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澳園中樂聖王》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讚揚了竹子不畏冰霜寒冷,堅韌不屈的高尚節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淇澳園中樂聖王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西遊記》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吳承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淇澳園中樂聖王
淇澳園中樂聖王①,渭川千畝任分揚②。
翠筠不染湘娥淚③,班籜堪傳漢史香④。
霜葉自來顏不改,煙梢從此色何藏。
子猷去世知音少⑤,亘古留名翰墨場⑥。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淇澳:《詩·淇澳》:“瞻彼淇澳,綠竹猗猗。”《述異記》:“衛有淇園,出竹,在其水之上。”樂聖:揚雄《法言·問明》:“天樂天,聖樂聖。”
②渭川千畝:《史記》:“渭川千畝竹,其人與千戶侯等。”意謂種竹千畝,共富等同於千戶侯。
③翠筠:青翠的竹子。湘娥淚:《述異記》:“舜南巡,葬下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
⑤子猷去世知音少:唐羅隱《竹》詩:“子猷歿後知音少,”王徽之,字子猷,平生酷愛竹子,曾說:“不可一日無此君”。
⑥亘古:從古至今。翰墨場:筆墨文場。
作品譯文
淇澳園中的竹林何等瀟灑風流,
渭川千畝竹抵得上千戶侯。
翠竹不曾染上娥皇女英的眼淚,
班氏著漢書青史傳千秋。
經霜的綠葉從來顏色不改,
煙霧也掩蓋不了青青的梢頭。
不要說子猷去世後世無知音,
翰墨場中千秋萬代美名留。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西遊記》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中,拂雲叟所作。因拂雲叟為竹怪,所以這首詩可看作是一首詠竹詩。
這首詩的首聯“淇澳園中樂聖王,渭川千畝任分揚”,這兩句中的上句寫竹子瀟灑的風姿,自樂自賞;下句寫種竹可使人們致富,並非徒有其表的無用之物。頷聯“翠筠不染湘娥淚,班籜堪傳漢史香”,雖然不是斑竹,但仍然可以使世人想起娥皇、女英,因舜死於蒼梧之野而灑淚竹上成斑的優美而又令人傷心的故事,而班固與班昭兄妹用竹簡著《漢書》,所以千古流芳。首聯與頷聯,連用了四個歷史典故,來讚美竹子的種種好處,強化、渲染,筆墨濃重。頸聯“霜葉自來顏不改,煙梢從此色何藏”,則是正面描寫了竹子不畏冰霜寒冷,不懼煙封霧鎖的節操。尾聯“子猷去世知音少,亘古留名翰墨場”,化用了唐代羅隱的詩句,其實是反其意而用,莫言無知音,翰墨場中會流芳百世的。
作者簡介
![吳承恩像 吳承恩像](/img/f/1ab/nBnaucjZ2YmY3IGM1kDZxYDMlZDM4YzMiFmYwkTO4IGNykTZwMjZxgzM5I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吳承恩(約1500—約1582年),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先世為江蘇漣水人,後移居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其曾祖、祖父兩世為學官,至其父淪為小商人。吳承恩幼年即以文才出名,曾希望以科舉進仕途,卻屢試不中,一生困窘,除做過短期的縣丞等小官外,大部分時間過的是一種賣文為生的清苦生活。吳承恩性格狂傲疏放,善諧謔,酷愛野史奇聞,曾創作短篇志怪小說《禹鼎志》。其詩文獨出胸臆,不落俗套,對當時世風的墮落和政治的腐敗多有批判,《瑞龍歌》、《二郎搜山圖歌》借用神話傳說,寄託了掃蕩妖魔、保國安民的理想。他創作的長篇小說《西遊記》體現了這一理想,成為我國古典小說中的一部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