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醫療機構“十四五”設定規劃》是為充分發揮政府巨觀調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進一步最佳化全市衛生健康資源的配置,加快提高醫療機構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根據《醫療機構設定規劃指導原則(2021-2025)》(國衛醫發〔2022〕3號)、《廣東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粵府辦〔2021〕43號)和《深圳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深府〔2022〕34號)等有關要求,結合深圳市實際制定的規劃。由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於2023年2月23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圳市醫療機構“十四五”設定規劃
- 印發日期:2023年2月23日
- 發文字號:深衛健發〔2023〕12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印發深圳市醫療機構“十四五”設定規劃的通知
深衛健發〔2023〕12號
各區人民政府、大鵬新區管委會、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根據《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深圳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深府〔2022〕34號)的有關要求,我委組織制定了《深圳市醫療機構“十四五”設定規劃》。現予以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我委反映。
市衛生健康委
2023年2月23日
規劃全文
深圳市醫療機構“十四五”設定規劃
為充分發揮政府巨觀調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進一步最佳化全市衛生健康資源的配置,加快提高醫療機構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根據《醫療機構設定規劃指導原則(2021-2025)》(國衛醫發〔2022〕3號)、《廣東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粵府辦〔2021〕43號)和《深圳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深府〔2022〕34號)等有關要求,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持續加大衛生健康投入力度,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大幅增加,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基本醫療服務公平性可及性不斷提升,經受住了新冠疫情考驗。
1.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大幅增加。“十三五”期間,政府累計投資超過1500億元,是“十二五”期間的2.5倍。2020年全市公立醫院平均財政投入占其總收入比重達32%,位居全國首位。一是醫療衛生機構總量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有5230家,較2015年末增長46.87%,其中:綜合醫院76家,中醫類醫院13家,專科醫院54家,護理院2家,婦幼保健院11家,社區健康服務機構738家,門診部733家,診所3340家,企事業內部醫務室243家。二是醫療資源布局最佳化。截至2020年底,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已建成床位62904張,每千常住人口床位3.58張,較2015年末增長64.96%,其中:公立醫療機構床位50581張(綜合醫院31281張、中醫醫院5346張、專科醫院8301張、護理院100張、婦幼保健院4572張),社會辦醫療機構床位9902張。三是衛生專業技術力量增強。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在崗衛生工作人員130324人,較2015年末增長40.61%,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06261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4.26萬人(其中:中醫執業醫師5657人、中醫執業助理醫師219人),註冊護士4.62萬人。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42名,每千常住人口註冊護士2.63名。
2.“頂天立地”衛生健康新格局持續最佳化。一是醫療衛生高地格局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間,新增三級醫院23家,總數達到48家,除大鵬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外實現三級醫院全覆蓋;新增三甲醫院8家,總數達到18家。“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影響深遠,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一批名校名院集聚深圳辦醫辦院,引進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兩個國家隊建設高水平腫瘤醫院、心血管醫院。5家醫院躋身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單位行列。在2020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8家醫院進入全國同類醫院百強,2家醫院進入全國同類醫院十強。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國家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國家中醫肝病區域診療中心等一批國家級重大平台在深圳布局。二是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立。規劃建設以“市級醫療中心+基層醫療集團”為主體的整合型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動建設17家市級醫療中心、17家基層醫療集團、15個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持續推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基本實現每個區至少1家市級醫療中心、1家基層醫療集團,每個社區1家社區健康服務機構,形成15分鐘醫療服務圈。
3.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9001.80萬人次,住院人次150.75萬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68天,較2015年的7.86天減少了0.18天;市域內住院率97.8%,較2015年的97.1%提升了0.7個百分點;醫療機構患者滿意度88.14%,較2015年的79.37%提升了8.77個百分點。全市公立醫院和社康機構間檢驗檢查結果實現互聯互通,37項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和醫學檢驗結果實現互認,醫療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按照“四早”“四集中”的防控救治要求,全力以赴提高新冠感染患者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牢牢守住了城市公共衛生安全底線。在全省率先公布49家發熱門診醫院,在病例篩查、報告、診斷及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居民健康水平達到國內前列。“十三五”以來,全市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持續提高。與2015年相比,全市人均預期壽命從82.57歲增長到83.53歲,嬰兒死亡率從1.83‰降低至1.1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2.5‰降低至1.49‰,孕產婦死亡率從5.3/10萬降低至4.79/10萬。市民健康素養水平從10.49%提高至44.8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人群主要健康指標保持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水平。
(二)面臨形勢和存在不足。
進入新發展階段,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兩個國家戰略加快推進,“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範”效應加快釋放,對衛生健康資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加速創新,為最佳化醫療衛生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提供了新條件,也為推動衛生健康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轉變帶來了新機遇。展望“病有良醫”奮鬥目標,要實現我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雖然目前全市醫療衛生資源總體可滿足市民民眾看病就醫需求,但我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在全國排名並不靠前,與北京、上海、廣州及一些省會中心城市相比還有差距,現狀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匹配,對照深圳建設高質量發展全國典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範例的使命要求,仍需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從需求側看,一是新冠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城市發展面臨的公共衛生安全形勢仍然複雜嚴峻,突發急性傳染病傳播速度快、波及範圍廣、影響和危害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日益沉重且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對於人口高度密集,人員國內外流動頻繁的超大型城市,迫切需要提升公共衛生防控、救治和支撐能力。二是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市常住人口1756萬人,平均年齡32.5歲,60歲以上老人占5.36%,要統籌考慮我市人口老齡化和生育高峰同時出現的新形勢,老人、兒童和孕產婦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會持續增長。2020年,全市醫院住院患者順位排名前5名的分別是妊娠、分娩和產褥期併發症,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三是新冠疫情發生後市民民眾對健康服務的需求和意識上升到新的層次,對醫療服務內涵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醫療服務已經從單純的“病有所醫”轉向“病有良醫”,並且從“疾病診治”向“健康管理”發展。四是城市輻射效應持續增強,隨著我市醫療資源總量增加和醫療水平的提升,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不斷增強,從粵東等地區到深圳就醫的人員會呈增多趨勢。五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健康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國家和城市重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與“大健康”相關的健康產業進入蓬勃發展期,成為未來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從供給側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一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有待加強,醫防協同不充分,全專結合、平急結合不緊密。二是醫療資源結構和功能布局有待完善,整體利用效益仍需提高,床位使用率尚有提升空間,區域醫療資源的合力優勢作用發揮不明顯。市級醫療中心“高峰不高”和基層醫療集團“基層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醫療衛生機構設施設備現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社康機構總量不足、單體規模偏小,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在全市衛生技術人員總量占比仍偏低。三是“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不足,婦女兒童健康服務、康復、老年護理、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等方面存在短板,醫療資源和學科結構有待完善。四是中醫藥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特色優勢發揮還不充分,中西醫互補協作格局尚未形成。五是高水平臨床研究不足,醫學科技創新策源力亟需提升。六是社會辦醫療機構服務能力較弱,社會辦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缺少一批質量高品牌優國際化的高端社會辦醫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將醫療機構設定規劃作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建設總體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意見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抓手,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密切銜接,以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為總體目標,以“調結構、促整合、強基層、創一流”為主線,加強醫療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醫療服務體系協調發展,轉變醫療服務模式,增強醫療服務能力,讓人民民眾享受更便捷、更優質、更高效醫療服務。
(二)基本原則。
一是以人為本,需求導向。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市民就醫需求為導向,圍繞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增加醫療資源,最佳化醫療資源要素配比,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醫院建設為重點,以臨床專科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最佳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實現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滿足市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
二是區域統籌、科學布局。統籌全市醫療資源總量、結構、布局,補短板、強弱項,完善醫療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醫療資源整體效能,增強重大疫情應對等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合理配置區域綜合和專科醫療資源,促進康復、護理、醫養結合、居家醫療等接續性醫療服務快速發展。合理確定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功能和任務,推動各區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同質化發展,保障市民公平、可及地享受基本醫療服務。
三是協同創新,系統集成。合理規劃發展基層醫療集團,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支撐作用,推動區域醫療資源融合共享。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不作規劃限制,鼓勵社會力量在口腔、中醫、康復、護理等短缺專科領域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的醫療機構加入基層醫療集團。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診療服務,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
四是中西結合,急慢並重。堅持中西醫結合,不斷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充分發揮中醫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突出預防為主,創新醫防協同機制,提高早期監測預警、快速檢測、應急處置和綜合救治能力。堅持急慢並重,聚焦影響人民健康的主要問題,補齊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短板弱項。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