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溪鎮武莊村

淤溪鎮武莊村

武莊村,位於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淤溪鎮,省三級航道泰東河南岸,西與卞莊村相連,東鄰國家5A級風景區: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北隔泰東河與俞垛鎮何姚、野卞莊毗鄰,沈馬公路穿村而過。武莊,解放前叫武家莊。土地改革期間,武莊與卞莊合稱武卞鄉,屬溱潼區。建國後到1961年稱武莊村,屬泰州縣。1962年核算單位下放,分為武東、武西,隸屬泰縣港口淤溪人民公社領導。1988年劃歸蘇陳區管轄,稱為淤溪鄉武東村和武西村。2013年姜堰撤市後設區後,更名為泰州市姜堰區淤溪鎮武莊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莊村
  • 省份:江蘇省
  • 城市:泰州市姜堰區
  • 人口:2960人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武莊村,位於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淤溪鎮,省三級航道泰東河南岸,西與卞莊村相連,東鄰國家5A級風景區: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北隔泰東河與俞垛鎮何姚、野卞莊毗鄰,沈馬公路穿村而過。武莊,解放前叫武家莊。土地改革期間,武莊與卞莊合稱武卞鄉,屬溱潼區。建國後到1961年稱武莊村,屬泰州縣。1962年核算單位下放,分為武東、武西,隸屬泰縣港口淤溪人民公社領導。1988年劃歸蘇陳區管轄,稱為淤溪鄉武東村和武西村。2001年武東和武西合併為武莊村。該村下轄22個村民小組,2960人,4000畝耕地,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0800元。先後榮獲“姜堰市生態村創建示範村”、“姜堰市新農村建設先行村”、“泰州市勤政廉政建設示範村”、“泰州市全面小康建設先行村”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木井掘土 ,見證村莊古老。 (史溯北宋)
宋朝子丑年間武莊就是自然村莊。1972年冬天,武西村六組村民王有堂為生活所迫,靠挖泥炭燒火煮飯,當他到百靈塔向北 16米處的河邊挖炭時,挖到一圓桶狀的木板,好像古井井壁,井壁木質黑色而堅硬,手指敲擊,叮咚作響。後來,王有堂請本村木匠肖榮強將井壁做成碗櫥抽屜,據肖榮強介紹,井壁難鋸、難鑿、難刨,估計是楠木。這之後王有堂兄弟三人又在圓木板周圍繼續向下挖,挖到了一節斑斑駁駁的圓木板,當兄弟三人拿上來洗去黑泥時,5塊木板連線的竹釘瞬間斷開,其中一塊木板上鑿有“宋”、“子醜”字樣,後來請教和尚彭甲如,證實“宋”是朝代,“子醜”是年。掘土的木井印證武莊有著1500多年的歷史。

  
民間故事 ,民間曲藝,演繹純樸村情。
相傳武莊村南有條“鯉魚溝”,因紅尾鯉魚多而得名。1995年冬已被填土成通村公路。很久以前,溝東邊住著一戶姓王的人家,溝西邊住著一戶姓肖的人家,兩家人日升一同下田,日落一同收工,收割之時,兩家人合夥收割,運麥運稻同船回家。寒來暑往,兩家人就像親兄弟一樣,姓王人家的兒子與姓肖人家的女兒也親如兄妹,白天一同下田,晚上坐在船頭一同賞月。隨著年齡增長,感情也與日俱增。一個初夏的夜晚,月亮高懸,兩人坐在船頭上,4隻腳輕輕地拍打著水花,突然“撲”的一聲,兩人一驚,小船一晃,一對男女雙雙落入水中,男的緊緊抱住女的,女的緊緊抱住男的,直到後半夜,兩家人才將水中的一對男女救上岸,可怎么分也沒有將落水男女分開,兩家人一合計,決定將兩人合葬在泰東河南岸,做了兩個墳頂,俗稱“雙抱墳”。
一個深秋的夜晚,東台一嚴姓的老闆用船販運食鹽自東向西行駛到武莊泰東河畔時,突然濃霧陡降,對面看不見人,嚴老闆忙落下蓬帆,四處張望。正在茫然之時,突然看到河邊有一盞燈不停地閃爍。嚴老闆趕忙拿起篙子將裝滿食鹽的大船撐到河邊亮燈的地方,搭起跳板上岸問路,只見一丁頭虎兒里坐著一男一女,男的在編草鞋,女的在縫補衣裳,嚴老闆忙上前作揖問路,男的停下編草鞋的手,用手朝西指了指,一言不發,又低頭編他的草鞋,女的一直縫補衣衫,沒有答話。嚴老闆告辭後回到船上,重新升起蓬帆向西航行。約莫走了一個時辰,明月高懸,和風習習。天亮了,船剛靠碼頭,運鹽的商販接踵而至,嚴老闆賺得盆滿缽漫。回頭便帶著水果,來到夜裡問路的地方,可是小丁頭虎兒卻無影無蹤,只見到聳在地上的兩個墳頂。嚴老闆恍然大悟,忙將水果丟在墳頭,上船拿來香燭,供奉在墳頭。後來嚴老闆每次路過“雙抱墳”,都要擺上供品,點上香燭禱告一番,每次販鹽,嚴老闆都包贏不虧。不過幾年,嚴老闆由一條船發展到十幾條船,一下子成了赫赫有名的大老闆。幾代人過去了,直到現在每年清明節前的三、四天,嚴老闆的後人都帶著供品、香燭到“雙抱墳”上香。“
多年來,“雙抱墳”一直成為武莊人茶餘飯後的傳說,同時也把武莊人帶入美好嚮往的天地。
武莊人愛看戲在四鄰八鄉出了名,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都請戲班子唱大戲,請的劇團有毛團兒、紅鼻子、楊臘子、林三、常三、吳小罐、楊五、小桂家班子,每次劇團進莊,還不曾開伙,大爹、大娘不要發動,扛米的,拎油的,提著籃子送菜的紛紛送往劇團一伙食房,村民們不收錢,不記帳,而且天天有人送,演員們天天吃新鮮蔬菜,劇團覺得不過意,常常是整場戲演完了,再加演加唱片斷回報村民,演戲所用的3、4萬元錢,也是由村民你一百,他一千的送到理事會。年復一年,鄰村來武莊看戲的人特別多,理事會專門買木材打了幾十張長板凳,擺在場子最前面,讓鄰村來的觀眾坐,並免費為來客供應茶水,有時板凳不夠坐,武莊人主動讓位,自己寧可站在後面。如果聽說客人吃飯不方便,就領他們到演員的一伙食房,免費招待吃飯,由於武莊人熱情好客,方圓20多里村莊來看戲的船隻船頭挨著船艄,那時武莊夾河裡停泊的船隻足足有里把路長。武莊人看戲非常痴迷,1947年專門搭了個三重唱戲台,“三重台”即上、中、下三層台子,都用蘆葦搭紮成飛檐翹角,每一層都要演一齣戲,雙層蘆席中夾著油紙,防止下雨漏水,把戲服淋濕。武莊的三重台唱大戲出了名。以至劇團的不少姑娘嫁給了武莊小伙子,武莊也有好多姑娘嫁給了劇團的小生。
寺廟善舉 ,激勵後人奮進。
武莊村有兩座廟,東廟叫大興禪苑,西廟叫福興禪苑,西廟和尚有德亮、慧亮、智高、玉齊(學嬰,號古海)天富、甲如等,其中慧亮解放後調至雲南省佛教協會工作;東廟和尚有三誠、三泰、寬道、寬志、紅鼻子、西村、法光(學成後到北京做佛事工作,年老返鄉帶回白鶴玉杯一對、玉八仙(八仙過海)、金香爐三件鎮莊之寶),1980年夏,建設供銷社時從東廟牆基附近挖出了玉八仙以及60多塊銀元。村里及時上交了國家,現存姜堰市博物館。還有兩件鎮莊之寶至今未被發現。武莊兩座廟內各有一棵400多年的銀杏樹,1947年底被和平軍鋸走用於打仗,如今東廟後花園只有一棵160年左右的白果樹。 西廟和尚90多年前曾經做過讓後人敬佩的善事,他們將上不起私塾的窮人子弟招進廟裡,由和尚教這些孩子書寫毛筆字,時長三年。學子唐祖力,後來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被提抜到外交部負責翻譯工作。再說東廟的慧亮,多年來一直在外地高級佛學院學習,而他的一切費用都由西廟按月匯去,這期間難免在費用供給上不發生危機,以前在西廟學習的子弟憑做生意、玩大船賺了錢,他們紛紛捐款回報西廟,這筆捐款幫了慧亮的大忙,終於讓他在1947年6月學成畢業。從而進入雲南省佛教協會工作。
文教興村,開拓進取。
重視文化教育是武莊的優良傳統,該村每三戶就有一個大學生,其中劉衛國、肖倩雲先後考取清華大學,7組的王娟留學到新加坡,12組的徐萍遠洋在德國工作。
武莊人順應時代發展,敢於乘風破浪。全村有400多人遍布國內18個省市,每年還有20多人在非洲、歐洲、亞洲10多個國家和地區打工賺錢。
土地流轉 引出致富之路
武莊村民和里下河其他村民一樣,過去一直日落而歸,日出而行,守著黑土地,過著窮日子,糠菜半年糧。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85年全村實行二輪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讓村民們吃下定心丸。2007年,新一屆兩委會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次性流轉土地3千多畝,建成了姜堰市規模最大的湯氏農莊,全村620多戶,1000多村民不僅每年可以從農莊獲得200多萬元的土地承包金,而且騰出了身來專心外出打工賺錢,徹底改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歷史。
武莊人靠水吃水聞名遐邇,素有“淤溪水產第一村” 美稱,全村2000多畝水面全部承包給村民養魚、養蝦、養蟹、下菱,村里每年可獲承包費30多萬元。集體富了,村民們也得到了實惠。這幾年該村累計投入260多萬元,安裝路燈30多盞,修橋25座,鋪設硬質化水泥路面3.5公里,農民上班種田行走無憂,全村200多戶的露天糞坑實行了無公害改廁。
武莊村人傑地靈,才子輩出。從法光大師在京城做佛事,到唐祖力致力於世界和平在外交部專職翻譯領導工作,再到眼前在德國工作的徐萍,在新加坡深造的王娟,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武莊,後人為你自豪! 為你驕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