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水踢球

淶水踢球

淶水踢球,即踢石球,是河北省淶水縣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集運動、技巧、娛樂、趣味於一體的體育競技遊戲。

起源,發展,器具,場地,規則,保護,

起源

淶水古稱“遒縣”,隸屬保定市,位於保定市西北70公里處。淶水踢石球,俗稱淶水踢球,流傳於淶水縣平原地區農村。淶水由山區、平原兩部分組成,十幾條小河從山區流向平原,帶來了大量泥沙和鵝卵石。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閒暇之時,便踢球狀的鵝卵石嬉戲消遣,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集運動、技巧、娛樂、趣味於一體的傳統群體體育競技活動——踢球。考古部門曾在該縣東文山鄉西長堤村春秋時代的古墓中,發現了陶製隨葬品花球,說明早在2700年前,淶水人就已經開始愛好踢球。
踢球村民踢球村民

發展

受限於石球製作的複雜工藝,踢球活動的開展一直以淶水平原地區為主,未能向更遠地區發展。晚唐時期,踢球傳入京城,很快受到京城官民的青睞。但人們漸漸用布球或革球取代了石球,而在踢球的故鄉淶水,仍然在使用石球。解放初期,婁村洛平一帶的農村仍有許多磨製石球的作坊。1958年“公社化”時期,被以“耽誤生產”為名取締。2000年以後,民眾自發恢復活動。

器具

古代的石球有三種,一種是直徑約七厘米的大球,用於在坑窪鬆軟場地遊戲;另一種直徑約3厘米,用於稍平整、堅實的場地;第三種直徑約2.5厘米,球五顆為一副,踢法主要通過用腳使自己的球與他人的球相撞,一般踢球人數為七至八人,其中規矩很多,也很講究技巧,分為隔物打、借勢打、借力打、挑打和平打等方式。
近看石球近看石球

場地

淶水踢球使用的器具主要是石球和志子兒。傳統踢石球用的是打磨過的鵝卵石,分大中小三種,因場地不同而選擇不同大小的球。志子兒用樹棍或竹竿、高粱秸稈做成,大拇指粗細,長約70-80公分,它的作用一是劃踢球場地邊界,二是測量球距。踢球前要選好場地、劃定球場邊界,並商定對輸球者的處罰方法。場地以鬆軟與堅實相間的為最佳,大小以15米×15米為宜,長方形場地也可以,但窄邊至少不小於3米。踢球有輸贏,並且對贏球者有相應的獎勵。踢球這種活動不受人數、年齡、場地限制,隨時隨地可以踢,且投資少,因此世世代代在民間傳承。

規則

踢球時,每場踢球人數以7-8人為宜,參加者自認頭球、二球、三球、四球等直至末球。然後,在球場邊外的任何一位置選項一個發球點,頭球向場內發進第一個球以後,二球就可以從發球點瞄準頭球踢打,如果打中,二球為贏,升為頭球,退回到發球點重新發球。三球及後面所有的球均按順序上升一位,分別為二球、三球等,原頭球則降為末球。如果二球末打中頭球,三球就可以向場內的任何一個球進攻,以此類推。如果三球、四球直至末球都未能打到場中之球,則再次輪到頭球繼續向其他球進攻。
踢球現場踢球現場

保護

2006年7月,淶水踢球入選河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專家宋兆麟教授介紹,踢足球在世界各國十分盛行,但足球的發源地卻在中國,那就是流傳在京南保北廣大農村中的踢石球。踢球這項民間運動遊戲由於技巧性、娛樂性強,參與人數不限,對場地要求不高,已經重新在淶水縣的城鄉雨後春筍般地活躍了起來,成為當地老少皆宜的一項健身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