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節孝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位於涼高山牌坊壩。坊眼上有“邑紳李春霖繼妻新犀新展新柏之母張氏節孝坊”。 牌坊為石結構,五滴水四柱三門,牌坊通高12.5米,通寬10.5米,石坊通體雕刻精美,花鳥人物、龍獅松鶴均鏤刻得栩栩如生。
王氏節孝坊位於涼高山老街一片陳舊的居民房之中,一條約200米長的小巷從石坊下穿過,繼“5.12”地震後,2008年10月10日發生在內江威遠縣與自貢大安區交界處的地震,王氏節孝牌坊再遭重創,使王氏節孝牌坊成“危坊”。 王氏節孝牌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為旌表邑處士李明輝之妻王氏而建。牌坊為石結構,五滴水四柱三門,通高12米,通寬7.5米,通體布滿精美雕刻,除了對聯、文字記載外,還有雕刻得活靈活現的石刻人物、石獸等。
顏氏節孝坊座落於大安區大山鋪鎮側(原無線電三廠內),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顏氏為四大鹽業世家之一“顏桂馨堂”家的人,其夫王進五是“王三畏堂”的族人,20多歲即去世。顏氏守寡卅年,養子王贊常成才,成為光祿寺(主管宮廷祭祀的官署)官員。王贊常奏請皇上恩準為其母立節孝坊。
迴龍橋石坊位於今大安區大山鋪鎮李白河迴龍橋橋頭處。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為方便行人修建回龍橋,立有碑銘坊以記建橋始末。四柱三門石牌坊,高寬近5米,石門斑駁陸離,字跡依稀難辨。
何氏節孝坊為四柱三門石牌坊,座落於釜溪河畔鳳凰鄉永勝村8組(永勝村東南方向2. 5公里),建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距今已有200多年。整體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只是由於年代久遠,牌坊上的對聯嚴重風化,不能識別。石刻保存還算完整,牌坊正門樑上的二龍戲珠雕刻就十分精湛。
謝氏節孝坊座落於自流井區五星街黃家山(今東鍋公司內東鍋技校後門),為旌表當地儒童黃愈邦之妻謝氏節孝而立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謝氏節孝坊為四柱三門三樓石牌坊,結構科學,雕刻工藝精湛,裝飾精美,反映和研究清晚期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阮家大墳四腳牌坊位於大安區大高路燊海公園登山步道上。阮氏墓為明末官至二品阮氏,於清初歸里後死葬之墓。當時有神道、石俑、石獸等。神道前端和中部分別建八腳、四腳兩道牌坊。清鹹豐年間毀於戰火,光緒五年(1879)重建。1949年之前,神道、石俑、石獸、八角牌坊等均毀廢。今僅存四腳牌坊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