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坪西壩

涪陵坪西壩

涪陵坪西壩,地理位置是涪陵東部長江江心,氣候類型是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坪西壩
  • 地理位置:涪陵東部長江江心
  • 氣候類型: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450畝
  • 開放時間:全天
地圖信息,
三峽175蓄水後,涪陵城東20多公里外的長江“幾”字形的10多公里河段江面,呈現一片煙波浩淼、高峽平湖的景象,成為千里三峽庫區中最寬闊的江段之一。
在這“幾”字形江段上游,有一座陸地面積450多畝的小島,四面環水,風景秀美,上千株百年龍眼古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森林覆蓋率達95%。這座小島就是涪陵坪西壩,是三峽庫區無人居住的最大江心孤島。
三峽水庫蓄水前的坪西壩,是涪陵區南沱鎮坪西村。島嶼為沙洲,土質肥沃,有耕地700餘畝。由於氣溫較高、四季輕風,種植桂圓、榨菜、花生和菸葉等作物條件得天獨厚。島上盛產的桂圓,品質優良,遠近聞名,成為島嶼居民當年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因此,坪西壩也有“長江明珠”、“人間仙島”以及“江心綠寶石”的美稱。
四面環水,相對獨立的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坪西壩有過結營屯兵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順治四年(1647)五月,清肅親王豪恪發兵攻占涪州,明官軍袁韜所率明軍敗逃前往貴州。十二月,袁韜與李占春在貴州一帶自相攻殺,李占春被迫退回涪州,在坪西壩屯兵結營。
順治八年(1651),張獻忠餘部劉文秀等在奪取嘉定(今四川樂山)後,順江東下,派盧名臣一部進攻涪州,在今涪陵與清溪間的群豬灘灘口與李占春激戰。大敗東逃的李占春,後降清軍。降清時,其部兵丁家口達數千,馬匹、船隻數百。隨後,坪西壩結束了結營屯兵的歷史。
清同治九年(1870)六月,長江發生數百年未遇洪水時,坪西壩幾乎被全部淹沒,僅餘最高處(189米)的小丘。這是史料文獻記載中坪西壩經受的最大洪水災害。
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坪西壩村成為庫區較早的全遷村之一,2005年完成整體移民搬遷任務。坪西壩被列為消落區綜合整治與生態恢復工程項目之一,納入當地旅遊發展規劃,作為旅遊點打造。屆時,涪陵坪西壩將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

地圖信息

地址:重慶市涪陵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