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茶配製

涼茶配製

涼茶是粵、港、澳地區人民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特徵,在長期預防疾病與保健的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藥為原料,食用、總結出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伴隨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2006年5月20日,涼茶配製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涼茶配製
  • 時間:2006年
  •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地區:廣東,香港,澳門
基本信息,簡要介紹,歷史起源,傳承價值,涼茶熱飲,

基本信息

編號:Ⅷ-89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簡要介紹

涼茶“既不涼、也不是茶”,它是廣東、香港、澳門地區民間常用複方或單味土產草藥煎熬而成的飲料。涼茶是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涼茶是人們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特徵,在長期預防疾病與保健的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藥為原料,食用、總結出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的飲料。它有特定的術語指導人們日常飲用,既無劑量限制,也無需醫生指導。

歷史起源

嶺南人飲用涼茶歷史悠久、代代流傳、相習成俗,與粵劇、粵菜、粵語等,一起體現出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涼茶盛行於兩廣、港澳地區,與嶺南氣候和水土有很大關係。在古時,嶺南為百越之地,也是中原人稱蠻夷戎狄的“南蠻”之地。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及大庾嶺五嶺組成,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地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山脈,也是長江和珠江兩大流的分水嶺。 細看歷史淵源,嶺南地方(主要是廣東和廣西),“地濕水溫”,水質偏燥熱,身體易“聚火”,嶺南人從小就耳濡目染,都知道什麼時候喝哪種涼茶,習慣上山採藥以祛濕解毒,防治感症。淮南王劉安諫漢武帝遠征嶺南時說:“南方暑濕,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南來嶺南,由於當時瘴癘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藥。嶺南人通過與自然環境的不斷抗爭,積累了調理保健、防病治病的寶貴經驗。為了除濕去熱,適應環境,他們在植被豐富的山川谷地採集一些清熱解毒、消暑去濕的草藥,經過一些具有中醫藥知識的人長期實踐,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涼茶。
涼茶配製
葛洪所遺下的醫學專著以及後世嶺南溫派醫家總結勞動人民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其配方、術語世代相傳。由於涼茶有清涼散熱、解暑去濕的功能,而且不論盛夏隆冬,四時可服,深受民眾喜愛。後來,隨著商業的發展,有人在繁華集市的道路旁出售熬制好的各種保健、防病的草藥煎劑,形成了嶺南涼茶。

傳承價值

關於涼茶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在嶺南和海外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林立於廣東、香港、澳門的涼茶鋪,形成了一條嶺南文化的獨特風景線。
涼茶是廣東、香港、澳門地區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王老吉涼茶、黃振龍涼茶、廿四味涼茶、石岐涼茶、葫蘆茶、金銀菊五花茶等品種在街頭遍地開花,幾塊錢便換得一杯或苦或甜、配料不同的涼茶,在炎熱的氣候下換來清涼的愉悅,品嘗到他們務實的生活態度和獨特的生活情趣。
涼茶配製技藝以家族世襲傳承下來,“文革”中,涼茶文化雖遭到了嚴重破壞,不僅涼茶鋪關門,有關涼茶的製作器具、遺址、遺蹟、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無幾,但其在港、澳地區仍經久不衰。王老吉、上清飲、板藍根涼茶、鄧老、白雲山、黃振龍、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蘆、星群、潤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寶慶堂等16個涼茶品牌的54個配方及其所構成的涼茶文化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
涼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廣泛的民間性、公認的有效性、嚴格的傳承性及巨大的後發效應,使其成為世界飲料的一匹“黑馬”。涼茶銷售範圍已覆蓋全國及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近二十個國家。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保護和發揚涼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涼茶熱飲

涼茶熱飲效果更好,比如板藍根涼茶,加熱後更能起保健作用:一般人認為,涼茶一定是涼著喝,其實不然。廣東傳統涼茶有很多的種類和配方,分苦和甜兩種,但是人們基本上都是熱著喝。夏季暑濕當道,廣東人習慣喝熱的涼茶,一是熱茶更能喝完之後渾身出汗、清涼爽快;二是清熱解毒、健脾利濕。廣東涼茶性味偏寒涼,易損害人體的陽氣和津液,如果把涼茶在冰櫃里冰鎮後飲用的話,不僅喪失了熱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損傷胃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