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則欲留

中醫基礎術語,針刺方法之一。指針刺身體壯實的患者時,可深刺久留針。是指針刺得氣後,將針體留置穴內,讓它停留一段時間,在予出針的方法。通過留針以候氣致,達到治療目的。臨床可分為靜留針法、動留針法,根據病情和患者體質不同而分別使用。此外,還有不少病人並不適宜留針,有的留針反而會影響療效。因此,對是否需要留針,以及留針的時間長短,都必須辨證而施,不可機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則欲留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深則欲留,是針刺方法之一,指針刺身體壯實的患者時,可深刺久留針。《靈樞·根結》:“氣滑即出疾,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由於疾病與體質的不同,氣行滑利的人針感出現的快而且容易“脫氣”,所以針刺宜淺,氣行澀滯的人,針感出現的慢,則用大針且深刺,深刺留針以候氣致,而淺刺的則儘快出針。

中醫套用

指導針刺治療留針,一般寒證、形勝或體力勞動者,人體氣行遲澀、病久邪深難去者,虛證氣少難應者,皆宜通過深刺和留針以使氣致而達到治療目的。
1、候氣:進針至穴內一定深度後,可靜以留針,以候氣至。《素問·離合真邪論》:“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就是這種候氣法,候氣時,可以採用靜留針,也可以採用捻轉、提插結合以催其氣至。
2、守氣和行氣:留針期間靜而留之,保持針體在穴內深度不變,或手持針柄運氣於指下,並治神調息,以維持針感,是為守氣之法。留針期間,調整針刺方向與深淺,或採取相應的手法間歇行針,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循經傳導,是為行氣之法。
3、根據病症情況而施:急性病症或慢性病症急性發作,如急性菌痢、急腹症、哮喘等,宜長時間動留針法。慢性病患者一般採用靜留針法,體弱不耐針刺者可短時間靜留針,頑固性病症可採取長時間靜留針發。頭針、耳針或遠道刺、巨刺時,留針期間可配合病所運動、導引、按摩諸法。正氣不虛、症狀不顯著者,常採用短時間動留針法。
4、根據證候性質而施:里證、陰證、寒證宜久留針;表證、陽證、熱證宜短時間留針,甚而不留針。留針還需因人、因時制宜。嬰幼兒不宜留針,可淺刺、疾刺;老人、體虛者可短時間留針;青壯年則可留針時間適當延長。春夏季留針宜短,秋冬季留針時間宜長。
5、根據患者針感而施:針感顯著、氣至病所,或對針刺不能耐受者,宜短時間留針,甚而不留針。針感不顯,感應遲鈍,或對針刺有較強耐受性者,可採用長時間留針或間歇行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