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口袋理論

“深口袋”理論(The Deep Pocket Theory)即任何看上去擁有經濟財富的都可能受到起訴,不論其應當受到懲罰的程度如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口袋理論
  • 外文名:The Deep Pocket Theory
  • 套用:企業理論,審計風險
  • 分類:審計理論
含義,在審計理論的套用,企業理論,審計風險,

含義

“深口袋”理論(The Deep Pocket Theory)即任何看上去擁有經濟財富的都可能受到起訴,不論其應當受到懲罰的程度如何。又稱為“保險理論”。

在審計理論的套用

企業理論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各種契約的集合體,企業中存在著眾多的委託代理關係,如股東與經理,經理與雇員,企業與債權人、客戶、供應商等。然而由於契約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契約的不完備性,為代理人利用信息優勢欺騙委託人提供了可能,同時也可能造成委託人誤解代理人的努力。委託人和代理人是兩個不同的利益主體,他們之間的利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衝突,委託人慾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必然要求代理人為其努力工作,而代理人卻以努力工作為負效用,往往傾向於偷懶,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為了有效地約束和激勵代理人,委託人需要獨立的第三方審計協調他們的利益衝突。另一方面,由於信息不對稱,委託人無法觀察到代理人的行為,就有可能誤解代理人的努力,代理人也需要獨立的第三方審計為其簽證經營業績。因此,審計起著協調委託人和代理人利益的作用,其本質是促進兩者利益均衡最大化。現實中,審計人員被期望作為信息風險減少者和保險人的雙重身份出現。一方面,審計人員被僱傭來對財務報表的公允表達進行確認和揭弊查錯,以減少財務報表隱含的錯誤和減少信息不對稱性。另一方面,委託人和代理人通過審計費用的支付,將風險轉嫁給審計人員,如果審計人員失職而沒有察覺人為舞弊,法院會判決審計人員提供賠償,從而實現了風險分擔。這就是西方的"深口袋"理論(The deep pocket theory)。由於信息不對稱性的大前提存在,委託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又不一致,客觀上期望獨立的第三方審計承擔信息風險的減少者和保險人的角色,以協調他們的利益衝突,這就是審計需求產生的經濟學動因。

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的廣義和狹義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狹義的審計風險是指在審計活動中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使審計工作中存在錯誤從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或審計人員作出錯誤審計結論而造成損失的機率。包括誤拒風險和誤受風險。誤拒風險是指將正確或無重大錯誤的被審事項指為錯誤而形成的風險。一般情況下這類風險很少發生,在實務中一般不予考慮。誤受風險是指將有重大錯誤的事項指為正確而形成的風險。相對於誤拒風險,該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審計實務中,審計人員特別注重對誤受風險的控制。廣義的審計風險不僅包括狹義的審計風險,而且還包括經營風險。它是由於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擔的風險。近20年來,經營風險有日益增長的趨勢。由於審計只限於抽樣,在審計未能發現重大錯報並提出錯誤的審計意見時,因審計人員過失而受損失的人,可望從會計師事務所處得到補償。當某一公司破產或無力償還債務時,報表使用者通常會指責審計失誤。遭受損失的人們由於對其經濟利益的關注而對審計人員提出過高要求,一旦受損就希望得到補償,而不管錯在何方。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深口袋”概念。
該理論最早由Mc Gee,J.S(1958)和Telser,L.G(1966)完善的提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