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通貨膨脹

混合型通貨膨脹

由於當工資得到增加時,人們的需求也會增加,於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也會啟動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現實中的通貨膨脹很難分清是由於需求拉動的還是成本推動的。經濟學家薩繆爾遜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貨膨脹(Hybrid Inflation)”,是指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動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即需求與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貨膨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混合型通貨膨脹
  • 外文名:Hybrid Inflation
  • 人物:經濟學家薩繆爾遜和索洛
  • 初始動因:發端於流通領域而非生產領域
混合型,螺旋式,直線型,理論解釋,

混合型

單一的供給型通貨膨脹,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的。以工資推動型的通貨膨脹為例,在經濟運行中,要使工資推動型的通貨膨脹繼續下去,貨幣工資的增加就必須連續不斷地進行下去。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這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失業和產量下跌的限制。實際上,在現實經濟運行中,供給型通貨膨脹並不會如理論分析的那樣,只有當失業率下跌到足以阻止貨幣工資率上升的程度或實際產量下跌到足以使價格的提高不會增加利潤的時候才會停止。
在一般情況下,供給型通貨膨脹會得到需求擴張的支持。因為,如果出現了單一的供給型通貨膨脹,政府是不會容忍實際產量的下跌和失業率的大幅度上升的。所以政府遲早會通過擴張性的巨觀經濟政策去增加需求。此時,供給型通貨膨脹也就演化成供給一需求混合型的通貨膨脹了。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將混合型的通貨膨脹分為“螺旋式”混合型通貨膨脹和“直線式”混合型通貨膨脹。

螺旋式

這種混合性通貨膨脹生成的初始動因來自於生產領域,它與供給型通貨膨脹相比有兩個基本的特徵:一是它的價格上升的方式是螺旋狀的;另一個是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經濟體的實際產量不會下降或不會下降很多。其生成路徑可以用圖1表示: 在圖1中,隨著總成本曲線從S0向S1再向S2移動時,為了不減少實際產出和就業率,政府常常會通過增發貨幣的辦法來拉動需求和擴大投資規模。這樣總需求曲線就會由D0向D1移動,接著向D2移動。在總需求曲線總供給曲線分別向右上方和左上方移動的過程中,價格水平沿著e0->e1->e2->e3->e4這樣的路徑盤旋著向上攀升。在此過程中,價格由Rin1上升到Rin4,在經濟體中出現了明顯的持續性通貨膨脹。
螺旋型通貨膨脹螺旋型通貨膨脹

直線型

與螺旋型通貨膨脹不同的是這種通貨膨脹的初始動因發端於流通領域而非生產領域,這就使得“直線型”通貨膨脹的生成路徑不同於“螺旋型”通貨膨脹。它的生成路徑是:由於政府發行過多的貨幣和過大的投資規模,導致了商品市場的過度需求。這種過度需求一方面表現為非意願性的需求沉澱增加,這將對商品市場形成潛在的壓力;另一方面表現為價格指數的攀升,這將會使生產要素價格和工資雙雙出現上揚勢態。此時,政府為了不使實際產量下降和物價上升,必然要採取擴張需求的措施,這又將會進一步加劇商品市場的壓力,如此循環就會形成“直線型”的通貨膨脹。
 其形成過程可以用圖2表示,這種通貨膨脹是從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開始的,當需求曲線D0D0向D1D1再向D2D2移動時,一部分增加的需求以非自願的形式沉澱下來,形成了潛在的通貨膨脹的壓力;另一部分則明顯地以通貨膨脹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圖2中就表現為價格由P0上移到P2。不過,此時價格的增長率要小於通貨膨脹率,因為價格水平的增長誘發了包括工資在內的供給價格成本的提高,成本曲線由S0S移動到S1S再向S2S移動。商品市場的短缺均衡點由E0向E和E2方向移動,價格水平上升的路徑呈現出直線狀,即E0->E1->E2。
圖2圖2
這兩種混合性通貨膨脹除了生成的原因不同以外,雖然還有一些重要的區別,不過,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很難將二者明確地區分開來,它們往往相互交織在一起,這就給治理和預防通貨膨脹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理論解釋

對於混合性通貨膨脹的生成可以用擴展的菲利普斯曲線做出解釋。擴展的菲利普斯曲線用式子表示就是:
π = π^e + f(u) + bz  (1)
其中,π是通貨膨脹率,e表示通貨膨脹預期,u表示失業率,f(u)<0,Z表示生產要素價格上升而對價格產生的衝擊力,b是價格衝擊係數,b>0,如果π1 = 0且Z=0時,則(1)式就變為:π = f(u),這是菲利普斯曲線的標準形式。根據奧肯法則,(1)式可寫成:
π = π^2 + f(x - x * ) + bz (2)
其中x ? x * 表示總需求對總供給的偏離程度。
運用(2)式可以將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兩因素結合起來討論。主流經濟學菲利普斯曲線的解釋是建立在加成理論的基礎上的。按照加成理論,企業的產品定價原則是在平均成本的基礎上加一定百分比的利潤。從巨觀經濟的角度來說,工資和原料成本的增加必然會導致供給型通貨膨脹。需求因素對價格的影響是通過勞動力市場的鬆緊程度(奧肯法則)來影響工資的變動。需求增加時,廠商將會擴大對勞動力的需求,在勞動力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將會使勞動力需求曲線右移,工資上升,進而影響物價的變動。
圖3圖3
1994年在我國發生的通貨膨脹起因於農產品價格的上升,當年的農產品價格上升對零售物價變動的影響達70%;1995年上半年食品價格上升33%,在零售物價的上升中占近l3%。在圖3中,以農產品為代表的基礎價格上漲所形成的價格衝擊型通貨膨脹,Z表現為從Z1提高到Z2,同時引起菲利普斯曲線向左上方移動,這是一種典型的供給型通貨膨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