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畫伏虎圖釋》是清代佚名畫家創作的一幅人物畫。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寺院中經常會栽種菩提樹,或是以它的葉片來抄寫佛經、繪作圖像,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本冊各幅就是先畫在菩提葉上,再裝裱成冊。
基本介紹
詳細介紹
畫裡是以佛教中的羅漢群像作為主題。羅漢原本是獨善其身的修行者,後來逐漸衍生出具有渡化眾生的菩薩特質。在佛教誕生的印度,並沒有形成對於羅漢的信仰,但在中國卻十分盛行,也常成為文學與藝術創作所取材的對象,而且常常是以十六位、十八位、或五百位的群組出現。
這套冊頁共有三十幅,都是描繪成群的羅漢,總計共有五百位。在相對的另一頁上,則是用金來書寫佛經。能夠用來作畫的菩提葉並不容易尋得,又是以真金來抄經,從材料的角度來看,便十分珍貴。 傳統上,羅漢通常是作出家人的打扮,也常被畫成外國人的像貌,所以畫裡有幾位的膚色較深,或是穿著非屬漢人的衣服。羅漢們或是談道說法,或是展現神通,降龍、伏虎、眼觀花灑如雨、天降好音等奇蹟發生,帶有許多超現實現象的描繪。
這裡所選的「伏虎」圖,便是最常見的羅漢形象之一。畫中的人物造型清雅,除了將騎虎、打虎的動作置於畫面中心外,其他人的視線焦點也向中央集中,所以主題明確。不知名畫家的用筆細緻,又採用鮮豔華麗的色彩,在藏青色底紙的襯托之下,人物顯得更為突出。
本冊為劉永楙、永仁、永益、永理先生兄弟所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