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窯款

清代官窯款

清代是中國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清代的官窯瓷器民窯瓷器的款識在題寫上也有一定的慣例,同時又新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瑯彩等題寫工藝,而且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也更為多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年代與官窯瓷概說
  • 外文名:Of the age and the imperial porcelains
  • 紀年與官瓷:十帝與官瓷
簡介,清代官窯的特點,

簡介

清代共有帝皇十個,均有帝皇紀年款的瓷器傳世,他們依次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
順治官窯器以書寫“大清順治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款為主,也有寫“順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筆有力、起筆見峰、住筆見頓、劃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體布局不甚規整。
康熙朝歷時61年,款識較多。其官窯款多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或三行青花楷書款,晚期有少量篆書款。前期常見乾支紀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本網資料庫內有一對康熙青花杯,落款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琺瑯彩器上書“康熙御製”四字楷書料款。其字型前期寬大,筆劃粗重挺拔,頓捺明顯。後期字型清秀,在具體寫法上也有細微區別,如:熙字四點多為直點或順點,少逆點。年字三橫前二橫較短,第三橫較長,且緊緊上靠,一豎較長。款字外飾有單圈、雙圈、雙正方框等。
雍正官窯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青花雙圈款,也有雙方框款,其次是多用於單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書款。從字型上分析,雍正款識由專人題寫,所以各類瓷器上的字型大致相同。楷書款早期為三行雙圈,晚期為雙行雙圈或雙框。“雍正年制”四字篆書刻款主要用在仿均、爐均和茶葉末等器物上。“雍正年制”或“雍正御製”四字楷書堆料款僅用於琺瑯彩瓷。
乾隆朝瓷產量極大,官窯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款字一般以青花書寫為主,但亦有抹紅寫款,在白瓷、茶葉末、珊瑚紅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嘉慶官窯器一般都用“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主要為青花、無欄框。亦有少量楷書款。粉彩器上常見抹紅款。個別器物用刻劃款。
道光官窯器一般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青花款為主,也有抹紅款及描金款。茶葉末、爐均釉等器物上則為六字刻款。個別粉彩器上偶見“道光年制”四字紅地描金篆書款。道光時期落有堂名款的如“退思堂制”、“山解竹主人造”等,大多是精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讀書的地方,後期也成為道光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故題有“慎德堂制”紅款的道光朝瓷器應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
鹹豐及其後的同治、光緒、宣統各朝再次興起楷書題款風氣,大多為六字雙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款外均無圈框,字型工整,清秀修長,有青花、紅彩、金彩、墨彩及刻款等形式。這一時期篆書款不多。其中光緒時署有“大雅齋”、“天地一家春”及“長春同慶”、“永慶長春”等款的官窯器最為精緻。

清代官窯的特點

順治朝時尚無“御器廠”,朝廷用瓷採用“有命則貢,無則止”的進御形式,由民窯燒造,這樣一直維持到康熙十八年。
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朝廷遣內務府廣儲司郎中徐延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帖式車爾德、江西巡撫郎廷極,到景德鎮管理窯務,這是清代官窯的開始。因清代官窯瓷為“官搭民燒”,非‘‘官辦官燒”或‘‘專燒”,故清代官窯瓷的稱謂也就與明代以帝王年號冠於官窯的作法不同,採用以督窯官的姓氏稱窯。
臧窯:代表清康熙前期景德鎮瓷器的製作,即從康熙二十年起至二十七年止(1681~1688年)。《陶錄》:“康熙年臧窯,廠器也,為督理官臧應選所遣。”
郎窯:代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後的瓷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郎廷極為江西巡撫,併兼理景德鎮陶事(1705~1712年),世稱郎窯。
年窯:代表雍正朝的瓷器。雍正四年(1726年),內務府總管為年希堯,奉命管理淮關稅務併兼領鎮廠窯務。雍正六年,御廠正式燒造,遣內務府員外郎唐莢駐廠協理,而年希堯則以榷推關使遙管廠事,直到雍正十三年止。整個雍正御窯的燒造,在鎮廠負責任的是唐英,對御器只負分送責任的則為年希堯。
唐窯:代表乾隆朝的瓷器。督理官唐英,從乾隆元年到乾隆二十一年(1736~1756年),除了乾隆十五年至十六年在廣東任粵海關監督,未兼景德鎮督陶官外,其餘連同從雍正六年起協理陶務(協助年希堯),到他直接負責陶務(自乾隆元年以後,唐英奉命榷淮,兼領陶務),為期近三卡年。中國瓷器到了唐窯,確實集過去所有製作之大成。這表現在瓷器裝飾方法、造型設計以及制瓷技術方面。
嘉慶道光時期,景德鎮御器廠已沒有專設的督陶官,概由地方長官兼管。嘉慶、道光的御瓷燒制,是乾隆時期的延續,沒有什麼創新和特色,但質量也很好。故史料上把該時期的官窯製品統稱為“嘉道窯器”。l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此時,景德鎮的制瓷業開始走下坡路,但其中的精品也不少。
鹹豐元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革命,景德鎮御器廠於鹹豐五年(1855年)停止了生產。據清檔載,鹹豐朝御器廠數量很少,總共燒制御瓷2100餘件;又因為鹹豐末年(1861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許多珍品慘遭搶劫、流失和毀壞的厄運,故而鹹豐瓷傳世品極少。
同治五年(1866年),李鴻章籌銀十三萬兩,派九江關署監督蔡錦青在景德鎮珠山原御器廠舊址上重建御器廠。同治七年(1868年),朝廷派江西巡撫景福督燒同治帝婚禮御瓷120桶,計有7294件,絕大多數是黃地粉彩瓷。同治九年(1870年),御器廠為慈禧居住儲秀宮時的用膳之處體和殿燒制了百隻大魚缸,連同其他的器皿約上萬件,全部署“體和殿”款識。從生產規模、數量和製品質量來看,同治後期的街窯已全面恢復了生產,並開始得以復甦。這時盛行一種“淺絳彩瓷”,對晚清景德鎮繪瓷藝術影響很大。
自光緒元年(1875年)始,御器廠陸續為宮廷和東西兩陵燒制了數量多質量高的御瓷和祭器。據載,光緒元年和二年曾先後燒制大量青花、粉彩以及各種色釉的大龍缸,署款為‘‘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的御用瓷數量也十分可觀;為慈禧五寸、六十、七十壽辰三次大典所燒制御用或賞賜、祭典等瓷器就花費了白銀十七萬五千五百兩之巨。另外,光緒十七年(1902年)令御器廠總監孫廷林督燒造頤和園全部用瓷。光緒御器生產無論從品種、數量和質量上講,在晚清各朝中都應居首位。
清末宣統一朝,只有三個年頭(1908~1911年),景德鎮仍在為宮廷和東西兩陵燒造御瓷和祭器。從傳世品來看,數量雖不多,卻十分精緻,瓷質優良而胎體輕薄,造型規整,繪製考究,工藝水平很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