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信仰:佛教
- 法號:寶月
- 字:淨空禪師
禪師簡介,人物信息,
禪師簡介
出處
《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下:“天子問 文殊師利 言‘禪師者,何等比丘得言禪師?’ 文殊師利 答言天子‘此禪師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禪師。’”即比丘能得禪定波羅蜜者曰禪師。又南朝陳宣帝 稱南嶽慧思和尚為大禪師, 唐中宗 賜神秀和尚以 大通禪師 之號,皆寓非常尊崇之意。後用為對一般和尚的尊稱。 唐 李范 《江寺閒書》詩:“釣叟無機沙鳥睡,禪師入定白牛閒。”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禪師既然不罪,我要個上頭光。”
人物信息
師法號寶月,字淨空禪師。幼年樂浮圖氏,即有見解,因而出家。隱於石龍山白花岩之絕頂,脩行持戒,幾二十餘載。夜常講解經論,則有虎豹山魈異類,俛仰而聽,過有賓客,則遣去,率以為常。信州刺史以祥符之名剎,不治也,深患之。皆以謂非淨空不可,四眾堅懇,道路攜持以至。童稚悉叩禮俯伏曰:“願師以大慈心俯從眾,請廣度生齒之緣。”師度勢不可屈,遂乃下山。席未及暖,人所施之資已至數百萬。開堂之次,有僧問曰:“釋迦出世,黃金布地,今師出世,有何祥瑞?”師應曰:“老僧出世,靈龜自至。”果於座前得一綠毛金線龜。易歲月,一寺悉皆完葺,殿閣廊廡,光耀相射。師曰:“刺史所命者,興此寺耳,我將復還山矣。”一日,晚即不知所在。眾共訪跡,民相語曰:“和尚數日前執一香爐,步履險阻,冉冉而上,疾若風雨。”眾皆發大善心,竭力開徑,斧斤運,風聲振山谷,迴環曲折,峭壁深扃,湍溪注流,幾十餘里,始達絕頂。師方瞑目晏坐如,如不動。相與興建庵宇,始遂眾請而居焉。朝廷常遣使者召之,辭以老病,終不下山,亦遂其性也。王僕射安石,亦常遣人請歸金陵之蔣山,其書曰:“祈向妙法不為,不久亦塵牢自障,道力甚少。神耀觀之,無所不知,輒求志言,以自救藥。自昔有道者不以幽閒獨處為樂,而以忘疲利他為行,師能無辭遊人間、廣度眾生之緣乎。今令曾道人去,望早下山。”師但以偈答之而已。師嘗好食餈與山芋,日一齋粥,不置侍者,惟自庖爨。一日,有人獻餈甚欽,師以杖叩脛,終不受,曰:“汝生佛不養,何必供我?”其人泣曰:“某始造此,母不知,將欲食。某止之曰:欲來獻耳。”凡事先達,大率如此,不可具載。山之前後三二十里,無有殺生者,強竊盜賊,莫不易心從善,悔過自新。常有一盜,性本頑惡,人素畏懾,慕望風聲而來禮謁,師延之座,語以冤債未償。盜因發大願,盡以力產建寺,削髮從師。師曰:“汝當以此生畢還冤對,雖彌勒內院,亦不可避。來世當度脫,爾努力善道,報無迷誤。”盜號泣而出,行至山半,倚松而逝。師升座鳴鐘,謂大眾曰:“某盜今在山下托世。”既逾歲月,其家乃請歸於師,以備侍奉,形肖無二焉。李無咎秀才者,自京師慕師高名,棄儒從釋,徒步而來。王侍制雱,有詩送之曰:“白花岩下水憧憧,萬壑千林一草堂。已脫衣冠辭苦海,好將香火事空王。聞君已悞如來教,嗟我由隨世路忙。還聽夜猿相億否,古擎明月照經窗”又曰:“白花岩主是金仙,假作山僧學坐禪。珍重此行吾不及,為傳訊息結因緣。”人多繪師形像,必求師自贊,凡千餘首,皆無重意,句語朴混,不可企及。師正慧眼,通他心,目若耀睛,齒如編貝,發常紺色,細軟如蒙,每行住坐臥,有五色舍利。在仙岩又幾三十餘年後,歸建州浦城縣南峰禪院之祥雲庵,復六七載。一夕沐浴,據繩床端然而座。因留頌曰:“吾以不動為動,尊利與人,間識妙玄。我此定成真,如處天龍,恭敬至光新。”享年九十有九。其餘偈頌之類,自有文集,此更不錄。
中國佛教史上,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再來,非常慈悲,以神通感化了梁武帝。傳記裡面記載,有一位四川的居士(他的師父是寶香禪師)來看寶志公,寶志公問他:「你們四川的香貴不貴?」他說:「我們四川的香不貴,很賤。」寶志公點點頭:「很賤,那就應該去了。」他聽不懂這句話。回到四川,見到師父,師父問他:「寶志公跟你說些什麼?」他就把原話說了一遍,他的師父點點頭:「知道了!」
寶志公那句話的是什麼意思?四川的香貴不貴,就是在四川大家對寶香禪師尊不尊重。他以為是燒的香,所以說香很賤,很便宜。「很賤」的意思,就是指大眾不歡迎你,你應該走,不必住世了。寶香禪師懂得寶志公說話的意思,過了兩天就召集信徒一起吃飯。因為這些信徒都不吃素,寶香禪師這一天開戒,雞鴨魚肉統統都吃。他預先在寺廟門口挖了一個放生池,吃完之後,他帶著所有信徒到放生池,做了一個表演,把他吃的這些雞鴨魚肉統統吐出來,吐出來全是活的。這些信徒們看到之後,才曉得法師不是普通人。表演完了之後,他站在那裡往生了。信眾才後悔沒有接受法師的教誨,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由此可知,這個世間愈是苦難,各個行業愈有許多佛菩薩化身在其中,幫助眾生,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但是我們不認識。真正學佛的人要常生尊重心,對待一切人沒有分別,一律恭敬,就是普賢菩薩教導的「禮敬諸佛」。如果他是佛菩薩化身來的,他是現在佛;不是佛菩薩化現的,真的是凡夫,也是未來佛,都應當尊敬,不應當分別、執著。甚至於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曉得那可能是佛菩薩化身來考驗我,試驗我的功夫是否到家。他罵我,看看我生不生氣?他打我,看看我心能不能平靜?你能有這樣的心與行持,無論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增長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哪有不成就的!不能成就的人,順境時隨順貪愛,逆境時隨順瞋恚,起心動念全是煩惱習氣。這樣的人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一生不會有結果,這是我們要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