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酒眼蝶

淡酒眼蝶

淡酒眼蝶(學名:Oeneis melissa):中型種類,翼展為34-50毫米。體軀細瘦,頭小,顏色暗淡,通常為灰褐、黑褐或黃褐,毛蟲呈嫩綠色,這種體色便於它們在覓食時進行偽裝。眼蝶前翅上有眼點,這也是它們名字的由來。它們的眼點太小,不能將敵人嚇跑。但眼蝶常用它們當誘餌,引誘鳥類去啄擊眼點而放過它們的身體,從而獲得逃生的機會。

幼蟲身體呈紡錘形,每一節上有橫皺紋,頭大。蛹為垂蛹。寄主為禾本科植物。

分布廣泛,從西伯利亞和北美阿拉斯加至北極,東到巴芬島和拉布拉多。落基山脈,南到美國新墨西哥州北部和新罕布夏州的懷特山脈。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淡酒眼蝶
  • 拉丁學名:Oeneis melissa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雙髁亞綱
  • 長翅總目 鱗翅目
  • 亞目:雙孔亞目
  • 眼蝶科
  • :酒眼蝶
  • :淡酒眼蝶
  • 亞種:11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Fabricius, 1775
  • 英文名稱:Melissa Arctic Butterfly
  • 同義學名:Papilio melissa
  • 同義學名:Oeneis beanii
  • 同義學名:Oeneis arctica
  • 同義學名:Oeneis simulans
  • 同義學名:Hipparchia semidea
  • 同義學名:Oeneis eritiosa
  • 同義學名:Oeneis aeno
  • 同義學名:Oeneis nigra
  • 同義學名:Oeneis daisetsuzana
形態特徵,主要亞種,生長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淡酒眼蝶是眼蝶科的一種昆蟲翼展為34-50毫米。常以灰褐、黑褐色為基調,飾有黑、白色彩的斑紋。該物種翅上沒有較明顯和醒目的外橫列眼狀斑或圓斑。中型種類,體軀細瘦,頭小,顏色暗淡。前足退化,毛刷狀,折在胸下不能行走,無爪。雄蝶通常有第二性徵,包括後翅正面亞前緣區的特殊鱗斑(斑上有倒逆的毛叢)及前翅正面近A脈基部的腺褶。翅膀是半透明的,常有條紋狀格子網。上側是灰褐色,有微弱或無眼點。前後翅的下側是斑駁的黑色和灰色。平均帶有或缺乏隱隱的白色輪廓。
眼蝶成蟲觸角端部逐漸加粗,但不明顯;前足退化,收縮不用,雄性只有一跗節,雌性4至5跗節,爪全退化。前翅呈圓三角形;中室為閉式;前翅Sc脈基部常膨大,部分種類的Cu脈及 A脈的基部也有膨大;R脈5分支,R3至R5共柄;M1與R脈不共柄;A脈只有1條(2A)。後翅近圓形;中室為閉式;肩區具較發達的肩橫脈(h);內緣臀區較發達,A脈有2條 (2A及3A),兩翅反面近亞外緣常具多數眼狀的環形斑紋。眼蝶因此而得名,起作用是引誘捕食者攻擊這些非要害部位,使它們得以逃生。

主要亞種

淡酒眼蝶(8亞種)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Oeneis melissa assimilis
Butler, 1868
2.
Oeneis melissa atlinensis
C. Guppy and J. Shepard, 2001
3.
Oeneis melissa beanii
Elwes, 1893
4.
Oeneis melissa gibsoni
W. Holland, 1930
5.
Oeneis melissa lucilla
W. Barnes and McDunnough, 1918
6.
Oeneis melissa melissa
Fabricius, 1775
7.
Oeneis melissa semidea
Say, 1828
8.
Oeneis melissa semplei
W. Holland, 1930

生長習性

這種蝴蝶通常出現在乾燥的北極和高山苔原,最常見於低地的礫脊、岩石山脊和山斜坡的卵石。寄主植物為禾本科植物。幼蟲吃各種莎草,包括箭葉苔草石薹草。它們在夜間捕食,在苔蘚和岩石下化蛹。生長需要兩年時間。第一個冬天過去了就是一齡幼蟲,第二年冬天后成為老熟幼蟲。

分布範圍

原產地:加拿大紐芬蘭省、拉布拉多、魁北克北部、加斯佩、哈得遜灣、努納武特地區、西北地區、育空、艾伯塔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美國阿拉斯加、落基山脈、內華達州、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北部。
淡酒眼蝶淡酒眼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