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寶貴遺產,全面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精神,充分挖掘和展示大運河淮揚文化的地域特色,促進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 實施時間:2020年6月1日
  • 發布單位:淮安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 批准時間:2020年3月3日
全文,內容解讀,審議意見,條例的說明,

全文

(2020年2月28日淮安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 2020年3月3日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保護與管理
  第三章 傳承與利用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大運河文化遺產,包括:
  (一)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清口樞紐片區,包括淮揚運河淮安段河道(裏運河、裏運河故道、古黃河、中運河、張福河)和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遺產點;
  (二)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總督漕運公署遺址片區;
  (三)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以外的大運河河道,板閘遺址等其他水工遺存,泗州城遺址、第一山題刻等各類伴生歷史遺存,歷史街區村鎮,以及相關聯的環境景觀等;
  (四)近代以來興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價值的大運河水工設施;
  (五)列入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其他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條 本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和要求以申報世界遺產文本《中國大運河》為準。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以各級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的為準。其他列入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範圍以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為準。
  第四條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遵循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突出保護、強化傳承、合理利用的原則。
  第五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編制淮安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統籌推進大運河沿線文化、生態、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綜合發展。
  第六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綜合保護協調機制,統籌解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中的重大問題;明確大運河文化遺產綜合保護的日常管理機構,負責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綜合協調、組織推進、督促檢查。
  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相應機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
  第七條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對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縣(區)人民政府或者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給予表彰、獎勵。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義務,對破壞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行為有權勸阻和舉報。
第二章 保護與管理
  第八條 市文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江蘇省中國大運河(江蘇段)遺產保護規劃組織修編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備案。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保護目標和原則、遺產構成要素、遺產綜合評估、保護重點和分類保護措施、保護區劃和管理規定、遺產展示規劃、考古和綜合環境整治規劃、保護規劃分期實施方案等。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經批准公布後,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依照原編制和報批程式執行。
  第九條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實行名錄管理。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應當包含名稱、類型、保護範圍、保護機構和保護措施等。
  保護名錄編制和調整由市文化主管部門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以及縣(區)人民政府提出,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國務院、省和市人民政府已經批准公布為保護對象的大運河文化遺產,直接列入保護名錄;新發現的大運河文化遺產,應當及時納入保護名錄。
  第十條 市、縣(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對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發掘,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組織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定期評定市、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立完善的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根據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特點和存續狀況,實行分級分類保護。
  第十一條 市、縣(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以淮劇、淮海戲為代表的傳統戲劇,楚州十番鑼鼓、金湖秧歌為代表的傳統音樂,洪澤湖漁鼓為代表的傳統舞蹈,淮揚菜烹製技藝為代表的傳統技藝等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和推廣。
  對洪澤湖漁文化、白馬湖民間歌舞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集中、文化生態保存完整的區域,實施區域性整體保護,推動建設漁文化和民間歌舞文化生態保護區。
  對存續狀態較好、具有市場潛力和發展優勢的淮揚菜烹製技藝、博里農民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
  第十二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全省統一的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標識系統,在劃定的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區域規範設定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標識標誌和界樁。
  第十三條 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內從事建設活動,應當符合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依法履行報批程式,不得危害大運河文化遺產安全或者污染大運河文化遺產環境。
  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內,建設項目的布局、高度、體量、造型、風格和色調,應當與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歷史風貌和景觀環境相協調。
  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區內實施文物保護、環境保護、防洪排澇、水工設施、航運設施、市政設施等工程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居民住宅修繕等建設工程,應當符合保護規劃要求並依法履行批准手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其他工程建設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
  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緩衝區內,不得建設危害世界文化遺產安全或者影響世界文化遺產環境風貌的設施。
  第十四條 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區和緩衝區以及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的,實行建設項目遺產影響評估制度、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前工程建設考古前置制度,考古調查、勘探手續由市文物主管部門依法辦理。
  第十五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大運河綜合治理:
  (一)大運河沿線全面實行市、縣(區)、鄉、村四級河湖長制,落實屬地責任。
  (二)對沿線河岸、河灘、濕地進行生態保護和修復,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恢復和改善陸生、水生動植物生存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三)加強沿線區域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河道保潔、清淤疏浚;清理河堤、河岸違法建設,關停沿線違規小散亂碼頭和其他違法設施。定期對在用的大運河水工設施、航運設施、市政設施進行排查、修復、改造、提升,確保與大運河文化遺產景觀環境相協調。
  (四)加強通航船舶的污染防治工作。嚴格執行大運河航段運輸船舶禁限航規定。建設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實現船舶污染物集中上岸、集中處理。鼓勵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動力船舶。
  (五)實施沿線區域截污納管建設。拆除或者關閉承擔南水北調輸水功能的大運河河段的現有排污口,在不具備公共污水管網排放條件的沿線區域,建設與排污規模相適應的污水處理設施。
  第十六條 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使用人、管理人或者所有權人應當依法履行保護義務,做好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日常維護工作。大運河文化遺產破損或者存在安全隱患的,應當遵守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及時組織修復或者排除安全隱患。
  第十七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扶持政策,創新投融資體制,合理利用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對符合條件的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項目給予支持。
  第十八條 市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大運河文化遺產監測管理規範,建立全市統一的大運河文化遺產動態監測預警平台和監測預警制度,在監測預警平台上發布預警信息,對監測信息進行分類處理,按照國家要求提供日常監測報告。
  市、縣(區)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城市管理、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配合做好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專業監測工作,及時將監測數據納入市大運河文化遺產監測預警平台。
  第十九條 市、縣(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發生危及大運河文化遺產安全事件或者發現大運河文化遺產存在安全隱患的,應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採取相應處置措施,並向本級人民政府以及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條 市、縣(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巡查機制,開展日常巡查工作,並形成記錄檔案。建立大運河文物保護員隊伍,參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
  第二十一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聯合執法、綜合執法機制,整合各類執法資源,強化執法力量建設,依法及時查處危害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類違法行為。
  第二十二條 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行政監督、監察監督、司法監督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機制,形成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監督合力,提升監督質效。
  第二十三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內實施下列行為:
  (一)塗污、損壞、擅自移動或者拆除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標識標誌和界樁;
  (二)損毀、破壞大運河水工設施、航運設施、市政設施;
  (三)擅自占用、圍圈、挖掘或者填堵、覆蓋大運河河道;
  (四)向大運河水體以及在大運河坡岸傾倒或者堆放垃圾、廢料、泥沙、泥漿、工程渣土等廢棄物;
  (五)向大運河河道超標排放水污染物;
  (六)在大運河航道從事圍網、網箱養殖;
  (七)其他危害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行為。
第三章 傳承與利用
  第二十四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深入挖掘、全面闡釋、提煉升華大運河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精神,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最佳化活態傳承、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空間,打造大運河淮揚文化高地。
  第二十五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對接國家、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大戰略,分級分類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項目庫,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培育壯大大運河文化產業,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二十六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科學規劃和建設水工科技館等各類大運河文化展陳設施,鼓勵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文化各類展陳設施建設。
  市、縣(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對大運河文化展陳設施建設、藏品徵集和保護、陳列布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進行指導。
  第二十七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改善大運河文化遺產旅遊條件,最佳化旅遊環境,提升旅遊品質,打造旅遊品牌,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
  市、縣(區)文化、體育主管部門應當依託歷史街區、碼頭古渡、河湖濕地等原真性景觀,培育紅色主題游、漕運文化體驗游、運河水上風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游等旅遊精品線路,支持舉辦行走大運河、運河龍舟賽等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
  第二十八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大運河沿線市政公用、公共生活服務、公共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服務,開闢參觀遊覽區、體驗休閒區等遊覽場所。
  第二十九條 市、縣(區)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大運河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可以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單位合作,推動大運河文化研究和成果套用。
  鼓勵單位和個人開展大運河文化研究,對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予以採納和運用。
  第三十條 市、縣(區)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文化主管部門編寫適合中國小特點的大運河文化讀本讀物,組織學生走進大運河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場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基地,開展實踐教學,增強中小學生對大運河文化的認同、傳承和弘揚意識。
  第三十一條 市、縣(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利用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以及大運河沿線景區景點、古鎮古村、名人故居等場所,通過舉辦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大運河文化創意集市、大運河美食嘉年華等文化主題活動,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拓展傳播渠道,打造大運河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講好淮安運河故事,傳播淮安運河文化。
  第三十二條 市、縣(區)文化主管部門對列入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申報國家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對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應當認定代表性傳承人;對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培訓,指導相關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定期對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活動進行考核評估,並給予相應資助。
  第三十三條 市、縣(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建設傳承基地,並為社會參與建設傳承基地提供幫助。對已建成的傳承基地,應當免費向公眾開放。
  第三十四條 鼓勵單位和個人利用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支持和幫助實施生產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展產品宣傳,建立產品銷售渠道和展示平台,擴大傳承人群和消費人群,促進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現代生活。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塗污、損壞、擅自移動或者拆除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標識標誌和界樁的,由縣級以上文化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項規定,損毀、破壞大運河市政設施的,由縣級以上市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賠償損失、採取補救措施,可以處警告,情節輕微或者造成五千元以下損失的,對單位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或者造成五千元以上損失的,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三項規定,擅自占用、圍圈、挖掘大運河河道的,由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損毀、破壞大運河水工設施、航運設施,或者填堵、覆蓋大運河河道的,由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給予處罰。
  第三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有權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法律、法規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八條 對污染大運河生態環境、破壞大運河文化遺產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社會組織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訴訟。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內容解讀

近日,經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將於6月1日正式施行。此條例是全國運河沿線城市第四部、我省第一部專門針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淮安市是運河樞紐城市,物質與非物質的運河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長期以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起草制定《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加強該市優秀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制度保障。該條例積極回應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要求,充分遵循和吸收了中辦、國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省人大《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等檔案要求,保護對象更加廣泛,除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還包括近代以來新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價值的大運河水工設施及與運河有關的可移動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該條例還規定要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綜合保護協調機制,統一領導和協調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責任清單,落實政府有關部門的主體責任和工作職責,形成通力合作保護運河文化遺產的協調管理制度。

審議意見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淮安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現報省人大常委會批准。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該決定通過前進行了初步審查,徵求了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省交通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旅廳等有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並與淮安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進行了多次溝通,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淮安市人大常委會已作相應修改。2月27日,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對條例進行了審議。現將審議意見報告如下:
  淮安市是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為了將淮安市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方面積累的經驗固化下來,制度化探索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新模式,使大運河淮安段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形成長效管理機制,淮安市人大常委會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該條例十分必要。條例規定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目的、適用範圍、基本原則、實施規劃、政府職責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與整理、分級分類保護等進行細化,對有關建設活動作出限制,圍繞傳承與利用提出具體要求,明確相關的法律責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該條例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規不相牴觸,建議本次常委會會議審議批准。
  以上報告,請審議。

條例的說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由淮安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於2020年2月28日審議通過,提請本次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現就相關情況作如下說明:
  一、《條例》制定的必要性和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中辦和國辦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了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提出了明確要求。淮安市是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境內有42項大運河文化遺產列入全國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管理總體規劃,占總規中沿線35座城市遺產總數326項的1/8;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淮安遺產區和緩衝區面積超過1萬公頃,約占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面積的1/7。多年來,淮安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科學制定大運河保護規劃,注重文化傳承,豐富表現形式,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彰顯淮揚文化的地域特色。為了將淮安市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方面積累的經驗固化下來,制度化探索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新模式,使大運河淮安段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形成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貫徹落實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決定的精神,開展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立法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條例》制定的依據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江蘇省河道管理條例》、文化部《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劃,借鑑了《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紹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嘉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山東省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
  二、《條例》制定過程
  《條例》被列為淮安市人大常委會2019-2020年的跨年度立法項目,淮安市人大常委會和市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做好立法各項工作。
  一是認真組織起草。淮安市政府明確淮安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負責《條例》草案的具體起草工作,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及時成立起草工作班子,制定工作方案,積極推進起草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安排教科文衛委和法工委提前介入起草工作,協調市司法局參與起草工作,積極了解協調推進草案起草中的重大問題,充分發揮人大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導作用。《條例》草案於2019年12月25日提請市人大常委會進行了一審。
  二是廣泛徵求各界意見。《條例》草案一審後,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認真匯總整理研究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書面徵求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諮詢顧問和市人大代表的意見,並在淮安市人大網站、政府網站及淮安日報上公布草案,公開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2020年1月中旬,分別到每個縣區召開由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分管負責同志,部分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和村(居)委會負責同志,以及部分市、縣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多方面人員參加的徵求意見座談會,聽取縣區的意見和建議。形成階段性修改成果後,都分別徵求了相關單位的意見。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先後徵集修改意見建議500餘條。
  三是深入推進研討完善。多次組織相關單位和法制委委員、法工委委員、部分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諮詢顧問以及有關法學專家參加的立法論證會,對《條例》草案進行深入的研討和集中修改,審慎提出修改意見建議。此外,還將《條例》草案報送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審查,根據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意見及時進行修改完善。2月24日,市人大法制委進行了統一審議,之後提請2月28日召開的淮安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進行了二審。
  三、《條例》的主要內容
  《條例》緊緊圍繞我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進行制度和措施設計,共五章39條,主要有以下內容:
  第一章總則,主要規定了立法目的、適用範圍、基本原則、實施規劃、政府職責等內容。
  第二章保護與管理,主要就保護規劃、保護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與整理及分級分類保護、保護標識標誌、建設活動限制、建設項目遺產影響評估、遺產維護、監測預警、巡查制度、應急處置、加強執法、禁止行為等內容做出規定。
  第三章傳承與利用,對價值引領、戰略對接、展陳設施建設、推進旅遊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傳播、傳承基地建設、創意產品開發等工作提出要求。
  第四章法律責任,《條例》對上位法已經明確相關法律責任的,沒有進行重複規定,對上位法沒有規定的,明確了相關的法律責任,並規定了責任銜接和公益訴訟等內容。
  第五章附則,主要明確了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的確定方式和《條例》的施行時間。
  以上說明連同《條例》,請予審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