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本書為故宮博物院明清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圖錄項目專家劉潞的論文集子,這裡凝聚了作者30餘年間對清代宮廷歷史文化研究的心血,共選錄相關論文近50篇,從中可以看到她本人對清代宮廷文化的解讀與論述。全書從“聯姻——文化融合之始”、“中原——文化融合之壤”、“制度——文化融合之徑”、“西洋——文化融合之鑑”、“藝術——文化融合之魂”、“清代宮廷軼聞”等六個方面,以作者個人特有的方式論述了其對清代宮廷文化發展軌跡的獨特理解。
基本介紹
- 書名: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
-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 頁數:470頁
- 開本:16
- 品牌:故宮出版社
- 作者:劉潞
-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047901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
作者簡介
劉潞,祖籍湖南,1947年8月22曰生於山西潞城,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景山學校,1968年赴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插隊務農,1976年起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從事文物保管、陳列展覽和歷史研究;現為故宮博物院明清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圖錄項目專家
主要研究領域為清代宮廷政治、禮制、婚姻、習俗、中西交流,以及清代宮廷繪畫、清官科技儀器等文物;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使用跨學科方法和新技術手段,注重將宮廷歷史研究與宮廷文物及相應的政治、民族、文化、社會背景相結合,如在對歷史人物或事件考察時,將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等方法運用其中。同時儘可能地利用計算機建立資料庫,進行分類統計研究,以得到更為準確的結論。
30年來發表論文數十篇,並著有《清代皇權與中外文化》、《帝國略影》、《清代宮廷史》(合著)、《一代英主康熙》、《盛世乾隆》等;主編《故宮珍品全集西洋儀器》卷、策劃主持編寫12卷《清史圖典》;主持國家清史編委會14卷《清史圖錄》項目。
曾在美國歐柏林學院博物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中國中心和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進行訪問研究和講學。
主要研究領域為清代宮廷政治、禮制、婚姻、習俗、中西交流,以及清代宮廷繪畫、清官科技儀器等文物;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使用跨學科方法和新技術手段,注重將宮廷歷史研究與宮廷文物及相應的政治、民族、文化、社會背景相結合,如在對歷史人物或事件考察時,將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等方法運用其中。同時儘可能地利用計算機建立資料庫,進行分類統計研究,以得到更為準確的結論。
30年來發表論文數十篇,並著有《清代皇權與中外文化》、《帝國略影》、《清代宮廷史》(合著)、《一代英主康熙》、《盛世乾隆》等;主編《故宮珍品全集西洋儀器》卷、策劃主持編寫12卷《清史圖典》;主持國家清史編委會14卷《清史圖錄》項目。
曾在美國歐柏林學院博物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中國中心和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進行訪問研究和講學。
圖書目錄
序言:我與紫禁城
一 聯姻——文化融合之始
清太祖太宗時期滿蒙婚姻考
對後金時期滿蒙聯姻的再認識
論後金與清初四帝婚姻的政治特點
滿洲婚俗與皇室婚姻對象的演變
皇后冊立與八旗大姓氏族
坤寧宮為清帝大婚洞房原因論
清帝大婚禮的文化詮釋
名滿天下的睿智皇太后孝莊
二 中原——文化融合之壤
清入關後的首次宮廷政變
康熙的文化政策
康熙南巡淺論
康熙舉博學鴻詞科
擔任日講起居注官期間的陳廷敬
三制度——文化融合之徑
清代第一次選秀女
論清前期冬至圜丘的政治內容
今人筆下的清代皇位繼承制度
祭先農、耕耤田與《祭先農壇圖》——雍正皇帝重要的政治手段
論清代先蠶禮
服飾與皇權
一部規範清代社會成員行為的圖譜
《叢薄行詩意圖》與《清高宗大閱圖》考析——清代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見證
皇帝過年與萬國來朝——讀《萬國來朝圖》
清宮書房論
清代帝后土葬始於何時
清初皇室成員火葬的見證
紫禁城中戊戌變法的遺蹟
四 西洋——文化融合之鑑
康熙帝與西方傳教士
談需求與引進——從故宮所藏西方天文儀論及
從觀象台走進《禮器圖》——清官西洋科技儀器的命運
英制雙千里鏡象限儀——中英皇室首次交往的見證
馬戛爾尼使團畫家筆下的中國——社會學視角的解讀
五 藝術——文化融合之魂
“耕織圖”景觀與石刻繪畫
論乾隆皇帝的士人化傾向
乾隆皇帝與紫禁城宮殿
清代十三行貿易與廣州藝術
六 附編——清代宮廷軼聞
漢族公主孔四貞
董小宛何曾進過宮
順治帝死於養心殿
太液池畔萬善殿
南懷仁在中國
康熙南書房軼事
揚州行宮天寧寺
揚州高曼寺
清代何以有三位祖皇帝
紫禁城中的寡婦院
香妃真有其人嗎
慈禧謁西陵之行
一 聯姻——文化融合之始
清太祖太宗時期滿蒙婚姻考
對後金時期滿蒙聯姻的再認識
論後金與清初四帝婚姻的政治特點
滿洲婚俗與皇室婚姻對象的演變
皇后冊立與八旗大姓氏族
坤寧宮為清帝大婚洞房原因論
清帝大婚禮的文化詮釋
名滿天下的睿智皇太后孝莊
二 中原——文化融合之壤
清入關後的首次宮廷政變
康熙的文化政策
康熙南巡淺論
康熙舉博學鴻詞科
擔任日講起居注官期間的陳廷敬
三制度——文化融合之徑
清代第一次選秀女
論清前期冬至圜丘的政治內容
今人筆下的清代皇位繼承制度
祭先農、耕耤田與《祭先農壇圖》——雍正皇帝重要的政治手段
論清代先蠶禮
服飾與皇權
一部規範清代社會成員行為的圖譜
《叢薄行詩意圖》與《清高宗大閱圖》考析——清代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見證
皇帝過年與萬國來朝——讀《萬國來朝圖》
清宮書房論
清代帝后土葬始於何時
清初皇室成員火葬的見證
紫禁城中戊戌變法的遺蹟
四 西洋——文化融合之鑑
康熙帝與西方傳教士
談需求與引進——從故宮所藏西方天文儀論及
從觀象台走進《禮器圖》——清官西洋科技儀器的命運
英制雙千里鏡象限儀——中英皇室首次交往的見證
馬戛爾尼使團畫家筆下的中國——社會學視角的解讀
五 藝術——文化融合之魂
“耕織圖”景觀與石刻繪畫
論乾隆皇帝的士人化傾向
乾隆皇帝與紫禁城宮殿
清代十三行貿易與廣州藝術
六 附編——清代宮廷軼聞
漢族公主孔四貞
董小宛何曾進過宮
順治帝死於養心殿
太液池畔萬善殿
南懷仁在中國
康熙南書房軼事
揚州行宮天寧寺
揚州高曼寺
清代何以有三位祖皇帝
紫禁城中的寡婦院
香妃真有其人嗎
慈禧謁西陵之行
序言
1976年7月下旬,我帶著一身東北三江平原的泥土味,作為一個回城知青,被招聘進了紫禁城。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紫禁城或是旅遊勝地,或是歷史記憶。但對我,卻是個“宿命”。
1949年4、5月間,隨著北平的和平解放,尚在牙牙學語的我,跟著父母,住進了皇城根下一座廢棄的王府中。從此,就跟紫禁城結了緣。
因為離家近,也因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紫禁城的護衛——景山,是北京市少年宮所在地,出入不需門票。於是景山就成了兒時夥伴們的樂園,不但每個星期天都要去少年宮參加各種活動(後來才知道,當年的樂園原是清代皇帝供奉祖先聖容的壽皇殿),平時有空也要往景山跑。那松柏參天的古木林,那漫山遍野的芍藥花、二月蘭,鑽進去呼朋引伴,你追我趕,鳥兒般嘰喳不停,好不快活,十足一幅嬰戲圖!紫禁城也就是在那時收入眼界,進入腦海的。景山最高的萬春亭是每次必登之處。好像是在國小三四年級時學了“遠眺”一詞,“遠眺”就成了在萬春亭上必做的功課。當年的北京沒什麼高大建築,但樹木繁茂,大街小巷、大門小戶都被槐樹棗樹遮掩著,“遠眺”也“眺”不到哪裡去。西邊的北中南海,除了湖、塔、樹,幾乎看不到什麼;北邊的鼓樓,在萬春亭上一覽無餘,也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南邊的紫禁城就不同了:那一片金海般的房頂怎么像是看不到邊?金房子裡又都是些什麼呢?似乎每次登上萬春亭,都會冒出這類疑問。那時亭中須彌石座上,還雄踞著巨大的金佛,看著他“遠眺”紫禁城的樣子,常常會覺得這尊坐在山頂上的大金佛,可能也正和我一樣在疑惑這片金海吧!
1949年4、5月間,隨著北平的和平解放,尚在牙牙學語的我,跟著父母,住進了皇城根下一座廢棄的王府中。從此,就跟紫禁城結了緣。
因為離家近,也因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紫禁城的護衛——景山,是北京市少年宮所在地,出入不需門票。於是景山就成了兒時夥伴們的樂園,不但每個星期天都要去少年宮參加各種活動(後來才知道,當年的樂園原是清代皇帝供奉祖先聖容的壽皇殿),平時有空也要往景山跑。那松柏參天的古木林,那漫山遍野的芍藥花、二月蘭,鑽進去呼朋引伴,你追我趕,鳥兒般嘰喳不停,好不快活,十足一幅嬰戲圖!紫禁城也就是在那時收入眼界,進入腦海的。景山最高的萬春亭是每次必登之處。好像是在國小三四年級時學了“遠眺”一詞,“遠眺”就成了在萬春亭上必做的功課。當年的北京沒什麼高大建築,但樹木繁茂,大街小巷、大門小戶都被槐樹棗樹遮掩著,“遠眺”也“眺”不到哪裡去。西邊的北中南海,除了湖、塔、樹,幾乎看不到什麼;北邊的鼓樓,在萬春亭上一覽無餘,也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南邊的紫禁城就不同了:那一片金海般的房頂怎么像是看不到邊?金房子裡又都是些什麼呢?似乎每次登上萬春亭,都會冒出這類疑問。那時亭中須彌石座上,還雄踞著巨大的金佛,看著他“遠眺”紫禁城的樣子,常常會覺得這尊坐在山頂上的大金佛,可能也正和我一樣在疑惑這片金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