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心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四四。具有祛風退翳,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疳瘡入眼。
基本介紹
- 名稱:淨心散
-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 組成:蛇蛻、甘草、不蛀皂角
- 功用:祛風退翳,清熱解毒
- 主治:疳瘡入眼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原方選論,方論選錄,注意事項,
組成
蛇蛻(燒灰)一條(15g),甘草(銼為末)五錢(7.5g),不蛀皂角(燒灰)五定(3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末。小兒每服半錢,熟水調服。痘瘡出盡,便宜服之。
2.現代用法:1日2-3次,1次1.5-3g,溫開水調服。
功用
祛風退翳,清熱解毒。
主治
疳瘡入眼。
原方選論
1.《普濟方》:“淨心散治痘瘡出盡。便宜服之。如入眼即自退。蛇退(燒灰)一條,甘草(判為末)五錢,不蛀皂角(燒灰)五定,右研勻。小兒半錢。熟水調服。治大人小兒瘡疹出。護眼目。上才覺患,以鹽花少許,湯浸了令溫,洗兩眼,晝夕可三兩度,大人以指鹽花水。點眼內,旋以帛子拭之,初用眼即多痛。三上後,即不覺痛。不計大人小兒,或患欲退時,眼內有餘熱者,亦宜用此法洗點。治瘤疹入眼。”
方論選錄
1.《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脾胃主納而不出,大小腸主出而不納,是平居飲食水谷糟粕出納也。常論胃主納食,而瘡疹後嘔逆,是有邪氣相干,使胃逆而不順,故使氣逆而吐也。其吐有冷吐,有熱吐。瘡疹病後吐者,此餘毒在胃不解,當仔細辨驗,終是不同,其熱毒在胃而吐者,令人心煩作渴,小兒不住食乳者,是渴也,小便赤澀,手掌心有汗或熱,面赤引飲,停於胃中成痰,膈中不利,縱能食乳,聚滿吐出如射,則一時胸中稍寬,又復飲乳者渴也。飲乳又吐,脈洪數,此熱吐也,冷吐者不渴,飲食與水隨吃隨吐,面青白手,手足冷,大小便利,宜細辨之。有熱有餘毒在胃脘嘔吐者,宜服黃芩散五苓散人參竹葉湯。若餘毒在口,口舌生瘡,下部亦有瘡,或下膿血,服黃連散三黃熟艾湯。發喘而煩躁,小便小利者,燈心湯。若胃熱齒齦腫痛,妨其嚼食,飢不欲食,煩熱面黃者,宜服甘露飲槐花散。如毒入目者,服淨心散最良。”
注意事項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切忌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