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橋

淮河路橋址原是老合肥城威武門的吊橋處,清光緒年間,在此處建起了一座三拱的石橋,橋面很窄,只能並排走兩輛馬車。《縣誌·疆域志》記載:“威武門吊橋,在門外正東跨淝河,後建為石拱三孔橋。”威武門就是合肥老百姓常說的大東門,此橋自然就叫東門大橋。

民謠唱到:“進德勝,出威武。”表明當年合肥城征戰凱旋歸來的將士以及新官上任均從德勝門進城,而戰士出征或官員離任皆由威武門出城。抗戰時期,日本鬼子在這裡祭上“鞠躬旗”,一個男孩急著進城為父求醫,匆忙之間,忘記了對“太陽旗”鞠躬,被日本鬼子刺死在橋頭。1949年,解放軍就是經過這座橋進的城。今年已經86 歲高齡的楊浩宇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歡迎盛況,仍然激情滿懷:橋上擠滿了人,燃放的爆竹碎屑鋪滿了橋面,鑼鼓聲震耳欲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海路橋
  • 地址:江淮之間的合肥
  • 記載:《縣誌·疆域志》
  • 性質:路橋
簡介,第一座洋灰橋,楚楚動人的淮浦春融,

簡介

淝水流經合肥市中心,被浪漫的文人稱為“合肥塞納河”。在今天的大東門附近,飛虹橫貫東西,把河兩端的淮河路與勝利路連為一體,這就是淮河路橋。千年南淝河水在其腳下汩汩流淌,似歡歌,似哽咽,上演了一幕幕人間悲喜劇。

第一座洋灰橋

地處江淮之間的合肥自古多水,水多,橋自然多。歷史上河汊密集的水面上曾經架設了縣橋、赤闌橋、回龍橋、拱辰橋、鼓樓橋、二道橋等眾多橋樑,如今滄海桑田,那些橋樑隨著眾多河流、湖泊的消失,也早不見了蹤影,但南淝河上的這座橋樑,雖經屢次更替,幾易其名,卻依然屹立,造福於合肥人民。
淮河路橋址原是老合肥城威武門的吊橋處,清光緒年間,在此處建起了一座三拱的石橋,橋面很窄,只能並排走兩輛馬車。《縣誌·疆域志》記載:“威武門吊橋,在門外正東跨淝河,後建為石拱三孔橋。”威武門就是合肥老百姓常說的大東門,此橋自然就叫東門大橋。民謠唱到:“進德勝,出威武。”表明當年合肥城征戰凱旋歸來的將士以及新官上任均從德勝門進城,而戰士出征或官員離任皆由威武門出城。抗戰時期,日本鬼子在這裡祭上“鞠躬旗”,一個男孩急著進城為父求醫,匆忙之間,忘記了對“太陽旗”鞠躬,被日本鬼子刺死在橋頭。1949年,解放軍就是經過這座橋進的城。今年已經86 歲高齡的楊浩宇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歡迎盛況,仍然激情滿懷:橋上擠滿了人,燃放的爆竹碎屑鋪滿了橋面,鑼鼓聲震耳欲聾。
合肥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戴健介紹,1952年夏季,合肥發大水,洪水沖毀了東門大橋。為向來年國慶獻禮,當年9 月19 日,市里決定動工興建新的東門大橋,1953年10月5日正式通車。該橋總長度為40 米,車行道寬7.3米,橋面下仍為三孔,其中中孔跨度22.2米,橋兩端為混凝土石砌橋台,橋面設計標高為15.9米,可通行13噸載重汽車。橋的名稱初因其東接勝利路而稱“勝利橋”,1981 年又因其西接淮河路而易名“淮河路橋”。但當時的民眾仍習慣稱其為“ 東門大橋”。這是合肥歷史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新型永久性橋樑,上了年紀的老合肥大多叫它“洋灰”橋。在此之前,合肥只有木頭橋和石頭橋。
1958 年發生的一件事,使合肥歷屆政府都動議拓寬延長此橋。那一年, 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車隊從橋上經過時,因為歡迎的民眾太多,橋上已經擁擠不堪,為防止意外發生,只能把歡迎的民眾疏散到南淝河兩岸。後來機動車與腳踏車、行人搶道的矛盾日趨突出,一直到1984 年秋,因泄洪需要,在原橋基礎上拓長至80.6 米,並拓寬5 米,增建兩側人行道,以利人車分流,合肥第一次有了分快、慢車道的橋樑。
幾年前,有關部門對淮河路橋進行了一次裝修扮靚,使它與新竣工的淮河路步行街較和諧地連到一起。一到晚上,橋上華燈齊放,五顏六色的燈帶將大橋裝扮得流光溢彩,恰似飛虹醉臥南淝河上。今年,市政管理處又組織橋樑專家對淮河路橋進行專項檢查,目前,正在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匯總、統計、分析,並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維修計畫,儘快組織實施,消除隱患。

楚楚動人的淮浦春融

中國人習慣評選所謂的當地著名景色,早在十多年前,合肥就評選過“合肥十景”,近來又評出了“合肥新十景”。其實,遠在清朝時期,還評選過“廬陽八景”,它們分別是:鎮淮角韻、梵剎鐘聲、藏舟草色、教弩松蔭、蜀山雪霽、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頂朝霞。其中,“淮浦春融”就是今日淮河路橋附近的景色,東門小花園裡有座亭子就叫“淮浦春融亭”,現今,淮河路橋兩岸已被改造成淮浦景觀區。
初冬的傍晚,夕陽把大橋染成了金黃色,儘管已是天寒地凍,但橋面上依然是車水馬龍、遊人如織。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小商小販,賣小吃的,出售小商品的,空氣中瀰漫著食品的清香,耳旁充斥著鼎沸的人聲,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裡已然成了練攤和淘寶的天堂。
一位作家說,城市的繁華,除了體現在富麗堂皇的大商場裡,街頭的夜市也是一個縮影。淮河路橋上的夜市因為靠近淮河路步行街,又地處鬧市,顯得格外熱鬧。當然,夜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比如擁堵問題,衛生問題。過去,更多地採取的是禁的辦法,但效果並不理想,而且一管就死,還激化了雙方的矛盾,解決不了小商小販的實際就業需要。
對於淮河路橋上的地攤而言,低成本和低進入門檻,是吸引他們選擇這種生存方式的原因,而市民的需求是他們存在的前提條件。花不多的錢,淘一件自己喜歡的商品,逛街、購物兩不誤,何樂而不為呢。夜市,豐富了合肥的夜生活,增強了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合肥市不少有識之士多次建言不能簡單地取締夜市,要專門規劃,加強管理。
2009年8月,有關部門宣布夜市開禁,那些小商小販從此無須再打游擊戰了。據了解,淮河路橋上的經營夜市攤點也將被安排到規定時間、規定地點。不過,這次在淮河路橋上採訪時,我看見夜市依然喧囂如常,還沒到天黑,地攤已經陸陸續續擺上了。可能是解禁剛剛開始,一切都還在逐步推行之中。只是,我從一個普通市民的情感角度出發,淮河路橋上的夜市一旦真的消失了,心裏面還真的悵然若失。相信在許多合肥人的眼裡,淮河路橋上活色生香、夜色撩人的地攤情景,已經融入到“淮浦春融”風景中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