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

深圳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

深圳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深圳信息科技產業,踐行新工科理念,以“計算+X”為特色,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培養國際化、創新型、複合型領軍人才,致力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圳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
  • 所屬院校:深圳理工大學
學術研究,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科研,科研平台,科研成果,文化傳統,現任領導,

學術研究

學院承擔的科研項目具有鮮明的學科交叉特點,2000-2024年承擔科研項目301項,總經費達4.6億元,且擁有優秀的成果轉化能力。近年來圍繞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數據挖掘、數據融合、生物信息、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理論等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文章發表在包括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Lancet Microbe、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ACM Computing Surveys、ACM SIGMOD、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等在內的頂尖學術期刊及會議上。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院下設五個系: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系
機器人與自動化系
電子與電氣工程系
計算生物與醫療大數據系
-
專業課程包括:離散數學I-II、Java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計算機組成原理、數字邏輯、嵌入式系統與微機原理、資料庫系統、作業系統、編譯原理、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機器人導論、信息安全導論等系列課程。
在專業選修課內,為保證學生紮實掌握計算機任一聚焦領域的專業知識,學生需完成任一聚焦領域(生物信息學、數據科學、機器人、計算機系統與器件、數字人文)中的四門課程,同時完成感興趣的兩門專業選修課以拓展知識面。
與此同時,設定多軌培養模式,學生應選擇合適的軌道,包括創新科學家,卓越軟硬體系統工程師及傑出IT產業領軍人才。 根據所選軌道的不同,通識選修課、實踐課程、畢業設計和競賽等要求有所差異。

師資力量

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有教職工83人,其中教授及以上44人,副教授34人,其中專任教師44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41人,占專任教師的93.2%,其中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人,海內外院士4人,傑青1人,海外高層次人才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
深圳市高層次人才:劉嘉

教學建設

藉助學院雄厚的教學科研力量,圍繞“全方位科研訓練”,“全階段實踐能力培養”,“全程化導師引領”,打造 “ 三全”培養模式,實施學科高精尖人才的培養方案。培養具備高水平,高素養,高視野的優秀本科生。學生可以選擇創新科學家、卓越軟硬體系統工程師和傑出IT產業領軍人才等三種培養模式,並在生物信息學、數據科學、計算機系統與器件、機器人、數字人文等五項計算機套用領域自主選擇聚焦領域。
面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國際前沿和發展趨勢,旨在為中國培養頂尖計算機科學家、卓越軟硬體系統工程師和創業人才並設定不同的培養模式。通過加強學生在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具備全球化視野、創新精神以及獨立思考能力,能夠在計算機及相關領域知行合一併終身學習。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 國家級科研平台
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
中國-義大利電子政務中心
華南格線節點(國家格線節點)
廣東省、教育部、科技部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
國家雲計算檢驗檢測平台
健康大數據智慧型分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省級科研平台
廣東省雲計算信息安全工程實驗室實驗室
廣東省健康大數據分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區塊鏈與分散式物聯網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機器視覺與虛擬現實技術重點實驗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健康信息學重點實驗室
  • 市級科研平台
深圳市智慧型生物信息學重點實驗室
生物醫學大數據人工智慧分析及自閉症早期分級篩查套用團隊
臨床醫學大數據研究平台建設和轉化套用團隊
深圳市高性能數據挖掘重點實驗室實驗室
深圳市可視計算與可視分析重點實驗室
  • 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
中醫人工智慧裝備聯合實驗室
康復工程及機器人系統聯合實驗室

科研成果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負責人
執行期
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項目
網際網路+政務大數據透明管理與智慧型服務平台
樊建平
2020-2024
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項目
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服務平台技術研發與套用
李燁
2022-2024
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項目
智慧型靈巧上肢假肢及適配技術研究
李光林
2020-2022
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項目
神經信號解碼與假肢手柔順運動控制
方鵬
2018-2023
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項目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套用移植最佳化與平台集成
魏彥傑(課題)
2019-2022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
神經肌肉電生理與血液微循環信息的同步高分辨檢測系統
李光林
2020-2024
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戰略性科技創新合作項目
基於先進深度學習和計算流體力學的個體化腹主動脈瘤破裂風險評估
劉嘉
2022-2024
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青年科學家項目
面向OT與IT融合的端邊雲互聯集成理論與方法研究
葉可江
2022-2026
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青年科學家項目
多方協同合成基因信息安全存取方法研究
曲強
2021-202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
基於超算與多組學的智慧型醫藥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潘毅
2023-202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
經皮股動脈介入術後體徵監測與穿刺點即刻止血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
李燁
2020-202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
動態環境中的新型人體動作識別理論與方法研究
魏彥傑
2022-2025
國自然聯合基金重點項目
運動障礙的神經肌肉功能重建機制及康復機器人系統研究
方鵬
2022-202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組織間合作研究(內地-澳門)
臨床驅動的人體心臟多物理可計算建模和高性能算法研究
陳榮亮
2022-2025
國自然國際合作項目
基於高密度肌電信號巨觀與微觀特徵解碼的運動意圖識別與自然控制
李光林
2021-2025
獲獎年份
獲獎類型
獲獎等級
獲獎名稱
主要完成人
2023年
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智慧型識別方法研究與套用
鄒權、郭菲、魏樂義、丁漪傑、唐繼軍
2023年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評估體系的建立及臨床推廣套用
劉嘉
2023年
上海市技術發明獎
一等獎
真實世界視頻智慧型增強技術及國產化套用
董超
2023年
深圳市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工業高性能計算關鍵技術及套用
陳榮亮、閆爭爭、徐磊、蔣毅、覃善林
2023年
深圳市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基於超聲經顱都卜勒的新型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評估系統及套用
劉嘉
2023年
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
保健食品與日化行業智慧型化生產管控關鍵技術及套用
葉可江
2023年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技術發明獎
一等獎
城市空間信息全域物聯感知與三維建模關鍵技術及套用
胡金星
2022年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全自主服務機器人關鍵技術及套用
吳新宇、馮偉、龐建新、徐天添、楊勇、傅睿卿、李金科、孫健銓、陳春傑、梁國遠、馬躍、劉文鋒、何明明、王立峰
2022年
深圳市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城市交通感知融合與智慧型推演技術及套用
須成忠、張帆、趙娟娟、葉可江、張瑞、閆茜
2022年
深圳市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星空海一體化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集成創新與套用
陳勁松、郭善昕、韓宇、陳總威、謝佳裕、劉昌偉、許旺、劉悅、王裕東、王凱敏、徐宇程、徐麗君、楊建洪、姜小礫、易琳
2022年
深圳市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工業機器人高性能伺服驅控系統及套用
馮偉、周盈、孫天夫、王衛軍、汪智勇、熊清平、李傑
2021年
深圳市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社會公益類
一等獎
基於人員流動大數據的城市疫情精準防控關鍵技術
尹凌、劉康、康敏、吳永勝、劉進、王如心、張萌、寧立、鄧愛萍、沙灃
2021年
深圳市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社會公益類
⼀等獎
登入颱風引發廣東沿海風雨精準預報研究
李晴嵐、唐小新、張立傑、李廣鑫、孫立群、鄭慧、孫石陽、黃典、張莉
2021年
中國測繪學會2021年測繪科學技術獎
特等獎
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防控大數據方法、技術與套用
裴韜、李勇、曹志冬、楊驥、宋辭、葛詠、尹凌、張媚、王勁峰等
2021年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核電站應急指揮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陳衛華、胡金星、凌君、劉國華、林加鎮、羅亞林、袁狄平、尹凌等

文化傳統

徽標
深圳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
徽標
我們的創意設計以字母C和S的結合為基礎,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圖形標識,代表著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的標誌,突出數
據、代碼和科技的專屬特性,同時體現學院內部的協作與合作精神。
字母C代表著computer和control,通過正反交錯的兩個字母C,我們表達了計算機硬體與軟體的緊密結合,以及控制系統的核心地位:同時兩個字母C展示握手的形式,強調了學院內部的協作與合作精神。這種設計象徵著師生之間、學院與行業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和共同進步。
3.字母S則代表著science強調了學院的學術性與科學性,且字母S的形狀也像一條蜿蜒的代碼,代表著學院在編程和技術方面的專業能力。
4.logo造型以代碼生成的形狀為主,突出學院的專屬特性,彰顯科技感和現代感,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和專業人士的關注。
5.logo色彩以代表科技的兩種藍色進行搭配,突出學院的科技感和專業性。深藍色代表專業性和創新性,而淺藍色則代表活力和協作,顏色的搭配能夠很好地突出學院注重創新和協作的特點,強調了學院內外的協作與合作精神。整體創意設計簡潔明了,能夠有效傳達學院的專業領域和核心價值觀。

現任領導

院長潘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