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括
深度撞擊”是NASA設計的通過使用撞擊探測器撞擊彗核來調查研究坦普爾彗星的探索計畫的第八次任務。經過173天、4億3100萬公里(2億6800萬英里)的旅程後,2005年7月4日“深度撞擊”飛越了坦普爾彗星。在脫離彗星一天后,飛越飛行器開始部署撞擊探測器。在撞擊探測器撞擊彗星時,飛越飛行器已經離開彗星8606公里(5348英里)了。撞擊探測器在撞擊發生後14分鐘達到與彗核的最短距離,大約為500公里(310英里)。
在與地球失去聯繫一個多月後,美國航天局20日宣布,被稱為“彗星獵手”的“深度撞擊”探測器已經“死亡”。項目科學家說,他們“為失去一位老朋友而悲傷”。在輝煌的8年多太空旅程中,“深度撞擊”史無前例地飛近並釋放撞擊器擊中一顆彗星,還飛近另兩顆彗星近距離拍攝,此外還觀察了6顆恆星,向地球發回約50萬幅照片。“深度撞擊”一生飛行75.8億公里,成為歷史上飛得最遠的
彗星探測器。自上月8日突然失去聯繫後,項目科學家多次嘗試激活該探測器上的系統,但均以失敗告終。因此,項目小組宣布,該彗星探測項目宣告結束。
項目首席科學家、馬里蘭大學天文學家麥可·埃亨在一份聲明中說:“我為因功能故障而失去‘深度撞擊’感到悲傷,但同時‘深度撞擊’項目為我們加深對彗星的了解作出許多貢獻,我為此感到十分自豪。”
研製歷程
經過173天、4億3100萬公里(2億6800萬英里)的旅程後,2005年7月4日“深度撞擊”飛越了坦普爾彗星。在脫離彗星一天后,飛越飛行器開始部署撞擊探測器。在撞擊探測器撞擊彗星時,飛越飛行器已經離開彗星8606公里(5348英里)了。撞擊探測器在撞擊發生後14分鐘達到與彗核的最短距離,大約為500公里(310英里)。
設計結構
這兩顆飛行器都被設計成執行機載自主導航。在撞擊前兩小時,它們的“antonav(自主導航)”軟體開始以15秒的間隔拍攝照片。撞擊探測器的推進器很好地調整了它的飛行路徑,所以撞擊發生在了飛越飛行器卡尖的彗星日出面。
技術數據
有效載荷
(飛越飛行器):高清設備(多光譜相機和紅外線分光計),中等解析度設備(相機)(撞擊探測器):中等解析度設備(相機) ,撞擊目標感測器。
結構尺寸
3.3米×1.7米×2.3米(飛越飛行器),1米×1米(撞擊探測器)
相關報導
美國航天局宣布"深度撞擊"探測器已經"死亡"
在與地球失去聯繫一個多月後,美國航天局2013年9月20日宣布,被稱為“彗星獵手”的“深度撞擊”探測器已經“死亡”。項目科學家說,他們“為失去一位老朋友而悲傷”。項目首席科學家、馬里蘭大學天文學家麥可·埃亨在一份聲明中說:“我為因功能故障而失去‘深度撞擊’感到悲傷,但同時‘深度撞擊’項目為我們加深對彗星的了解作出許多貢獻,我為此感到十分自豪。
美宇航局深度撞擊探測器失控:電池恐將耗盡
台北時間9月10日訊息,據《赫芬頓郵報》報導,美國宇航局的深度撞擊探測器遇到了麻煩。這顆曾經因為在2005年撞擊
坦普爾1號彗星而名噪一時的探測器在8月11日至14日之間前後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任務科學家們目前正在全力工作,與時間賽跑,因為這顆衛星的電力供應完全依賴於其太陽能板提供。如果此時這顆失控衛星的太陽能板正好正對著太陽方向,那么它還將能維持長達數月的能量供應,但是如果其太陽能板此時未能正對太陽,那么其搭載的電池將在數天之內消耗殆盡。而一旦其電池耗盡,深度撞擊探測器就將再也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