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趙郡李公家廟碑銘》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淮南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趙郡李公家廟碑銘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淮南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趙郡李公家廟碑銘(並序)
王建侯,侯建廟廟有器,器有銘,所以論撰先德,明著後代,或書於鼎,或文於碑,古今之通制也。維開成某年某月某日,宣武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汴州刺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趙郡李公,齋沐祗栗,拜章上言,請立先廟,以奉常祀。於是得請於天子,承式於有司,是歲某月某日,經始於東都,明年某月某日,有事於新廟。外盡其物,內盡其志,三獻百順,神格禮成。其友居易,以李氏宗祖世家名爵,與僕射志行官業,書於麗牲之碑。
謹按家略:九代祖善權,後魏譙郡守;八代祖延觀,徐、梁二州刺史;七代祖續,某郡太守;六代祖顯達,隋潁州刺史;五代祖遷,皇朝宜、谷二州別駕,贈德州刺史;高祖孝卿,右散騎常侍,贈鄧州刺史。曾祖府君諱敬元,總章、儀鳳間歷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令宏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封趙國公,謚曰文憲。才智職業,載在國史。今祭於第一室,以妣薊國夫人范陽盧氏配焉。王父府君諱守一,屬世難家徙,不求聞達,避榮樂道,與時浮沉,終成都府郫縣令。今祭於第二室,以妣滎陽夫人鄭氏配焉。先考府君諱晤,歷金壇、烏程、晉陵三縣令。府君為人篤於家行,飾以吏事,動有常度,居無惰容,所蒞之邑有善政,辭滿之日多遺愛。不登貴仕,其命矣夫!今祭於第三室,以先妣上谷夫人范陽盧氏配焉。府君累贈至尚書右僕射,夫人累贈至上谷郡太夫人,前後凡三追命六告身,渥澤疊洽,自葉流根,從子貴也。
郫縣暨晉陵府君,鹹善積於躬,道屈於位,儲祉流慶,而僕射生焉。僕射名紳,字公垂。六歲丁晉陵府君憂,孺慕號踴,如成人禮。九歲終制,孝養上谷太夫人,年雖幼,承順無違,家雖貧,甘旨無闕。侍親之疾,冠帶不解者三載,餘可知也;執親之喪,水漿不入口者五日,餘可知也。先是祖妣、考妣,晉陵府君前娶夫人裴氏,無子早卒,洎叔父楔蠲之殯,鹹未歸(闕一字),各處一方。公在斬衰中,親護九喪,匍匐萬里,及其(一作期)襄事,禮無闕違。至誠感神,有靈烏瑞芝之應,事動鄉里,名聞公卿,言孝友者,以為表率。
憲宗嗣統三年,李(闕一字)盜據京口,公居無錫,會擢第東歸,聞公名,署職引用。初詢以謀畫,結舌不對,次強以章檄,絕筆不書,誘之以厚利不從,迫之以淫刑不動,將戮辱者數四,就幽囚者七旬,誠貫神明,有死無二,言名節者,以為準程。朝廷嘉之,拜右拾遺。歲餘,穆宗知公忠孝文行,召入翰林,特授司封員外郎知制誥,遷中書舍人。承顏造膝,知無不言,獻替啟沃,如石投水。俄拜御史中丞戶部侍郎,既而望屬台衡,朝當晏駕。時移世變,遂出掾高要,佐潯陽,旋為滁、壽二州刺史。
大凡公之為政也,套用無方,所居必化。臥理二郡,以去害為先,故有盜奔獸依之感;廉察浙右,以分憂為功,故有鄰活殍之惠;尹正河洛,以革弊為急,故有摘奸抉蠹之威。文宗知公全才,以汴難理,乃授(闕一字)鉞,俾鎮綏之。初宣武師人,驕強狠悍,狃亂徼利,積習生常。公既下車,盡知情偽,刑賞信惠,合以為用,一年而下懲勸,二年而下服畏,三年而下恥格,肅然丕變,薰然太和。撫之五年,人俗歸厚,至於捍大患,御大災,卻飛蝗,遏暴水,致歲於豐稔,免人於墊溺。噫!微公之力,汴之民其為(闕一字)堇乎?其為魚乎?殊績尤課,不可具舉。天下征鎮,淮海為大,非公作帥,不足以長束諸侯,制加銀青光祿大夫揚州長史淮南諸道節度觀察等使,餘如故。詔下之日,出次於外,軍門不擊柝,里巷無犬吠,從容五日,按節而東。百姓三軍,挈壺漿,捧簞醪,遮道攀餞者,動以萬輩,皆嗚咽流涕,如嬰兒之別慈母焉。噫!若非襦之惠及其幼,雞豚之養及其老又推赤心人腹中者,則安能化暴戾之俗,一至於此乎?西人泣送,東人歌迎,梁楚千里,風變化移,膏雨景星,所至蒙福。於時開成、會昌之際,上方致理,公未登庸,熙熙蒼生,環望而已。
盛矣哉!大丈夫生於世也,以忠貞奉乎君,以義利惠乎人,以黻冕貴乎身,以宗廟顯乎親,以孝敬交乎神,宜其荷百祿,輔一德,為有唐之宗臣者歟!君子謂李氏之廟也休哉,公之祭也順哉!然曰有孫如此,有子如此,可謂孝矣。故其碑銘曰:
祭祀從貴,爵土有秩。諸侯之廟,一宮三室。皇皇西室,皇祖中書。孝孫追遠,昭穆有初。顯顯中室,王父郫令。順孫(闕一字)享,盡愨盡敬。肅肅東室,先考晉陵。嗣子奉薦,孝思蒸蒸。嗣子其誰,僕射公垂。公垂翼翼,齋嚴諒直。為子為臣,有典有則。載膺休命,載踐右職。以孝肥家,以忠肥國。乃授侯伯,纛鉞戟。乃饗祖禰,牲牢黍稷。家聲振耀,國典褒飾。六命徽章,三世血食。光大遺訓,顯揚先德。子孫承之,垂裕無極。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為下邦(今陝西渭南)人,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十八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補盞屋(今陝西周至)縣尉。不久人為翰林學士,改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上書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傅”、“白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