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有感

《淮上有感》是清代孔尚任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寫地方官奉迎治河使者的盛大場面;頷聯續寫夜晚歡迎宴席的外景;頸聯筆鋒一轉,展現了水災給下游各縣百姓造成的“耕桑戶未收”的場面;尾聯是詩人對治水的官吏的質問。此詩緣事而發,有感而作,用詞講究,略顯雅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淮上有感
  • 作者:孔尚任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長留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淮上有感
皇華亭下使臣舟,冠蓋欣逢羨壯遊。
簫鼓欲沉淮市月,帆檣直蔽海門秋。
九重圖畫籌難定,七邑耕桑戶未收。
為向瓊筵諸水部,金尊倒盡可消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淮上:指淮河邊上。
  2. 皇華亭:迎接官吏的亭子。《小雅·皇皇者華》為寫使臣之詩,故得名。
  3. 冠蓋:冠指禮帽,蓋指車蓋,冠蓋指官吏的服飾和車乘,借指官吏。
  4. 壯遊:懷抱壯志而遠遊,這裡含諷刺意。
  5. 簫鼓:簫與鼓。
  6. 帆檣(qiáng):船帆與桅桿。
  7. 蔽:遮住。
  8. 海門:海港入口處。
  9. 九重:朝廷。
  10. 圖畫:指疏浚淮河海口的畫圖。
  11. 籌:謀劃,計畫。
  12. 七邑:指淮河下游各縣。
  13. 戶未收:農戶因水災而沒有收成。
  14. 瓊筵(yán):美好的宴席。
  15. 水部:官名,這裡指治水的官吏。
  16. 金尊:金杯。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接官亭下,停著朝廷使臣的官船,地方官吏們恭逢相迎的場面,讓人驚羨這是一次壯遊。
簫鼓喧喧,似乎要吞沒淮河市鎮上的月亮,帆檣密密,簡直要遮蔽海門的秋光。
朝廷的治河計畫尚爭論難定,淮河下游諸縣的農戶卻因水患全都沒有收成。
試問酒宴上的各位治水官吏:把金杯中的美酒都倒盡了,總可消除你們的閒愁了吧?

創作背景

孔尚任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到揚州參加治淮,有感於所見所聞,寫下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寫地方官奉迎京城來的治河使臣。淮河邊的接官亭(皇華亭)下,使臣的船隻駕到,官吏們相互進見,熱鬧非凡,簡直不下於一次規模宏大的出遊。本為治水而來,卻說“羨”其“壯遊”,從這種不合諧中,顯示出這些治水官員,借治水之名,路設車馬儀仗,行遊山玩水之實的醜惡行徑。
頷聯繼續寫這一熱鬧的場面。城裡鼓樂喧天,經久不息,海港入口處船隻遮天蔽日,不計其數。
頸聯緊接頷聯,進一步渲染這種現象與本質的不和諧。如此壯觀的迎接場面卻沒有什麼治河功績與之相配,朝中大臣們對治理淮河的方案爭論不休,拿不出定論而一拖再拖。時間就在這樣的爭論中度過,疏浚工程仍然沒有絲毫進展。由於官府的延誤,這一帶的農戶無法抗拒水災,因而顆粒無收,生活無著,這些治水官吏則整天酒肉不斷。一邊是災區人民的饑寒交迫的痛苦呻吟,一邊是治水官員借治水之名態肆尋歡作樂,燈紅酒綠、觀舞聽歌。這種尖銳的不和諧,使治水官員不顧人爬死活的醜惡靈魂昭然若揭。
尾聯以設問作結,尤有畫龍點睛之妙。詩人氣憤地質問他們“金樽倒盡可消愁?”這不啻是對那些治河昏官的當頭棒喝。治河一點功效都沒有,那些使臣卻受到場面壯觀的逢迎,並且還有地方官們用壓榨人民血汗得來的錢財盛宴招待他們。比較一下不難看出,這些官吏根本沒有顧及人民的生死禍福;上層官僚為治河方案爭論不休,舉棋不定,治河官吏也不急不忙,任意享樂,因為水災對他們來說不會有什麼信害。無論天災多么嚴重,他們照樣魚肉百姓,尋歡作樂。作為一個對清朝最高統治者感激不盡的人,孔尚任能認識到這些現實,說明他的這番放外任、與漁人為鄰的經歷對他還是有所觸動,使他看到了那些足不出戶的權貴們看不到的真實情景。
詩人很注意選擇特定事物來表現某一場景,如詩中第二聯只寫了箭鼓和帆船就簡潔地表現出奉迎場面的豪奢。另外,詩人用詞講究,略顯雅致,如用冠蓋代官吏、九童指朝廷等。詩中用典不多,明了易解。儘管這是一首封建士大夫寫的詩,但它有不少現實性,值得回味。

名家點評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滕雲《元明清詩選講》:這首詩寫逢迎的場面採用敘事、寫景相結合的方法,而直接寫夜宴僅用“瓊筵”兩個字,至於宴席的場面和氣氛,主要用外景進行渲染,表現手法多樣而豐富。

作者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早年隱居於曲阜北的石門山中潛心讀書,康熙帝於二十四年(1685年)往曲阜祭孔,被召講經,受賞識,破格授國子監博士,累遷戶部主事、國子監等。曾參與淮揚一帶的治水工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完成《桃花扇》的創作,在京演出獲巨大成功,卻也因此獲罪罷官。不久,回歸故鄉,讀書為樂。有《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