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淡泊
- 外文名:not to seek fame and wealth
- 讀音:dàn bó
- 意義:淡漠名利、家道清貧、恬靜寡慾
- 近義詞:輕淡
- 反義詞:熱衷
基本解釋
英文翻譯
引證詳解
①《東觀漢記·鄭均傳》:“好 黃老 ,淡泊無欲,清靜自守。”
②宋 秦觀《送蔡子襄用蔡子俊韻》:“故人淡泊出天性,鷦鷯巢林一枝足。”
③茅盾《腐蝕·十月一日》:“既然是的, 陳 為什麼又來‘訪問’我?為什麼又表示沒有什麼大不了?而且裝出那么淡泊無求的神氣?”
①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蒸食,其味甘甜。經久,得風,乃淡泊。”
②唐 李白《大獵賦》:“曷若飽人以淡泊之味,醉時以淳和之觴。”
③宋 歐陽修《送楊辟秀才》詩:“世好競辛鹹,古味殊淡泊。”
④清 鈕琇《觚賸續編·頃刻酒》:“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
①《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方纔老員外與安人的意思,嫌 張 家家事淡泊些,說道:‘除非 張 家官人中了科名,纔許他。’”
②《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吾有桑棗園一所,茆屋數間,園邊有田十畝,勤於樹藝,盡可度日。倘足下不嫌淡泊,就此暫過幾時何如?”
③清 田蘭芳《雲南楚雄府通判袁公(袁可立孫)墓志銘》:“公生於華膴,酣習富貴者久,疑當嬌侈脆惰,不任淡泊勞瘁。乃服官所至,皆以清約勤敏著稱。”
④ 郭沫若《歷史人物·王安石》:“又租了別人房子居住,這足證他的生活很淡泊的。”
近義詞
反義詞
引言
相關名言
-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 朗如明月,清如水鏡。——楊炯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 平易恬淡,則憂患有不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莊子
-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
- 心閒本來天地寬。——陸游
- 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陳雲
-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
- 心平則氣自和。——朱熹
-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荀子
-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陶淵明
- 得不為喜,去不為恨。——《史記》
-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莊子
事例
理論
-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荀子·非十二子》)
-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漢書·揚雄傳》)
- 志不行,顧祿位如錙銖;道不同,視富貴如土芥。(《宋史·隱逸列傳》)
- 不以譽喜,不以毀怒。(明·海瑞《令箴》)
- 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明·薛宣《讀書錄》)
- 欲淡則心虛,心虛則氣清,氣清則理明。(明·薛宣《讀書錄》)
-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錢琦《錢公良測語·導儒》)
- 修身以寡慾為要,行已以恭儉為先。(《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
-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古今楹聯類篡》)
- 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蔡鍔集·序及按語》)
-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 貪慾之人,無有厭足。(弘一大師《修行法語》)
- 凡是一無所求的,什麼都會有。(英國諺語)
- 如果你的欲求無究盡,那么你的心事和擔憂也會無究盡。(美·富勒《至理名言》)
- 貪財、權欲和虛榮心,弄得人痛苦不堪,這是大眾意識的三根台柱,無論何時何地,它們都支撐著毫不動搖的庸人世界。(前蘇聯· 艾特到托夫《斷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