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為繁榮經濟,輔佐京畿,遷山西黎民來河北開荒種地。 王氏祖上弟兄五人,挑筐背簍,爬山涉水,由山西洪洞來河北省,分成兩支,一支在深澤縣大陳莊定居。明末清初,大陳莊王氏分出一支到深澤縣西關定居。後西關王氏又分為兩支,一支到定縣油味定居,一支到深澤縣城內西大街和南小街定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澤王宅
- 時間:清朝道光年間
- 相關人物:王鵬
- 位置:深澤縣城
祖籍,住區,人口,財產,土地,商號,經營方式,家庭生活,日常生活,婚姻,經濟往來,家禮,文化教育,人物,家庭腐敗現象,
祖籍
清朝道光年間城內西大街的王鵬有四子:長子王肇恆(後稱西院),二子王肇晉(後稱南院),三子王肇謙(後稱東院),四子王肇孚(後稱北院),同住西大街北邊一宅(賴余堂)。宣統三年(1911年)又在西大街南邊興建一宅(食福堂),二子家屬搬進。民國元年,四子一部分也搬進南宅。本文所介紹的王宅(又名清蔭堂),乃兩宅四院家族的總稱,主要是1926年北伐戰爭前後能調查到的部分資料。
住區
王宅坐落在深澤縣城西門裡西城牆下。南北與縣城同長。中間由西大街分成二組獨立的宅院。街北住區稱北宅,街南住區稱南宅。南北總長約559米,東西寬約128米,面積約71552平方米。北宅大體分南北兩節。北節靠近北城牆,為場院。內有長工屋、牲口屋和菜園。南節靠西大街,為家人、女傭人住區。南北向三條甬路,各甬路兩側為瓦房四合院,幾趟四合院中有兩座繡樓。南院也分為兩節。南節靠近南城牆,是荷花池和花園。北節靠西大街,從西向東依次是商號、宗祠(家廟)、長工女傭人家人住區。南北向二條通道,通道兩側為瓦房四合院。
人口
王鵬的四個“肇”字輩兒子,到清朝同治年間有兒子輩7人;到光緒年間有孫子輩約21人;北伐戰爭前後曾孫輩有43人(全家人口近20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
玄孫輩約有80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王宅家族多居住南、北宅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不少遠離故鄉,遍布全國各地,甚至有人到國外工作、定居。
財產
土地
王宅在深澤縣境內有土地24頃。在遼寧省通遼縣(現內蒙古通遼市)有6方(一平方華里為一方):其中南院有4方、北、東、西院共有2方。在天津寧河縣有70頃:為
東、西、北院共有。
四院共有墳地2頃,分別在深澤西關、西小封、晉縣小樵、西曹。
商號
王宅的商號主要經營棉花、糧油、雜貨、布匹、銀號。
商號設定在不同地區,如下表:
單位:商號數
深澤縣 安國縣 辛集鎮 晉縣 保定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棉花 3 1 1
糧油 3 1
布匹 1 1
雜貨 2
藥房1
銀號 2 1 1
當鋪 1
鐵器 1
旅館 1
飯店 1
書店 2
經營方式
王宅為東家,掌握經濟大權,掌握農業、商業經營方針和重大問題的處理。為了便於管理,設有賬房,賬房根據東家指示,代表東家管理土地和商號,處理具體事宜,負責收益分配。
各商號與東家、賬房直接聯繫,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各商號一般有職工20--30人。設有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賬房先生。一般職工又分夥計、工人、學徒。掌柜都占有股份,不發工資,每三年分紅一次,分後向東家匯報。
東家用錢、用物均在賬房支取,不得私自到商號取用,在商號拿了商品,賬房必須付款。
為了便於在全國擴大經營業務,王宅在天津、上海設常駐外櫃。
深澤縣內土地的經營:一是出租,二是自營。家長和賬房制定種植計畫,賬房安排組織生產。長工幹活或領短工(臨時工)幹活。農業收益分配於當年秋後進行,把糧折合成現金。東家和長工分成比例不固定,有時6:4,有時5:5,有時4:6。
王宅雇用的長工,大約30餘人:趕車工(分大把、二把、三把)、負責保衛家庭的打更工、學當長工的小長工。各季節還雇數量不等的短工,是王宅的主要勞動力。家忙時,每天雇短工約百餘人。
王宅共雇用女傭人20餘人,月工資0.8-—1.5元。女傭有:代母親養育孩子的奶媽,看護兒童的,做針線活的,做雜活的。奶媽的地位最高,做雜活的地位最低。有的女傭人在王宅工作一生,喪失勞動後,王家還負責贍養。有一女傭工郝某,40歲進王宅,直到80多歲壽終,由王宅埋葬。
家庭生活
日常生活
王宅各院都是全家吃一鍋飯。在一個飯廳吃,或分別在幾位長者的住室吃。日常飯食是:米粥、米糝餅子、鹹菜。很少吃卷子,偶爾吃頓燜餅。幾個月改善一次一伙食:幾人一盤炒雞蛋,每人一個鹹雞蛋。每逢老人壽日,全家才吃頓紅燒肉,長壽麵條。正月初一、初二、早飯吃餃子,午飯吃乾粉肉菜,以後又恢復日常一伙食。
賬房掌柜和奶媽同家長一起吃一鍋飯。
長工從清明節到秋收完畢都在場院起伙,頓頓吃米糝餅子、鹹菜。秋後至下年清明節入東傢伙房,單獨做飯菜。端午節、中秋節,長工和女傭人每人發2-3個粽子,2-3個月餅,王家每人亦同樣發一份。
婚姻
王宅婚事十分儉樸。男性17歲結婚。女嫁年齡不限。結婚費用本室自負,賬房不管。各室不送賀禮,各派一人幫忙,不用外人。不請親友,不擺宴席。為了節省,有的兄弟湊到一天結婚。王宅平日不許外人看新媳婦,到正月才讓看一次。到時,外人聚在院內,婆婆在室外叫:“東屋出來。”東屋住的媳婦在屋門口略站一下,又趕忙回去……在舊社會,有的老人還有妾,全是買來的民女。
經濟往來
王宅與鄉鄰經濟來往很少,不請客送禮。農具、家具亦不互借。家庭成員之間,亦不贈送禮品。對出嫁姑娘,每年送去衣料錢,姑娘說不要時才停送,不說就送一輩子。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給出嫁姑娘送禮:主要是雞、包子等食品和土產品。由長工抬送。有時捎回些回禮,也是土產品和食品。媳婦的娘家在節日也送來禮品,東西與王宅送的相似。給送禮的長工些賞錢,走時都捎些回禮。
家禮
王宅家長和長者對家務事有絕對權威,說話算數,晚輩不得反駁,長者叫怎么辦,晚輩就得怎么辦。晚輩見長輩必須肅立鞠躬,不能大聲說話,長輩讓坐才能坐。兒、女、媳婦每天早晨要向長輩請安。媳婦還要給婆婆梳頭,如回娘家必向婆婆請假,讓去幾天就去幾天。大年初一晚輩都要向老人拜年或祝壽。年節或老人逝世紀念日,全家老少都要到宗祠叩拜。
長輩辛勞一生,去世後,先用訃告向親友報喪及通知埋葬日期。遺體在室內停放七天,再移入客廳。晚輩每日三次燒香上供,直到遺體送至祖墳埋葬。老人去世後,立一牌位放在宗祠內,供晚輩上供叩拜。
文化教育
王宅在文化教育上大力投入,盡全力提高子女的文化素質,力爭使其成材。家中聘有教師,子女都必須接受初級教育。本世紀出生的王氏子女,都接受了中、高等教育。
王宅重視子女的道德教育。在王氏宗祠中寫著家規和做人的標準。有兩副對聯是:“實實在在做事;老老實實當人。”,“禁養戎,禁窩娼,禁開賭博;學做人,學種地,學讀詩書。”在宗祠西廊白漆板上黑字寫著:一.不得養異姓為子;二.不得納婢為妾;三.不得以妾為妻;四.不得欺壓平民百姓。
王宅子孫懷念祖上功德,在西大街修建一過街牌樓,上書“三省名宦”,“四世鄉賢”。
王宅支持社會文化教育。清末王用誥主持出資修繕香泉書院,並開館講學。民國初年辦“正誼初級國小”。民國三年,王孝箴出資辦起“城廂高小(又名南高等)”,王丕揚任董事長,兼任古漢文和英語教師。
王宅重視文物收藏。清代王植修建了萬卷書樓,收藏本家書著刻板和他人名著。王宅收藏了許多古人字畫,在軍閥混戰古友三部隊進深澤時,把包括吳道子真跡在內的書畫裝了滿滿一棺材,由兩個長工埋藏在南宅。之後,此事目擊者曾引尋找,迄今未找到。
人物
清代:進士2人:王植、王棫
恩貢1人:王琦。
拔貢6人:王礦、王橫、王錫培、王全培、王公培、王用誥。
貢生5人:王炯、王遷培、王鐘繼、王鐘和、王肇年。
舉人14人:王宗洛、王模、王枋、王焜、王理培、王鐘麒、王肇濂、王用霖、王用翔、王肇謙、王肇晉、王肇孚、王用綬、王孝銘。
縣訓導、教諭、縣令、州判等18人。
抗日戰爭前後:留學生4人,大學生14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留學生4人,研究生3人,大學生21人,古生物學家1人,大學教授5人,高級工程師10人,高級醫師1人,作家、畫家2人。
家庭腐敗現象
王宅家族中存有一些腐敗現象,有12個子弟和姨太太吸大煙、白面,以致負了大債,不得不把住房抵債。有的子弟貪花取樂,整年和女人在屋裡吃喝玩樂。個別人還逛妓院。這些家庭的家業就從這些人手中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