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在珠三角的東南,位於深圳市東部大鵬半島中南部,與深圳市區相距約50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6′00′′~114°37′20′′,北緯22°27′00′′~22°36′20′′,總面積達150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98%。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所在的大鵬半島,東臨大亞灣,與惠州接壤,西接大鵬灣,南瀕中國南海,距離香港平洲最短距離3.704千米。

2005年9月,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成立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東部
  • 面積: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級別:國家級
  • 地理區域:東南丘陵
  • 植被類型: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林
  • 管理單位: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
  • 批准時間:2005年9月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廣東省深圳市
  • 適宜遊玩季節:夏季最佳
  • 建議遊玩時長:半天
  • 開放時間:全天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地質特點,氣候特點,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主要景區,開發建設,開發規劃,管理建設,保護措施,交通路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深圳市東部大鵬半島中南部,與市區相距約50千米,西與香港隔海相望,北與惠州海域相接,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6′00′′~114°37′20′′,北緯22°27′00''~22°36′20′′,總面積達150平方千米,地質遺蹟保護區管理範圍50.87平方千米,海岸線67.8千米,園區南至怪岩,東抵海柴角一線,西面和北面均以水頭沙英管嶺化石群遺蹟邊線為界。

地形地貌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以七娘山為主體,海岸地貌景觀帶為主要界面,融合旅遊接待點、地質資源點、景觀資源點,形成了“一核”、“一帶”、“三點”的“113”格局。園區地形地貌類型豐富,從海洋到高山可以劃分出海底、濱海沙灘、瀉湖平原、沖積台地、丘陵和低山區。園區地貌以丘陵為主,森林茂密,山峰層巒疊嶂,山嶺臨岸陡立,七個山峰錯落排開。
古火山遺蹟古火山遺蹟

地質特點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特色是1.45億年—1.35億年前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多次火山噴發作用形成的中生代火山地質遺蹟和2萬—1萬年前形成的典型海岸地貌景觀。根據地質環境、火山形成方式、岩石類型及與火山機構的關係等,地質公園內中生代火山岩相基本為陸相噴發。噴發方式劃分為爆發相、爆發—崩積相、爆發+溢流相、溢流相、侵出相(包括岩流自碎角礫岩相、爆發角礫岩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岩相等7個火山岩相。
園區內岩石類型多樣,包括流紋岩、凝灰岩、集塊岩等各種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是進行火山地質知識科普的天然課堂;沙灘、礫石灘、海蝕崖、海蝕柱、海底珊瑚礁等海岸地貌景觀種類齊全、發育完整,是中國典型的岬灣式海岸地貌。大鵬半島海岸共包括大小沙灘18處。

氣候特點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北回歸線以南、亞洲熱帶北緣與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空氣濕潤。春秋冬三季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22.3℃,最高氣溫為36.6℃,最低氣溫為1.4℃。分乾濕二季,乾季短、濕季長,受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每年5至9月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為2000毫米。無霜期長,風隨季節變化,氣候垂直差異大。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大鵬半島植物生長茂盛,自然植被成分和群落特徵表現出熱帶與亞熱帶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性植被代表類型為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林。自然植被以植物群落劃分,主要有六大類型:常綠闊葉林群落,終年常綠,枝葉繁茂,林冠稠密,覆蓋面大,組成種類豐富,但優勢數種不明顯;常綠季雨林群落,為小片零星分布的次生林,組成種類以常綠種為主,有榕樹鴨腳木五月茶土沉香等;低山丘陵松樹、灌叢、芒箕群落;低丘台地稀馬尾松、稀灌叢矮有草群落;低山山頂中草群落,以茅草鷓鴣草飄拂草為主;紅樹林群落,屬熱帶海岸潮灘上特有一種森林植被類型,組成種類較豐富,包括有海灘紅樹林及海岸半紅樹林兩類。以桐花樹、老鼠筋、秋茄銀葉樹海芒果、海蓮等為主。株高一般15-3米,密集叢生。另有17種起源於2億多年前的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瀕危植物,包括桫欏金毛狗、毛茶、烏檀粵紫萁等,其中,粵紫箕曾被專家斷言作為一個植物物種已在地球上滅絕了。

動物資源

截止2014年,大鵬半島分布有鳥類230多種、獸類37種、兩棲類18種、爬行類40多種。

主要景區

海石奇觀景觀區
海石奇觀景區位於國家地質公園南部,總面積約17.39平方千米,沿海山勢陡峻,山脊狹窄,基岩裸露,多懸崖峭壁,近鄰海濱,山坡陡然入海,是地質公園另一核心景區。景區內的海岸地貌是最為典型的里亞式海岸地貌類型,海岸類型多岬角、港灣,風光秀麗。景區內海岸地貌類型齊全,幾乎覆蓋了現今已知海蝕地貌的所有類型:海蝕崖、海蝕洞、海蝕平台、海蝕穴等侵蝕海岸地貌類型齊全,同時巨礫灘、礫灘、沙灘以及瀉湖沙壩等海積地貌也極具代表性。
海岸景觀海岸景觀
步溪楊梅景區
步溪楊梅景區位於七娘山北部,總面積約10.74平方千米,以楊梅坑地質景觀點位主體,包含部分古火山地質遺蹟和高嶺古村人文景觀。景區內的古火山地質景觀與穹丘行旅區共同構成完整的七娘山古火山遺蹟。在楊梅坑口和響水坑集中展現了火山作用形成的石泡構造、熔岩球構造、揉皺狀流動構造的景點。
古生物化石景區
古生物化石景區位於南澳街道水頭沙社區,總面積約0.61平方千米。主要景觀資源為植物化石。這裡是早侏羅世化石埋藏地,在灰黑色的泥質粉砂岩中保存了大量的蕨類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鑑定為本內蘇鐵目。本內蘇鐵木亦被稱為“中生代有花植物”,是已滅絕而在中生代分布很廣的一類植物。本次發現的深圳本內蘇鐵是賦存在早侏羅世金雞組,與其伴生的植物也比較豐富。在化石點的發現可以為廣東省中生代早侏羅世的植物化石組合面貌及其所反映的古環境、古氣候及古生態等科學問題提供有力的依據。
古火山遺蹟古火山遺蹟
楓木斷層景區
楓木斷層景區位於楓木浪水庫外圍,總面積約0.73平方千米,主要包含楓木浪水庫、楓木浪斷裂帶及蛇引峽谷等景觀地質資源,該景區主要特色為地質斷裂景觀。由於楓木浪水庫為園區內最大水庫,是一級水源保護地,現予以保護,限制開發,禁止遊人入內。
鹿嘴觀潮景區
鹿嘴觀潮景區位於公園東南部,總面積約10.74平方千米,包括大雁頂古火山地質遺蹟和鹿咀海岸地質景觀2個主景點,是古火山地質遺蹟與海岸地質景觀共存的集中體現。
穹丘行旅區
穹丘行旅區位於七娘山西北部,總面積約10.46平方千米,包括三個主景區:七娘山主峰地質景觀點、七娘山溪地質景觀點和地質博物館。
博物館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坐落在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穹丘行旅景區,是地質公園核心景觀之一。博物館根據國土資源部對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要求籌建,建築面積5410平方米。
博物館共設定六個展廳:序廳、地球探秘展廳、大鵬半島展廳、礦物展廳、城市與地質環境展廳及臨時展廳。同時還設有3D科普影院、多功能報告廳和恐龍室外展場。
博物館博物館

開發建設

開發規劃

2006年-2008年,建設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塑造公園整體形象;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管理監控系統;成為廣東重要的旅遊、會議、娛樂、休閒目的地。
2009年-2011年,目標是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會議、娛樂、休閒目的地;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成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2012-2015年,是以嚴格的保護和科學的管理,使大鵬半島世界地質公園不斷完善,成為世界旅遊的熱點。
2013年,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開園。

管理建設

2002年,經市政府批准,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成立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園管理處籌建辦公室。
2005年4月,經市政府批准,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園管理處正式成立。
2005年9月,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成立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
2006年11月,經市政府批准,在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園管理處的基礎上,成立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
2007年12月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舉行揭牌儀式。

保護措施

根據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蹟分布及其價值特徵,對地質遺蹟實行三級保護,其中一級保護區面積6.07平方千米,二級保護區面積10.08平方千米,三級保護區面積2.8平方千米,除此之外的區域設為外圍保護區。

交通路線

從鹽壩高速葵涌站下往南澳方向——坪西路向南——在布新立交下——葵南路向南——新大路——地質公園路——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