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麥40

淮麥40

淮麥40(淮核12013)是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最新育成的小麥新品種,2017年通過安徽省半冬性組審定,審定號:皖審麥2017011;2018年通過國家品種委員會審定,國審編號:20180043!

該品種既順應了國家糧食綠色增長模式,又契合了國家糧食供給側改革及結構性調整要求,2018國家審定當年即被評為國審小麥對照品種,綜合性狀表現穩定。

基本介紹

  • :植物界
  • :小麥屬
  • 品種:淮麥40(淮核12013)
產量表現,栽培措施,適宜種植區域,栽培技術,
特徵特性
安徽省審定公告:半冬偏春性,全生育期221天,較對照皖麥52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春季生長發育和兩極分化快。分櫱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鬆散,莖稈被臘粉,莖稈彈性一般。旗葉卷下披,葉色深綠色,穗層整齊。落黃及熟相中等。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8/43萬,穗粒數28/33粒,千粒重48/42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鑑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3.0);中抗白粉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48/54)。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8/810g/L,粗蛋白(乾基)14.35/14.27%,濕麵筋(以14%水分計)30.7/28.7%,吸水量60.2/61.7mL/100g,穩定時間11.6/14.7min。
國家審定公告:弱春性,全生育期221天,比對照品種偃展4110熟期略早。幼苗半直立,葉片寬長,葉色濃綠,分櫱力較強,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82.2厘米,株型稍鬆散,蠟質厚,莖稈彈性好,抗倒性較好。旗葉細長、上沖,穗層厚,熟相較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較好。畝穗數43.1萬穗,穗粒數30.7粒,千粒重44.7克。抗病性鑑定,高感赤霉病和白粉病,中感紋枯病,中抗條鏽病,慢葉鏽病。品質檢測,籽粒容重814克/升、812克/升,蛋白質含量15.42%、13.87%,濕麵筋含量28.4%、28.8%,穩定時間7.9分鐘、13.1分鐘。2016年主要品質指標達到中強筋小麥標準。

產量表現

產量表現: 2014-2015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春水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8.6千克,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8.2%;2015-2016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30.1千克,比偃展4110增產9.9%。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3.8千克,比對照增產5.5%。

栽培措施

主要栽培措施(適期早播和控制播種量是獲取高產的重要前提,大田生產上畝播種量不宜過大)
1、種子處理:播前曬種並進行藥劑拌種,建議10公斤麥種用1包春泉拌種劑加6%戊唑醇(FS)5毫升加水200克均勻拌合,待藥液吸乾後播種。
2、播期播量:適宜播種期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10月中旬播種的畝播種量8公斤左右;10月下旬播種的畝播種量12公斤左右;11月上旬播種的畝播種量15公斤左右。秸稈還田條件下比常規播量增加1 公斤。
3、播種方式:提倡機械勻播。秸稈離田採用一次性淺旋滅茬機條播; 秸稈還田要單獨處理,切碎、拋勻後,最好深旋深埋(同步施基肥),再進行機條播或機擺播,謹防漏播重播,搞好播後鎮壓。
4、肥料運籌:根據土壤基礎地力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要求,一般畝產500/600/700公斤建議每畝施總氮16/20/24公斤,N︰P2O5︰K2O 的比例約為1︰0.5︰0.6。氮肥基追比5︰5,基肥每畝施45%複合肥35公斤(或當地相當數量的配方肥)及尿素8公斤左右(速效氮尿素也可作苗肥施用);秸稈全量還田的基(苗)氮肥用量增至10~12公斤尿素。磷肥基追比7︰3,鉀肥基追比6︰4。
3月中下旬,在葉色褪淡、主莖第1節間基本定長第二節間開始伸長、高峰苗下降小分櫱消亡、倒3葉末倒2葉初時重施拔節肥,畝用45%複合肥25公斤加尿素5公斤左右。
4月上旬待旗葉抽出一半時施用孕穗肥,畝用尿素5~8公斤。
5、病蟲草害防治:及時化除,注意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的防治工作,並結合防治病蟲害進行1-2次葉面噴肥,以延長葉片和穗部功能期,提高千粒重和品質。
6、注意防治蚜蟲、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等病蟲害。

適宜種植區域

適宜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陝西省西安、渭南、鹹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中晚茬種植

栽培技術

要點:適宜播種期10月中下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8萬-24萬,注意防治蚜蟲、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等病蟲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