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水口鎮

涼水口鎮

2013年,桑植縣縣委、縣政府將涼水口鎮確定為全縣首批9個特色鄉鎮建設對象之一。

到2014年底,涼水口鎮集鎮管理將基本上達到“設施配套、管理規範、秩序良好、環境優美”的目標,並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建成“山青水碧天藍地淨,宜居宜行宜商宜游”的美麗涼水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涼水口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桑植縣
  • 電話區號:0744
  • 郵政區碼:427109
  • 面積:80.5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4017人(2017年) 
  • 氣候:中亞熱帶氣候
名稱來歷,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面積,自然資源,農業,教育文化,交通運輸,

名稱來歷

澧水北源在漁蘭溪到涼水口一段,河流切穿山地,形成峽谷,與羅峪河匯入澧水北源,據查因峽口處水溫常年偏低,故稱涼水口。

地理位置

位於東經110°10′24〞至110°13′90〞,北緯29°54′73〞至29°59′90〞之間。涼水口鎮位於桑植縣中部,東與橋自灣鄉接壤,南連兩河口鄉,西鄰陳家河鎮沙塔坪鄉,北接谷羅山鄉。鎮人民政府設楠木崗居委會,距離縣城33公里,距市區104公里。

歷史沿革

清雍正七年,桑植司改土歸流,先為安福縣,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置桑植縣,後改設鄉鎮行政區域時,下轄八鄉一鎮。實行鄉保甲制度後,涼水口鎮屬於長瑞長第3保,由涼水口張家塔村向清海任保長。解放後頭三年,在人民解放軍141師423團所屬部的領導下,完成了剿匪,時隸屬長瑞鄉;1952年,由村劃鄉組建,稱涼水口鄉人民政府,政府辦公地點設楠木崗(今楠木崗居委會)。
1958年為太陽升公社,並將谷羅山鄉納入管轄範圍;1961年9月將谷羅山鄉劃出,更名涼水口公社;1984年10月改稱涼水口鎮。
1995年,推行大鄉鎮,將谷羅山鄉、橋子灣鄉併入涼水口管轄範圍;1998年10月再次進行區劃調整,谷羅山、橋自彎單獨設鄉,涼水口鎮按原區劃組建至今。

行政區劃

涼水口鎮轄茶園塔、泉門口、檀木塔、芭蕉灣、生基坡、謝家坡、堯兒坪、彭家台、韓家坪、張家塔、李家莊、夏家峪、麻六灣、楠木崗居委會、漁蘭溪、人生坪、四層界17個村(居)民委員會。

人口面積

全鎮總面積80.5平方千米(2017年),鎮內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有土家、白、高山、回、苗等五個少數民族,轄區總人口14017人(2017年),流動人口4905人。

自然資源

地形地貌
本鎮地形狹長,東部和西部主要是山地,一般海拔500—800米;中部地勢較矮,形成丘陵,一般海拔300—500米;最高海拔牛角尖1074米,最低海拔生基坡村的鯽魚潭284米。
氣候
屬於中亞熱帶氣候,受季風影響較大,具有氣候溫和濕潤,春暖多變,雨季明顯,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均氣溫18℃、降水量16毫米、無霜期270天。
水文
境內屬長江流域,澧水水系澧水(北源)。澧水自人生坪村北入境,由北而南,集水面積877平方公里,幹流長57.5公里,距河口325公里。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林業、礦產、水資源是該鎮的優勢自然資源。擁有林地366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4.6%。境內有豐富的煤、河沙、鐵礦、矽等礦藏資源,尤以煤、矽礦品質高。水資源豐富,為周邊鄉鎮的飲水源地,宜進行小水電站開發。

農業

耕地面積7799畝,其中水田5339畝,旱地2460畝。2012年該鎮玉米種植面積5513.35畝,水稻種植面積4657.38畝,相比往年種植面積均有所增加。完成了年初的967畝新植油茶任務和1767畝的油茶撫育補植工作。2013年的300畝油茶新植任務也已落實到位,油茶項目的逐步推廣實施,將為涼水口鎮的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該鎮共栽種蔬菜420畝,其中大棚蔬菜200畝,張家塔村60個高標準蔬菜大棚的新建工作也正在實施中,此項目的實施將為涼水口鎮“菜籃子”工程提供有力支撐。

教育文化

涼水口鎮設有幼稚園4所,在園幼兒437人,專職教師22人;全鎮共有中國小校3所(村小2所),有教職員工84人,其中專任教師79名,有中小學生1333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達100%,國中升學率99%,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一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7處,農家書屋17處,藏書 余冊。

交通運輸

澧水北源流經於此、桑鶴公路穿境而過,境內交通便捷。2010年9月建成涼水口鎮客運站,汽車站占地8畝,基礎設施2900平方米,建築面積786平方米,投資110萬元。
建成的新客運汽車站辦公室、值班室、候車室一應俱全,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客運條件,方便了廣大民眾,規範了客運秩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