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閱讀

淺閱讀

淺閱讀就是指閱讀不需要思考而採取跳躍式的閱讀方法,所謂囫圇吞棗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的怡悅。

基本介紹

區別,淺閱讀,深閱讀,相關信息,深淺閱讀,網路小說,閱讀讀書,文化進化,閱讀膨脹,特徵,作用,手機閱讀,評論,

區別

淺閱讀

如今,誰還有那么好的胃口能消化一套《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呢?
迄今已有237年歷史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32冊百科全書,收錄了8萬個條目,而“維基百科”在短短4年間就收錄了近50萬個條目。這個完全開放式的、免費的網上百科全書是電子閱讀時代“最大膽的網路實驗”。它把人們的注意力從傳統閱讀吸引到了新的“取閱”方式之中來了。
“教科書式的閱讀分為三個環節:掌握、熟悉、了解,這可能對學校和專業領域的人員有用,但對大眾閱讀尤其是消費形態的閱讀來講,閱讀各種信息更多是出於了解、掃描的目的。”42歲的媒體從業者老愚這樣描述他眼中的閱讀景觀。他說,讀書、做索引、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在他身上也快消失了,他開了部落格,那種不完整的斷章成篇的風格和短時間寫完短時間取閱和反饋的方式吸引了他。他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淺閱讀”。
語錄”的風行也是淺閱讀的徵兆之一,在閱讀媒體時,人們經常能看到類似於“聲音”和“語錄”的欄目,它使閱讀的跳躍性更大。即便是史書,一本“語錄體”的《非常道》也大受歡迎,你可以從任何一頁看起,都不影響閱讀
淺閱讀有時候更意味著“精準化”,更具有細節的力量。假如說深閱讀曾經是一場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饑似渴的時代里填補了人們空虛的胃,而面對淺閱讀,人們唯一能做的是像一個美食家一樣不斷淺嘗輒止,迅速消化與吸收、拋棄與更新、理解與遺忘。

深閱讀

那個起始於1980年代的全民文化大補課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知識、技術與觀念的更新使人們不再有坐擁書城的快感,世界正在由厚變薄,閱讀的深度和廣度被資訊時代閱讀的速率打敗。個人的知識體系、認知度和價值觀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瓦解,各個年齡代際間有不同的知識語境和話語系統,要想抹平這道鴻溝,淺閱讀成為唯一可行的實用主義辦法——我知道故我在。
工業化生產的媒體閱讀比書本閱讀更行之有效;媒介批評正在替代傳統批評影響人們的意志;新聞背後的真相併沒有人關心,反而是人物的衝突和娛樂化的戲劇效果為人們津津樂道;假如你不知道對方嘴中的一個新詞,實際上已經在一場交談中出局了。

相關信息

深淺閱讀

兩代人的閱讀觀之間只有分立,沒有對立。我們在不同的讀本之間進行選擇,在不同的載體之間進行過濾,其實無所謂深淺,只有讀與不讀。
巴金,理想的閱讀狀態是慢,最好還配有香茗、青燈,緩慢地培育出有關讀書的愉悅感覺。但如果拿起一本打發時間的不入流的言情小說,所有深刻的閱讀經驗看上去都變得稚氣和可笑。不管快慢深淺,相同的是,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進行嚴肅的閱讀。

網路小說

戴思傑的《巴爾扎克和小裁縫》中,兩名國中水平的知青瘋狂地尋覓讀本,除了根正苗紅的阿爾巴尼亞革命電影,他們還像特務一樣偷偷找到了反動的巴爾扎克,並認為這是最適合閱讀的書籍。我父親的故事可以證明這部電影所描述的真實性,他下鄉後修理了兩年地球,隨後被派去給農民兄弟的子女們當文化老師,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名正言順任意看書的機會,並選擇了《牛虻》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為閱讀的起點。
網站摘錄網站摘錄
從名著開始自己的閱讀之旅,似乎成為我的父親那代人的共同特徵。除了原料匱乏、選擇範圍狹窄之外,我毫不懷疑,他們對閱讀是尊崇的,並把它當成一個尋找智慧的過程,變得深刻而固執。所以當我在10歲那年拿起一本《俠客行》時,我父親會因為我的不務正業而痛心,儘管我現在認為金庸也算是名著。
21歲的郭欣並沒有遇到這種尷尬,這名廣東工業大學外貿英語系的學生翻閱最多的是時尚雜誌,這種口味和他當工程師的父親郭毅相去甚遠,但郭欣並沒有因此受到父親的責難。他甚至鼓動父親學習上網看小說,並獲得成功。資訊的密集刺激和感官的高度膨脹已經讓郭欣很難像他父親按部就班地啃掉中外名著,他喜歡在網上瀏覽帖子、尋找新生代寫手們的最新作品,並樂此不疲。“還有簡訊,我很喜歡發手機簡訊。用最精簡的語言清楚描繪一件事是很考功力的,而且其中有很多搞怪的幽默,非常趣致。”對此,郭毅並不反對,用什麼方式去閱讀,由兒子自己做主。
多媒體、流媒體;部落格、電子小說,早已不是發黃的巴爾扎克可以隻手遮天的年代。在資訊汪洋中嬉戲衝浪比挑燈夜讀更具愉悅,在郭欣看來,“有那么多Flash、視頻和音頻,任何時間其實我都在閱讀,抱著一沓紙正襟危坐是枯燥了一些。” 至於大部頭,他推崇的是一本成功學書籍《做人不做事,做事不做人》,認為在其中可以獲得創業寶典

閱讀讀書

踢開看圖識字,70年代生人的閱讀啟蒙是《米老鼠和唐老鴨》,此前有誰見過從不穿褲子,但洗澡時被人撞破還要捂住下身的鴨子?這個發現比《十萬個為什麼》還要偉大。80年代生人的閱讀啟蒙是《灌籃高手》和《七龍珠》 ,櫻木花道去不去NBA和孫悟空變不變猩猩一樣,是個引人入勝亟待探尋的未知,況且,當中有人人都需要的勵志成分。
所有的迥異都是時代賦予的選擇權所決定的。郭毅和我父親是在閱讀都奢侈的年代尋找精神口糧,但可惜,那時候沒有卡通和漫畫這樣的粗糧,只有巴爾扎克這樣的鮑魚。口味跳高之後又面臨新的選擇匱乏,即便粗糧出現,但精神上的東西,誰又敢輕易轉換口味?而面對名著,無論誰都不好意思囫圇吞棗,反覆精讀才能品出滋味。但在報紙都能無限擴版的今天,即便是最有閱讀經驗的辦公室文員,也不敢輕易斷言自己能夠逐字讀完,那樣會導致內傷。
蘇聯作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我告訴你,很多東西,不必細讀,瀏覽一下就行了。所有東西都關乎於時間,你要學會最大限度地使用它。”如果這名享年52歲的閱讀大師活到今天,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是他兒子,肩負著生存和競爭的砝碼,在不同的生活節奏和社會角色之間來迴轉換。他的教誨在今天會大有市場,人們都在自動自覺地“瀏覽”當中。
5%,這是一個調查數據,顯示著中國目前保持讀書習慣的人數比例。但“讀書”和“閱讀”之間並沒有等號存在,而是“分子”和“集合”之間的關係。郭毅讀《三國演義》,郭欣讀《金剛》,隔壁的大齡女白領讀《老友記》,樓上的主婦致力研究如何避免絕望,途徑各自迥異,目的殊途同歸,除去睡眠的時間,人人都活在閱讀的框架內,避無可避。

文化進化

經典被裝進電視裡浮光掠影,暢銷被放進瀏覽器大肆橫行,晦澀被製成膠片反覆解讀。在層出不窮的載體之前,我們很難擺出“做思考狀”的造型,只能全情投入自己的注意力,深陷其中。閱讀變成以注意力決定效果的娛樂方式,淺得可以一眼望穿。就像我們看電視上的李敖,是因為把“深”的任務轉嫁給了他,而我們只需要淺顯地讀李敖。
但就像郭欣很感謝父親不干涉自己的閱讀,只作引導,淺閱讀從來就不是問題。郭毅也在兒子的影響下學會了發簡訊,上BBS衝浪,他認為這種閱讀方式“淺”卻不“薄”,並且能夠保持速度,和時代節奏同步。深淺閱讀之間涇渭分明但絕不相生相剋,對閱讀者而言,只是意味著寬泛的選擇和不同的快感。對於深閱讀而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一種思維訓練的過程和美學修養薰陶的過程,我們在BBS內毫無目的地四處閒逛,在部落格內費盡心思地尋找某人的網誌,在MSN的名字上竭盡心力想表現出語言的小趣味,都只是為了那唾手可得,又簡單純粹的快樂。淺閱讀及其衍生的"讀圖時代"、"動漫時代",都是文化工業進化的一種必然。

閱讀膨脹

淺閱讀的群體正迅速膨脹,而這些速讀人群卻恰恰多是知識階層。深淺閱讀辨別不出精英和文盲,兩種閱讀觀的意義在於它們都能同時存在,並且讓人各取所需,QQ談情與飛鴿傳書對不同的人帶來的是同樣的感受。

特徵

(1)淺閱讀產生的背景是新媒體的發展和信息量的爆炸
(2)瀏覽式娛樂式閱讀成為淺閱讀的重要特點
(3)淺閱讀的閱讀介質從以往的紙質為主轉變到電子與紙質並存
(4)淺閱讀的過程由以前在閱讀過程中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

作用

在“世界是平的”同時,閱讀視野內的“變形術”也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淺閱讀”就是擁抱全球化的必然產物,換句話說,只有淺閱讀,才能在這個“一馬平川”的地球上“認路”。
作為應驗率幾乎達到100%的預言家,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1960年代就對整個地球透視關係即將發生的巨變,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遠處奔跑的馬就是小馬,近處的馬比遠處的馬大。尤其是,他在草原上度過了童年,而草原就像一幅永遠開闊一覽無餘的寬銀幕,透視法在這裡發生不了作用。
麥克盧漢暗示世界將面臨一場新的“透視學”變化,而提出“變形的世界觀”這一著名論斷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則更為明確地告訴我們:世界被拉平了。電腦和網路是人閱讀世界的USB接線口,而電腦螢幕則充當了這個“扁平化地球”的隱喻。弗里德曼說:“因為世界是平的,他們也能插上插頭,連通、合作。我記得在我小時候,父母經常對我說,把飯吃完,中國和印度的人面臨著飢餓。而我現在跟我的女兒說,把你的工作做好,中國和印度的人正對你的工作如饑似渴。”
全球化的“變形術”最為嚴重的後果,就是在世界被拉平的同時,閱讀視野內的“變形術”也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淺閱讀”就是擁抱全球化的必然產物,換句話說:只有淺閱讀,才能在這個“一馬平川”的地球上“認路”。

手機閱讀

在上下班的捷運、公交上,銀行排隊的座位上,經常可以看到拿手機閱讀的人群。手機閱讀作為時下里非常流行的閱讀方式,正在影響我們的生活。生活中總是有很多零碎的時間。這種零碎時間不一定就是歐陽修先生所說的“枕上、馬上、廁上”。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容易給人帶來疲勞感,有的時候明明有大把的時間(比如周末),心卻還沒能靜下來進行深度閱讀。那么這時候通過手機、電腦快速了解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資訊信息也同樣是一種淺閱讀。
借用“QQ談情與飛鴿傳書對不同的人帶來的是同樣的感受“這句話,我們同樣可以說:拿手機看最新網路小說和坐在書房裡看《紅樓夢》對不同的人帶來的是同樣的感受。

評論

淺睡眠,或伴之以夢魘,或失之以深潛,一覺醒來如未睡一般,慵懶疲乏,淺閱讀其實與淺睡眠相仿佛。
然而,如今流行“淺閱讀”。
君不見,“圖解”“文摘”“畫說”版的圖書正大行其道,似乎讀者的水平甚至智力都已回到了稚齡時期。
君不聞,中國的閱讀率連續六年走低,已經低於50%,而且降到了1999年以來的最低點,“不讀詩,無以言”已成傳說,我們究竟在忙些什麼?掙錢抑或搓麻?
君未睹,即使是中央電視台的《讀書時間》欄目,也因收視率低而不見蹤影了嗎?
當讀書失去時間,閱讀之淺嘗輒止,閱讀之走馬觀花,閱讀之不求甚解便成了一種風尚。書已而不是進步的階梯,而淪為一種文化快餐,既然是快餐,何必講究什麼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呢?果腹而已。
請不要把“淺閱讀”之風行簡單歸結為信息量呈幾何級數的增加。越是紛繁蕪雜,越需要精耕細作,而這不僅需要有閱讀的廣度為條件,更需要閱讀的深度為支撐。靜水流深,閱讀之淺,或會讓我們成為涸轍之鮒,會讓我們當下的文化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閱讀之淺,與我們整個社會急功近利的心太相因果。心態浮躁,哪裡有什麼功夫去“板凳坐得十年冷”?而不願靜心讀書,又怎會思接千載,心游萬仞
書當快意,古人讀書,講究淨手焚香,講究正襟危坐,這樣的形式是對書,對知識與智性的敬畏,我們不敢如此這般要求,我們只想,在某一個靜夜裡,手捧書卷,或者靜對某一個思想家的部落格,讀之閱之,如聽天籟,如聞仙樂。
據說,嬰兒淺睡眠或是因為佝僂病,那么,我們樂於“淺閱讀”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