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變態。雌蟲缺乏產卵器。幼蟲下顎莖節分裂,足的前跗爪不成對,從下唇腺分泌絲,有些種類蠋型。包括6個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翅總目
- 目:6個目
- 亞種:蠋型
- 體長:1.5~40毫米
總體介紹,具體分類,毛翅目,鱗翅目,長翅目,蚤目,雙翅目,捻翅目,
總體介紹
具體分類
毛翅目
通稱石蛾。體形似蛾,成蟲小型至中型,體長1.5~40毫米。口器咀嚼式。觸角長絲狀,靜止時向前平伸。體及翅被毛,故名。少數種類無翅。全變態。幼蟲通稱石蠶,水生,居沙質的巢簡中,露出頭足爬行。成蟲多發生在幼蟲棲息的水域附近。夜行性,部分種類有趨光性。許多種類對水污染極敏感,對監測水質有重要作用,是目前國際流行的EPT(E-蜉蝣;P-襀翅目;T-毛翅目)水質監測三大水生昆蟲之一。個別種類如長角紋石蛾Amphisyche proluta在一定條件下可大量發生,如1999年月發生於湖南安化水庫蟲災中,利用三組燈群共誘集成蟲0.75萬千克,每千克72400頭,計5.4億,其發生量之大可為一奇觀。全世界已知5000餘種,我國約466種。
鱗翅目
包括蝶類和蛾類,為昆蟲綱僅次於鞘翅目的第二大目,已知約20萬種,其中蝶類占10%,我國已知約8000餘種。口器虹吸式。觸發角球桿狀、雙櫛齒狀(羽毛狀)或絲狀。體及翅密被鱗片和毛。全變態。成蟲活動主要是飛翔、覓食、交配和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分布範圍極廣,以熱帶種類最為豐富。幼蟲絕大多數植食性,是農林重要害蟲;成蟲多以花蜜等作為補充營養,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蝶類白天活動;蛾類多在夜間活動,常有趨光性。分類較混亂。
長翅目
通稱蠍蛉。頭延長成喙狀,垂直位,口器咀嚼式,觸角長須狀。前後翅相似,膜質狹長,脈相近原始型,有些種類翅退化或無。雄蟲腹部末節向背方舉起。全變態。幼蟲生活在土壤中。幼蟲和成蟲肉食性腐、食性或植食性。大多棲息在潮濕的森林、峽谷和植被茂密的地區,當森林遭到破壞時,這類昆蟲少見,是一類生態指示性昆蟲。分布全世界,但地區性很強,甚至在同一山上,也因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種類各異。約有710餘種,我國已知160餘種。
蚤目
通稱跳蚤。高度特化。體型側扁,小型,體長多為1~3毫米,棕黑色,長有許多排列規則的鬃毛,藉以在動物毛羽間向前行進和避免墜落。口器刺吸式,適於穿刺吸血,或起固定作用。觸角1對,粗短,位於角窩內,不僅是感覺器官而且常是雄蚤在交配時豎起和抱握雌體腹部的工具。頭壯,藏於觸角溝中。無翅。後足節粗大,善跳,根據體長和跳躍之比,堪稱動物之最。全變態。幼蟲蛆形,無足,自由生活,吐絲結繭並化蛹後,繭外粘著土粒塵屑。成蟲寄生於鳥類和哺乳動物吸血,是鼠疫和斑疹傷寒的傳播者。成蟲的壽命約自幾周至年余。完成整個生活史所需的時間,視蚤種和環境條件而異,從2周、幾月至1年左右。與宿主的關係可分為廣宿主、寡宿主和單宿主3型,絕大多數為寡宿主型。全世界已知約2300餘種和亞種,我國已知519種和亞種。
雙翅目
包括蚊、蠅、蠓、蚋、虻等,為昆蟲綱第四大目,全世界已知85000種,我國有4000餘種。頭部一般與體軸垂直,活動自如,下口式。複眼大,常占頭的大部,單眼2~3個或缺 。觸角形狀不一,差異很大。口器刺吸式、舐吸式或刮舐式,下唇端部膨大成1對唇瓣,某些種類口器退化。前翅膜質,後翅特化成平衡棒,少數種類無翅。全變態。幼蟲蟲體分節,頭有或無,口器不顯著,眼常缺如,無真正分節的足,根據頭部發達或退化情況,有全頭型、半頭型和無頭型。喜潮濕環境,不少種類幼蟲和蛹水生。搖蚊科有些種類耐鹽性強,在海灣內陸鹽湖常有大量幼蟲發生,是昆蟲中唯一能真正生活在海水中的種類。有些種類雌蟲吸血,傳播多種疾病。有些種類為農林害蟲。食性多樣,生態地位重要。
捻翅目
體微小。雌雄異型。雄蟲具翅,甲蟲型,體長約1.5~4.0毫米;前翅退化成棒狀稱擬平衡棒,後翅寬大,扇狀、膜質;複眼大而突出,無單眼;觸角形狀多變異;口器退化咀嚼式;胸部長,具發達的後背片;自由生活。雌蟲幼蟲型;頭小,常與胸部癒合,觸角、複眼及單眼均消失,口器退化;腹部膜質、袋狀、分節不明顯;多數無足;終生寄生於葉蟬、飛虱等昆蟲體內,造成寄主生殖腺退化或消失,並常導致寄主外部形態上畸形或色斑、毛被變異。全變態。發育至成蟲後,雌蟲仍留寄主體內;雄蟲羽化後不取食,生命短促,飛行覓偶,與寄主體內的雌蟲交配。雌蟲頭胸部扁平而硬化,從寄主腹部鑽出暴露體外與雄蟲交配受精。部分種類寄生於農林害蟲體內,是天敵昆蟲,少數寄生於蜜蜂則有害蜂業生產。全世界已知種類約370種,我國記載有13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