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血地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脾胃論》卷中。具有①涼血熱,清大腸②涼血滋陰③清熱燥濕,養血涼榮之功效。主治①腸風,血痔。②血熱陰虛,腸澼下血證。③腸癌下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涼血地黃湯
- 出處:《脾胃論》卷中
- 組成:黃柏、知母、青皮、槐子、熟地黃、當歸
- 功用:①涼血熱,清大腸②涼血滋陰③清熱燥濕,養血涼榮
- 主治:①腸風,血痔②血熱陰虛,腸澼下血證③腸癌下血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附方,
歌訣
知柏青槐熟地歸。
組成
黃柏(去皮,銼,炒)、知母(銼,炒)各一錢,青皮(不去皮瓤)、槐子(炒)、生地黃、當歸各五分。
用法用量
①清水煎服。
②上藥作1劑,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溫服。
③上藥㕮咀,作一服,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功用
①涼血熱,清大腸。
②涼血滋陰。
③清熱燥濕,養血涼榮。
主治
①腸風,血痔。
②血熱陰虛,腸澼下血證。
③腸癌下血。
方義
方中黃柏、知母清熱燥濕;黃連、黃芩清熱瀉火解毒,黃連重於瀉心火,黃芩清肺熱之力最強;生地、當歸涼血養陰以降火,並能滋血和血;地榆、槐角、赤芍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天花粉、荊芥、升麻祛風透疹,消腫排膿。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清熱、涼血止痛之功。
加減化裁
①若熱甚,加黃連6g,黃芩6g;局部紅腫熱痛明顯,加天花粉15g,赤芍15g。
②如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則後重,調木香、檳榔細末各1.5克服。
③血熱傷陰,口千膚燥者:加沙參、玉竹、麥冬。口舌糜爛,小溲短黃者:加木通、竹葉。心煩不安,難眠者:加龍骨、牡蠣、夜交藤。
附方
名稱:涼血地黃湯
組成:生地黃四錢、白芍藥兒、黃芩、梔子(炒)、川黃柏各二錢,牡丹皮、犀角尖、黃連各一錢,甘草五分
用法:清水煎服
主治:胃火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蓄血,如狂,嗽水不欲咽,陽毒發斑等證
出處:《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功用:涼肺胃,解熱毒,涼血止血
名稱:涼血地黃湯
組成:生地黃、當歸尾各五分,黃連、黃柏、知母、藁本、川芎、升麻各二分,紅花少許,柴胡、防風、川羌活、黃芩、細辛、荊芥穗、蔓荊子、甘草各一分
用法:㕮咀,清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主治:婦人腎陰虛,不能鎮守相火而血崩
出處:《蘭室秘藏》
功用:涼血熱,祛風邪,清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