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黃堇,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深山黃堇Corydalis pallida(Thunb.) Pers.的全草。分布於東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效。用於濕熱泄瀉,赤白痢疾,帶下,癰瘡熱癤,丹毒,風火赤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深山黃堇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罌粟目
- 科:罌粟科
- 屬:紫堇屬
- 種:深山黃堇
- 分布區域:東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等地
- 採收時間:春、夏季採收
- 毒性:有毒
形態特性,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性
深山黃堇又名:黃堇,山黃堇、珠果黃堇、黃花地丁。灰綠色叢生草本,高20-60厘米,具主根,少數側根發達,呈鬚根狀。莖1至多條,發自基生葉腋,具棱,常上部分枝。基生葉多數,蓮座狀,花期枯萎。莖生葉稍密集,下部的具柄,上部的近無柄,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二回羽狀全裂,一回羽片約4-6對,具短柄至無柄,二回羽片無柄,卵圓形至長圓形,頂生的較大,約長1.5-2厘米,寬1.2-1.5厘米,三深裂,裂片邊緣具圓齒狀裂片,裂片頂端圓鈍,近具短尖,側生的較小,常具4-5圓齒。總狀花頂生和腋生,有時對葉生,長約5厘米,疏具多花和或長或短的花序軸。苞片披針形至長圓形,具短尖,約與花梗等長。花梗長4-7毫米。花黃色至淡黃色,較粗大,平展。萼片近圓形,中央著生,直徑約1毫米,邊緣具齒。外花瓣頂端勺狀,具短尖,無雞冠狀突起,或有時僅上花瓣具淺雞冠狀突起。上花瓣長1.7-2.3厘米;距約占花瓣全長的1/3,背部平直,腹部下垂,稍下彎;蜜腺體約占距長的2/3,末端鉤狀彎曲。下花瓣長約1.4厘米。內花瓣長約1.3厘米,具雞冠狀突起,爪約與瓣片等長。雄蕊束披針形。子房線形;柱頭具橫向伸出的2臂,各枝頂端具3乳突。蒴果線形,念珠狀,長2-4厘米,寬約2毫米,斜伸至下垂,具1列種子。種子黑亮,直徑約2毫米,表面密具圓錐狀突起,中部較低平;種阜帽狀,約包裹種子的1/2。
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林下或溝邊潮濕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等地。
主要價值
別名
石蓮、斷腸草《青島中草藥手冊》、田飯酸《福建藥物志》、水黃連(河南)、千人耳子(山東)、雞糞草(浙江)。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肝、肺、大腸經。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
用於濕熱泄瀉,赤白痢疾,帶下,癰瘡熱癤,丹毒,風火赤眼。
相關配伍
1、治暑熱腹瀉下痢:鮮黃堇全草30g,水煎分3次服,連服數日。(《青島中草藥手冊》)
2、治丹毒:鮮黃堇30g,加黃酒、紅糖適量。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3、治肺病吐血:鮮黃堇全草60g。搗爛取汁,分3次服(水煎則無效)。
4、治牛皮癬:黃堇、菝葜各30g,白酒150g。浸泡數日後外搽。(3-4方出自《青島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鮮全草30g;或搗爛絞汁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使用注意
陰疽、寒濕流注勿用。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藥材性狀
莖無毛。葉2-3回羽狀全裂。總狀花序較長,花大,距圓筒形,長約5-6mm。蒴果串珠狀。種子黑色密生圓錐形小突起。
相關論述
《青島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暑,利尿止痢。主治暑熱腹瀉,痢疾,肺病咳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