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南沱鎮為三峽庫區移民重鎮。南沱鎮結合
移民生產生活安置,加速庫區生態經濟系統重建,將三峽移民遷建作為一次重塑古鎮風貌,再創南沱新高的歷史性機遇,積極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切實促進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鎮內2萬畝
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區、2000畝食品加工工業園區已具雛型。業主經營、規模發展的新型產業模式正在形成,農民生活正逐步由溫飽向小康邁進。三峽水庫蓄水後,江中島
平西壩將成為三峽庫區江心最大孤島,經國家三建委規劃,已列入國家長江上游重點旅遊開發項目。
南沱鎮民風淳厚,人文薈萃。既有底蘊深厚的川江古蹟,又有整齊劃一的移民街景;既有歷史悠久的龍舟文化,又有實幹爭先的南沱精神。平西龍眼聞名川渝,南沱榨菜遠銷中外。
南沱鎮有務實求進的鎮級領導班子,有靈活優惠的對外開放政策。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長江上游生態經濟帶的建設,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南沱鎮必將成為新一輪的投資開發熱土。
歷史沿革
南沱鎮因古南沱場鎮地處長江南岸一大回水沱畔而得名。今鎮境區域在漢代以前已有人類居住。現有石佛村三關灘東漢墓葬遺存。元代及其以前文獻記載缺考。明代為南沱場。隸屬涪陵第二區(駐地清溪鎮);清代宣統二年(1910年),鎮境置玉皇觀、大沱埔、三磊子(今三堆子)、治平院、馬頸子等場;1931年,治平鄉、玉皇鄉合併為南沱鎮,另置龍駒鎮。1935年(民國24年)鎮境內置有治平、南沱、龍駒3鎮,隸屬涪陵第一區(區署駐涪陵城天上宮);1940年,鎮境置南沱、龍駒2鎮,隸屬涪陵第一區(駐清溪鎮);1950年初,置南沱鄉、龍駒鄉,隸屬涪陵第一區(駐復興鄉);1950年7月,南沱鄉、龍駒鄉隸屬涪陵第六區(駐清溪鎮);1953年,人民民主政權建設,鎮境置南沱鄉、龍駒鄉、焦岩鄉、治平鄉、官洞(現為“關東”)鄉、石坪鄉,隸屬涪陵第六區(駐清溪鄉)。
1955年12月,鎮境置南沱區(駐南沱鄉,下同),轄清溪鄉、平安鄉(今土地坡,下同)、焦岩鄉、龍駒鄉、南沱鄉等5鄉;1956年6月,南沱區轄清溪鄉、南沱鄉、龍駒鄉、平安鄉、
羅雲鄉、和興鄉、復興鄉、焦石鄉等8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焦石公社、羅雲公社、復興公社、和興公社等4個公社自南沱區劃出(同時成立焦石區、轄4公社)。1963年9月,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南沱區更名為清溪區。
1982年7月,鎮境置南沱鄉(駐南沱場,轄金雞、馬廟、夏家、治平、關東、八斗、連豐、沙坪、倒水9村67個村民小組)、焦岩鄉(駐秧雞溝,轄永勝、睦和、焦岩、三關、石佛、雲慶、花樓、胡家、坪西9村45個村民小組)、龍駒鄉(駐馬頸子,轄馬頸、石欄、燕窩、長沙、秀山、大壩、石坪、瑞龍8村53個村民小組)。
1992年7月,撤銷南沱鄉、焦岩鄉、龍駒鄉合併為南沱鎮(駐南沱街上),至今未變。鎮境轄26個村、176個村民小組;2002年4月,增設南沱鎮王家灣居委會(2個居民小組)。鎮境轄26個村、176個村民小組; 1個居委會、2個居民小組。
2002年12月,基層政權建設,調整村級建制。全鎮26村1居委會調整為1社區12村。2004年底村民小組調整合併後,南沱鎮轄1個社區、12個村、2個居民小組,76個村民小組。即:王家灣社區(王家灣<南沱街上>2-2);龍駒村(馬頸、石欄、燕窩<龍駒街上>18-8)、秀山(秀山、長沙、大壩< 羊子岩>20-10)、紅碑村(石坪、瑞龍<大墳堡>15-7)、金雞村(金雞、馬廟< 大梨樹>17-8)、關東村(關東、八斗<關東橋>22-8)、連豐村(連豐、沙坪<三堆子>15-6)、南沱村(倒水、夏家<黃桷堰>17-7)、治平村(治平、雲慶、花樓<果園場>17-7)、睦合村(胡家、睦合<移民街>8-4)、焦岩村(焦岩、永勝<焦岩場>12-4)、石佛村(石佛、三關<石佛村校>12-4)、坪西村(<坪西壩>3)。2007年,鎮境置12村1社區,76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居民小組,11096戶,戶籍人口3551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27人,農業人口33083人)。
區位優勢
南沱鎮位於三峽庫區經濟走廊的軸心點上,涪陵與豐都之間,涪豐公路南線縱貫全境,陸路距重慶江北機場108公里;擁有長江岸線28公里,碼頭4個,三峽蓄水後,將形成可泊萬噸巨輪的天然良港,水路距重慶142公里。擬建涪(涪陵)利(湖北利川)鐵路設南沱站。南沱鎮為三峽移民重鎮,近幾年的移民開發以及今後的移民後期扶持,給南沱帶來無限的活力與機遇。
資源情況
南沱鎮榨菜產量居涪陵全區前列,榨菜年種植3萬畝,產量6萬餘噸;榨菜附屬產品綠葉也極具開發潛力。南沱鎮為涪陵蠶桑大鎮,現有桑樹500萬株,年產繭8000餘擔。龍眼、荔枝、五星枇杷、南方早熟梨、甜橙等特色水果8000餘畝,現水果年產量3000餘噸。年出欄生豬4萬頭;家禽50萬隻。位於南沱鎮的三峽庫區最大島嶼平西壩,可實施旅遊開發。南沱鎮勞動力資源豐富,老百姓求發展的要求迫切,幹勁足,思想解放;幹部能吃苦,肯鑽研,團結奮進。
規劃布局
著力打造“一基兩園一街兩村”(放心肉豬生產基地、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區、食品加工工業園區、‘長江魚’飲食文化一條街、睦和農家休閒娛樂村、平西壩旅遊度假村)。重抓生豬、榨菜、水果發展,促進食品加工工業,帶動二、三產業,推動南沱鎮“三化”進程。
重點產業
生豬產業
依託重慶海林良種豬養殖總場,實施生豬品種改良,發展瘦肉型商品豬。與重慶華牧集團簽訂了為期三年的10萬頭洋三元瘦肉型豬購銷契約。
榨菜產業
走公司加農戶的路子,建成上規模、上檔次、科技含量高的綠色食品基地。
食品加工
水果、榨菜、豬肉等食品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食品加工工業園區。
觀光農業
結合涪陵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觀光農業。
交通通訊
航空。集鎮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105公里。
鐵路。集鎮距涪陵火車站(龍橋街道)40公里。
公路。集鎮距319國道27公里。103省道涪豐公路(三級路,1993年8月始建,過鎮境約20公里,1995年澆築水泥砼路面)橫貫全鎮。至2005年底,全鎮4級以上公路總里程85公里。鎮境1966年始通公路(三堆子至紅星渡槽)。2002年以後,南沱鎮黨委政府按照“一環三線”的規劃框架和思路,先後拓寬硬化南土路(南沱彭家岩至土地坡鄉,里程3.5公里);新建連睦路(連豐村至睦和村,里程7公里,於2007年水泥澆築硬化),南治路(南沱集鎮至治平村,里程2公里);拓寬改造紅碑路(里程3.5公里)、龍羅路(龍駒至羅雲,鄉級公路,里程9公里,於2006年澆築水泥砼路面)。全鎮於80年代末實現村村通公路。鎮內乘車出行,遠可達上海、福建、浙江、成都;近至重慶、萬州、涪陵、豐都(至重慶約1.5小時,至涪陵城、豐都新城區均在40分鐘車程內達)。
水運。集鎮距涪陵江北貨櫃碼頭25公里。鎮境有長江碼頭4座,即南沱碼頭、龍駒碼頭、焦岩碼頭、連豐村三堆子碼頭。按照三峽工程移民專業設施復建規劃,2001年先後動工復建,2003年11月竣工。南沱、龍駒、焦岩3座碼頭可停泊5000噸級船舶。三堆子碼頭可停泊3000噸級船舶。可謂水上交通發達。
郵政。鎮境自20世紀50年代初置郵電代辦所。2007年,境內有代辦所2個,報刊訂閱達400餘種;世界各國特快專遞幾日內可達。
通訊。鎮境民國年間始有電話,至20世紀80年代末,全鎮有電話機10餘部。1996年6月,鎮內開通程控電話,至2005年,全鎮100%的村、組和60%的集鎮、農村居民戶通電話,擁有座機5193部,手機3180部;集鎮寬頻網際網路信號於2003年開通,2006年3月全面建成電信村域網,目前有區域網路1個,ADSL網路用戶30戶,全鎮網際網路用戶近200戶。通訊的繁榮,使南沱人與資訊時代同步發展。
主要街道
(一)南府路(南沱水廠至民宅高中處)。長1410米,均寬 22米。兼有路街功能,既是涪豐公路、又是“長江魚飲食街”,鎮政府機關座落此街。
(二)蒞江路(南沱鎮中心國小校門口至南沱長江碼頭)。長1150米,均寬16米,街道主要功能為水陸運輸承接路(街)。
(三)富民路(南沱信用社至民宅冉勁濤處)。長350米,均寬20米,為移民單位主要安置街之一。
(四)農貿路(民宅李大成處至民宅何福權處)。長278米,均寬16米。主要功能為農資貿易市場。
(五)商貿路(民宅吳啟禮住宅至南沱集鎮垃圾站)。長20米,均寬16米。主要功能為百貨、電器商品交易市場。
(六)興南路(民宅楊治福處至民房殷澡萍處)。長330米,均寬16米。功能為米市、小雜貨攤點交易市場。
(七)金雞路(南沱集鎮垃圾站處至民宅楊少懷處)。長610米,寬16米。
(八)工貿路(南沱衛生院住院部至華民榨菜廠)。長520米,寬16米,主要功能為工業發展小區。
(九)蒞江支路(南沱國營菜廠至民宅楊再梅處)。長900米,寬10米。集鎮街道全部為砼路面。2007年9月15日,對上述9條街道安裝了18塊標準地名標牌。集鎮標誌性建築有鎮政府辦公大樓、鎮禮堂、鎮中學逸夫樓(香港邵逸夫捐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