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小調

淮陰小調,淮安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陰小調
  • 類別:傳統音樂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代表作品,

歷史淵源

淮陰小調,亦稱淮陰小曲,是淮陰及周邊地區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一種傳統音樂形式。明代沈德符《野獲編》中說小調在明宣德(1425~1435)至隆慶年間(1567-1572)流傳的盛況:“自兩淮以至江南一帶,則不分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到了清代和民國時期,淮陰小調在民間流傳更廣,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往往通過小調錶達。

基本特徵

淮陰小調的曲式結構變化多樣,有短促的單句式和上下句式,有起承轉合的四句式,還有三句式、五句式等,用當地方言進行表演。同時,一調多詞的現象極為普遍,內容豐富,取材廣闊,反映了社會各個層面的生產生活場景。
淮陰小調是淮陰勞動人民創造的民間藝術形式,是一種不能為口語替代的詩歌化的語言,是勞動人民用富有形象思維和濃重感情的歌唱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獨特的手段,為豐富和發展傳統音樂形式作出了積極貢獻。

代表作品

代表性作品如:《三十六碼頭》、《姐在房中吃黃連》、《十勸郎》、《大補缸》、《孟姜女》、《八段景》、《王媽說媒》、《四季遊春》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