施,皇家服飾、車輿、儀仗、膳食、帝陵等),更有著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特徵(如皇家禮儀、規制、娛樂、祭祀、典儀等等),進而彰顯出宮廷文化的獨有個性特色和多種魅力。
具體而言,清代以帝後為主體,且由此而衍生的諸多宮廷文化事象,不僅是單純的古代宮廷文化的簡單傳承者,而且,在具有自身時代特色個性的同時,還是中國宮廷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時,在顯現“最後的輝煌”中,又充滿著頗多的“變數”與新奇事象。
其實,拂去歲月落下的“煙塵”,人們不難發現,歷史事象本身,恰似一個文化“大走廊”,而清代宮廷文化活動,尤為如此。從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到皇家氣派的苑林行宮;從皇上龍袍與皇冠上的寶石,到龍車鳳輿;從“母儀天下”的後宮群體等差禮儀,到慈禧太后戴金指甲套的西洋照片和畫像;從乾隆帝下江南巡幸八方的浩大氣勢,到宮中落日的“餘暉”;從宮中精美膳食“乾叟宴”,到“萬邦同樂”的宮廷年節娛樂;從美雅精絕的皇家苑林,到“因陵而勢”的帝陵墓居與皇家喪葬文化事象;從
清軍入關定鼎北京的順治帝登極大典,到宣統帝用完御膳“最後的晚餐”而悽然被逐出宮,等等。諸多宮廷文化事象,無不充滿著神秘、輝煌、衰落而又悽惋的色彩。而這一切,則又恰是清代宮廷文化活動本身的“魅力”與“亮點”之所在。進而,為眾多後世的來者,以許多啟迪和退想。它再一次證明:
歷史文化遺產,它不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包袱”,而是可以進行多元開發利用的寶貴“財富”和智力“資源”。值得人們去倍加珍視它、關愛它,併科學的開發利用它,以造福當今與後世社會。
理當強調指出的是,清代的宮廷文化,既是清代文化體系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亦是其中頗具個性特色與內涵宏富的文化事象、文化“要素”之一。
一、清代宮廷文化的界定與內涵
在清代,宮廷文化系指以宮廷建築群落(含京師紫禁城、盛京宮殿、皇帝行宮、皇家苑林等)為載體,以宮中皇室成員與官員、宮內人員為活動主體,以特定時空、特定需求、特定規制與規儀為背景,而衍生出的諸多以“禮”為核心的宮廷文化事象。這些宮廷文化事象,不僅各具特色與內涵,而且在文化心態、價值取向、文化功能上,各具個性,進而,構成相互關聯並相互依存的“子系統”。
在清代宮廷文化的具體內涵上,則包含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清代宮廷文化的文化詮釋
(1)清代宮廷文化,是皇家“語境模式”與“語境霸權”。
對此,如只有皇帝才能自稱“朕”,而官民稱皇帝則稱“皇上”、“聖上”、“天子”、“萬歲爺”。又如宮廷中,對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妃、嬪,太上皇、皇子阿哥、格格(公主)、福晉(皇子親王郡王元配)等稱謂,均只能皇家使用,官民使用則犯“大忌”,且將視為有“叛逆”之心,將被處死。同時,在公文與日常用語中,更要對皇帝的名字加以“避諱”。如將紫禁城原有的“玄武門”改為“神武門”,即為例證,因康熙帝名為玄燁,故避此名諱。又如,雍正朝時,科舉考試中,一考官將科考命題為“維民所止”,要考生按題作文。結果,雍正帝獲悉後,認為此蘊含有“雍正”二字斬首的謀反之意,於是大興文字獄,成為典型案例之一。
在清代的皇家“語境模式”與“語境霸權”中,皇帝的正妻被稱為“後”。其實,“後”原為君主之意,在《詩經·商頌·玄鳥》上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鄭玄箋註:“後,君也”。所以在上古時代,“後”是帝王的稱號。如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後氏”,還有古代傳說中射日的“后羿”,即為如此。
而許慎的《說文解字》上則稱:“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權威的女性,所以,也因而引申為帝王正妻等含義。
……
三、清代宮廷文化的功能效應
清代宮廷文化活動中,諸多文化事象的緣起、衍生、變革,既有其時代的重大需求,更有著深厚的皇家權勢的文化“沃壤”。恰因如此,破譯其清代宮廷文化的“密碼”,以及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清代宮廷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與社會功能效應,便呈現出二者互動的因果關係。
《尚書’洪範篇》說帝王“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這就表明天子君主兼有生殺予奪、賞賜刑罰萬民臣屬,以及特別的錦衣“玉食”的巨大權力,且這種權力的授予、使用上,天下無二致。
1.清代宮廷文化的“密碼”破譯
(1)宮廷文化“密碼”之一:權(皇權)
(2)宮廷文化“密碼”之二:威(天威)
(3)宮廷文化“密碼”之三:勢(獨尊)
(4)宮廷文化“密碼”之四:利(專利)
(5)宮廷文化“密碼”之五:禮(禮儀)
(6)宮廷文化“密碼”之六:序(等序)
(7)宮廷文化“密碼”之七;用(獨用)
(8)宮廷文化“密碼”之八:享(專享)
(9)宮廷文化“密碼”之九:規(管理)
(10)宮廷文化“密碼”之十:范(範式)或(範例)。
2.清代宮廷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
(1)“皇權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2)“皇家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3)“皇宮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4)“禮儀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5)“禮序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6)“禮樂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這其中的整合,這一切均較之前代而言,既有繼承,更有創新、變革與重新整合,進而以適應時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與封建統治政權的維護、鞏固的多元需求所致。
3.清代宮廷文化的社會功能效應
清代宮廷文化活動諸多事象的繁榮與衍生,從社會功能效應上來說,它將通過皇家權勢這根“槓桿”,有效而多元的產生、發揮其社會功能效應和作用。具體而論,則是:
(1)發揮並產生皇家權勢的“獨享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2)發揮並產生皇家權威的“維護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3)發揮並產生皇家權利的“捆綁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4)發揮並產生皇家權力的“統馭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5)發揮並產生皇家權脈的“傳承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6)發揮並產生皇家權用的“輻射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進入21世紀後,中國史學的研究,正在順應時代的進步、科技的創新、文化的繁榮,以及社會需求的增加,而有諸多新的、開拓性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問世。老中青三代學者,從大視野、大思維、大手筆、大創新、大實效的角度與手法出發,來進行史學的新的課題與領域研究,深信定將會有更多的豐碩成果問世。
《清代宮廷文化通史》一書,作者力圖在這一傳統的研究領域中,利用並發掘豐富的滿漢文宮廷檔案資料、清人與今人的相關資料成果,且在此基礎上,從新的選題、新的視野、新的領域,來對清代宮廷文化進行較為全面、科學、務實、系統的剖析,向中外讀者展示一幅幅新的、生動的宮廷文化的歷史畫面和圖景,且讀後能有所感悟與啟迪。
《清代宮廷文化通史》一書出版之際,特別要感謝
上海文藝出版社徐華龍先生,在書稿的寫作、編輯、出版過程中,對書稿的關心、關愛、關重;深切感謝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印刷廠,以及各級領導所付出的辛勤勞動與創造件工作,才使得此書得以順利出版。
任何科學研究活動,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此書出版之際,萬望專家與中外讀者,對書中的不當之處,進行批評雅正。
林永匡
2012年12月10日
於北京
序言
在中華文明的5000餘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宮廷文化及其衍生出的諸多科技、文化、藝術碩果,則是頗具時代特色、藝術魅力、創造個性的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珍品之一。
據相關的歷史典籍記載,從夏朝至清代,共有825位帝王公侯,而自秦始皇稱帝到清王朝,則有372位皇帝登極入宮。在清代(公元1644~1911年),共有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鹹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10位皇帝,入紫禁城登極,即帝位執掌全國軍政大權,君臨天下,而成為封建王朝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清代,既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它又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是從封建閉關鎖國的狀況,在西方殖民主義者的軍艦大炮轟擊下,被迫“門戶開放”,而面對世界列強的侵略和掠奪,即由封建帝國淪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與社會的轉折點。
作為清代宮廷文化而論,“宮”則是指皇宮,即紫禁城;而“廷”系指朝廷而言。在皇宮宮廷建築格局的布局上,亦為“前朝後寢”的構建。具體而論,“前朝”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皇帝與群臣們處理朝政與軍務的施政場所。而“後寢”各宮,則是皇帝與后妃們居住生活的地方。從而,將皇帝處理朝政和後宮生活的功能,有機而巧妙地融為一體。因此,此種宮廷“文化”不僅有著物質性特點(如宮廷建築、設施,皇家服飾、車輿、儀仗、膳食、帝陵等),更有著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特徵(如皇家禮儀、規制、娛樂、祭祀、典儀等等),進而彰顯出宮廷文化的獨有個性特色和多種魅力。
具體而言,清代以帝後為主體,且由此而衍生的諸多宮廷文化事象,不僅是單純的古代宮廷文化的簡單傳承者,而且,在具有自身時代特色個性的同時,還是中國宮廷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時,在顯現“最後的輝煌”中,又充滿著頗多的“變數”與新奇事象。
其實,拂去歲月落下的“煙塵”,人們不難發現,歷史事象本身,恰似一個文化“大走廊”,而清代宮廷文化活動,尤為如此。從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到皇家氣派的苑林行宮;從皇上龍袍與皇冠上的寶石,到龍車鳳輿;從“母儀天下”的後宮群體等差禮儀,到慈禧太后戴金指甲套的西洋照片和畫像;從乾隆帝下江南巡幸八方的浩大氣勢,到宮中落日的“餘暉”;從宮中精美膳食“乾叟宴”,到“萬邦同樂”的宮廷年節娛樂;從美雅精絕的皇家苑林,到“因陵而勢”的帝陵墓居與皇家喪葬文化事象;從
清軍入關定鼎北京的順治帝登極大典,到宣統帝用完御膳“最後的晚餐”而悽然被逐出宮,等等。諸多宮廷文化事象,無不充滿著神秘、輝煌、衰落而又悽惋的色彩。而這一切,則又恰是清代宮廷文化活動本身的“魅力”與“亮點”之所在。進而,為眾多後世的來者,以許多啟迪和退想。它再一次證明:
歷史文化遺產,它不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包袱”,而是可以進行多元開發利用的寶貴“財富”和智力“資源”。值得人們去倍加珍視它、關愛它,併科學的開發利用它,以造福當今與後世社會。
理當強調指出的是,清代的宮廷文化,既是清代文化體系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亦是其中頗具個性特色與內涵宏富的文化事象、文化“要素”之一。
一、清代宮廷文化的界定與內涵
在清代,宮廷文化系指以宮廷建築群落(含京師紫禁城、盛京宮殿、皇帝行宮、皇家苑林等)為載體,以宮中皇室成員與官員、宮內人員為活動主體,以特定時空、特定需求、特定規制與規儀為背景,而衍生出的諸多以“禮”為核心的宮廷文化事象。這些宮廷文化事象,不僅各具特色與內涵,而且在文化心態、價值取向、文化功能上,各具個性,進而,構成相互關聯並相互依存的“子系統”。
在清代宮廷文化的具體內涵上,則包含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清代宮廷文化的文化詮釋
(1)清代宮廷文化,是皇家“語境模式”與“語境霸權”。
對此,如只有皇帝才能自稱“朕”,而官民稱皇帝則稱“皇上”、“聖上”、“天子”、“萬歲爺”。又如宮廷中,對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妃、嬪,太上皇、皇子阿哥、格格(公主)、福晉(皇子親王郡王元配)等稱謂,均只能皇家使用,官民使用則犯“大忌”,且將視為有“叛逆”之心,將被處死。同時,在公文與日常用語中,更要對皇帝的名字加以“避諱”。如將紫禁城原有的“玄武門”改為“神武門”,即為例證,因康熙帝名為玄燁,故避此名諱。又如,雍正朝時,科舉考試中,一考官將科考命題為“維民所止”,要考生按題作文。結果,雍正帝獲悉後,認為此蘊含有“雍正”二字斬首的謀反之意,於是大興文字獄,成為典型案例之一。
在清代的皇家“語境模式”與“語境霸權”中,皇帝的正妻被稱為“後”。其實,“後”原為君主之意,在《詩經·商頌·玄鳥》上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鄭玄箋註:“後,君也”。所以在上古時代,“後”是帝王的稱號。如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後氏”,還有古代傳說中射日的“后羿”,即為如此。
而許慎的《說文解字》上則稱:“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權威的女性,所以,也因而引申為帝王正妻等含義。
……
三、清代宮廷文化的功能效應
清代宮廷文化活動中,諸多文化事象的緣起、衍生、變革,既有其時代的重大需求,更有著深厚的皇家權勢的文化“沃壤”。恰因如此,破譯其清代宮廷文化的“密碼”,以及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清代宮廷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與社會功能效應,便呈現出二者互動的因果關係。
《尚書’洪範篇》說帝王“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這就表明天子君主兼有生殺予奪、賞賜刑罰萬民臣屬,以及特別的錦衣“玉食”的巨大權力,且這種權力的授予、使用上,天下無二致。
1.清代宮廷文化的“密碼”破譯
(1)宮廷文化“密碼”之一:權(皇權)
(2)宮廷文化“密碼”之二:威(天威)
(3)宮廷文化“密碼”之三:勢(獨尊)
(4)宮廷文化“密碼”之四:利(專利)
(5)宮廷文化“密碼”之五:禮(禮儀)
(6)宮廷文化“密碼”之六:序(等序)
(7)宮廷文化“密碼”之七;用(獨用)
(8)宮廷文化“密碼”之八:享(專享)
(9)宮廷文化“密碼”之九:規(管理)
(10)宮廷文化“密碼”之十:范(範式)或(範例)。
2.清代宮廷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
(1)“皇權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2)“皇家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3)“皇宮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4)“禮儀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5)“禮序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6)“禮樂文化”的整合功能效應。這其中的整合,這一切均較之前代而言,既有繼承,更有創新、變革與重新整合,進而以適應時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與封建統治政權的維護、鞏固的多元需求所致。
3.清代宮廷文化的社會功能效應
清代宮廷文化活動諸多事象的繁榮與衍生,從社會功能效應上來說,它將通過皇家權勢這根“槓桿”,有效而多元的產生、發揮其社會功能效應和作用。具體而論,則是:
(1)發揮並產生皇家權勢的“獨享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2)發揮並產生皇家權威的“維護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3)發揮並產生皇家權利的“捆綁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4)發揮並產生皇家權力的“統馭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5)發揮並產生皇家權脈的“傳承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
(6)發揮並產生皇家權用的“輻射效應”與社會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