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的關係》是一部關於審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淺議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的關係
- 內部控制:為了強化和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
- 會計系統:確認並記錄所有真實的經濟業務
- 控制程式: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針和程式
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的關係,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總結語,
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
1.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是單位各級管理部門,利用單位內部因分工而產生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對其經濟活動進行組織、制約考核和調節的重要工具,其目的是為了強化和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內部控制是衡量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標誌。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是:得控則強、失控則弱、無控則亂。內部控制作為現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內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方法、措施、程式,並予以規範化和系統化,使之成為一個嚴密的、較為完整的體系。內部控制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的內容:
(1)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指對建立或實施某項政策發生影響的各種因素,主要反映單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員對控制的態度、認識和行動。具體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經營作風、單位組織結構、管理者的職能和對這些職能的制約、確定職權和責任的方法、管理者監控和檢查工作時所採用的控制措施、人事工作方針及其實施和影響本單位業務的各種外部關係等。
(2)會計系統
會計系統指單位建立的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業務活動方法和程式。有效的會計系統應當做到:
①確認並記錄所有真實的經濟業務,及時並充分詳細地描述經濟業務,以便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對經濟業務作出適當的分類。
②計量經濟業務的價值,以便在財務會計報告中記錄其適當的貨幣價值。
③確定經濟業務發生的時間,以便將經濟業務記錄在適當的會計期間。
④在財務會計報告中適當地表達經濟業務和披露相關事項。
(3)控制程式
控制程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針和程式,用以保證達到一定的目的。具體包括:經濟業務和經濟活動批准權、明確有關人員的職責分工並有效防止舞弊、憑證和賬單的設定和使用應保證業務和活動得到正確的記載、財產及其記錄的接觸使用要有保護措施、對已登記的業務及其計價要進行覆核等。
2.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是指由部門、單位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進行的審計,是在單位內部建立的一種獨立的評價監督部門,其目的是協調單位人員有效履行責任,監督各項管理措施的執行並對其做出評價,以促進企業管理效率的提高。為了遵守國家財經法規,促進廉政建設,維護單位合法權益,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各部門、各行業都相繼建立了內部審計制度,設定了內部審計機構。
(1)建立內部審計的必要性
內部審計雖然存在著獨立性不夠充分的局限性,但它具有對本單位的情況比較熟悉,取證比較容易的優點,因而,容易收到審計效果。再者,我國幅員遼闊,被審單位眾多,審計任務繁重,單靠外部審計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內部審計是外部審計的重要補充。最後,內部審計的審計範圍廣泛,包括財政,財務收支、財經法紀和經濟效益等各個方面。顯而易見,建立內部審計是非常必要的。
(2)內部審計的職能
內部審計是我國審計體系的重要組成的部分,其職能和國家審計一樣,通過檢查企業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活動的合規合法性,以減少差錯和失誤,杜絕損失浪費,堵塞管理中的漏洞,保證經營方向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維護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在此基礎上,對單位的經營情況、經濟效果、經濟效益進行評價、鑑證,為單位領導層決策提供依據,以利於改進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促使企業加強管理,完善規章制度,提高經濟效益。由此可見,內部審計的職能可概括為經濟監督、經濟評價、經濟鑑證的職能。
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的關係
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關係問題一直是理論界爭執的問題。一般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論點:一種論點認為,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是並存的。不存在誰包括誰的問題;另一種觀點認為內部審計本身就是內部控制的一個組成部分,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內部控制是企業、單位由於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的管理體系。內部控制包括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大控制系統。無論是內部會計控制,還是內部管理控制,都是作為管理手段而存在的,其目的都是為了強化和完善企業的內部管理。而內部審計則是指部門、單位內部建立的一種獨立的評價監督機構,其目的是協助單位人員有效地履行職責,監督各項管理措施地執行並對其做出評價以促進企業管理效率的提高。內部審計在經濟組織中處於相對獨立的地位,其業務活動也具有一定的超脫性。就二者的關係,有以下觀點:
1.兩者相互滲透
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屬於環境控制要素範圍,是單位自我獨立評價的一種活動,內部審計本身就是一種控制,它按照內部控制要求,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為其制定的審計程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務、達到的目標,協助單位最高管理者監督內部控制政策和程式的有效性,來促成好的控制環境的建立,並為改進內部控制提供建設性意見。
2.兩者相互促進
內部審計促進內部控制。通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協助單位上層管理者完善內部控制,促進內部控制的健全,維護內部控制的建設。反過來,內部控制促進內部審計的發展。一個良好的內部控制,有助於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有助於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更有助於擴大審計領域,加速現代審計方法的變革。
3.兩者相互需要,缺一不可
內部審計需要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素質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決定審計的形式。沒有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作基礎,審計就無法開展;沒有良好的內部控制,會計、財務信息會出現失真,管理人員責任會不明確,管理會出現混亂現象等,不僅會加重內部審計工作量,而且會加大內部審計的風險,從而制約了內部審計的發展。同理,內部控制需要內部審計。沒有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設計的健全程度和運行的有效程度的評審和進一步完善強化內部控制的建議,內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造成與現實不符,效果不佳,甚至形同虛設,或因內部控制的局限性,給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機,造成內部控制失控。
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
1.參與內部控制的風險評估
根據COSO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內部控制活動的開始是要進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過程包括確立企業的目標,識別目標相關的風險,評估識別出風險的後果和可能性,針對風險評估的結果,考慮適當的控制活動。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只有評估了風險點,才能設計有針對性的控制程式。大多數人認為全面的風險評估對於一個組織的成功已越來越重要。外部審計人員儘管具有豐富的衡量企業實現財務目標的盈利能力及企業流暢的經驗,也有設計企業會計計量系統的經驗,但他們對評估未來風險方面的經驗不如內部審計人員,美國的研究結果表明了這一點。2001年,IIA將內部審計定義為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和諮詢活動,其目的在於為組織增加價值和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通過系統化和規範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目標。
2.內部審計促成建立良好的控制環境
通過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審,提供糾正錯弊、完善內部控制的建議,來促成良好控制環境的建立,進而有效的促進組織的控制目標的實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組織的經營環境在變化,自身在不斷的發展,內部控制制度應適應這種變化並相應進行調整。在這種不斷的調整過程中,內部審計的職責是發現管理中是否存在的錯弊,因而著重於從內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入手進行審計,這更容易發現其存在的缺陷,進而提出改善的建議。
(2)組織的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諸如內部審計參與契約的評審、工程預決算的審計、費用支出報銷前的審簽等,就是其例證。一旦公司內部審計成為內部控制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內部審計本身作用發揮的程度,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制度運行各方面、各環節的參與度,就決定或至少影響了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性程度。
(3)在企業執行分權分層管理的情況下,伴隨分權,企業的部分財產相對獨立地受託於企業內的分公司或部門使用。此時這些財產所有權屬於企業,
而分公司或部門擁有這部分資產的經營權。為了了解這些分公司或部門履行經濟責任或受託責任的情況,獨立的內部審計會擔當此職,行使監督職能,對其職責履行情況進行鑑證和評價使內部控制的組織保證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3.內部審計有效防止了內部控制失效
建立和完善現代組織中的監控機制,加強內部審計的監督力度。能有效防止內部控制失效。
(1)在企業內部建立以內部審計為主線的監控機制,對組織運行的各個環節實現不同程度與方式的監控措施,將內部審計監督行為擴展到組織運營的具體業務中。建立以“防”為主的監控防線,結合內部稽核、離任審計、落實舉報、專項審計等“查”的方式。在不同層次實施內部監控措施,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而且對防範和消解企業經營中的風險,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2)為了保證內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發揮作用,並使之不斷地得到完善,企業就必須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考核,該工作由內審部門牽頭並結合其他相關部門來定期執行對內部控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和測評工作。對於能嚴格按照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給予精神鼓勵或物質獎勵,對於違規違章的,應給予相應的處罰,並應與今後職務升遷掛鈎。進而有效增強內部控制執行的有效性。
總結語
總之,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是企業不斷發展和保持競爭力的需求,也是企業面對市場風險與挑戰的需要。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並使之運行有效,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的監督力度,使之規範化和制度化,才能有效促進企業控制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