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草原:一個草原社區的歷史、社會與生態

消逝的草原:一個草原社區的歷史、社會與生態

《消逝的草原:一個草原社區的歷史、社會與生態》是2017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意。

基本介紹

  • 書名:消逝的草原:一個草原社區的歷史、社會與生態
  • 作者:羅意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7月
  • 定價:9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0306041
  • 版次: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阿爾泰山地區經歷了草原生態環境的急劇變遷與遊牧社會的深刻轉型。本書在較長時段中探討阿爾泰山南麓一個以哈薩克人為主的社區中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相互強化的機制,重點考察社會歷史情境、制度與政策、人群的資源利用行為、人群的環境態度、人口結構、族群關係與草原生態環境關係變遷的過程。這個地處“邊地”的社區是大社會中的“地方世界”,外在世界的變化通過行動者的實踐滲入地方社區的歷史、社會與生態關係鏈條之中,引發當地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系統化反應。同時,行動者以創造性的策略來適應不斷變遷的內外環境,參與並推動了該社區草原消逝的進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牧區社會與草原生態
第一節 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 學術史的回顧
一 遊牧社會及其變遷的人類學研究
二 牧區發展與草原退化的研究
三 “遊牧一定居”連續統
第三節 理論視角:過程生態人類學與政治生態學
一 過程生態人類學
二 政治生態學
第四節 研究思路、方法與內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與田野過程
三 研究架構
第二章 吐爾洪盆地
第一節 生態環境與資源條件
一 生態環境
二 農牧業資源條件
第二節 盆地的族群
一 哈薩克人
二 維吾爾人
三 回漢居民
第三節 從部落到國家:社會制度的轉變
一 雙重製度
二 雙重製度的終結
第三章 牧與農
第一節 衰落與重現:牧業的發展與變化
一 遊牧業的生產周期
二 遊牧業的生產組織形式
三 遊牧業的衰落
四 牧業重現
第二節 糧倉之路:農業的發展與變化
一 四十碗塔爾米:早期粗放農業
二 農業發展的條件
三 水利與開荒
四 糧倉之路
第三節 邊緣化:牧業與農業發展的困局
一 牧業的再次衰落
二 農業集約化的困局
三 邊緣化困局難破
第四章 游與居
第一節 逐水草而居:長腿的氈房
一 氈房與居住形式
二 畜糞與燃料
三 資源利用的其他方面
四 資源利用的特徵
第二節 美好生活:無腳的房屋
一 地窩子與土坯房
二 伐木為柴
三 木材的社區關係網路
四 山林消逝
第五章 順應與控制
第一節 順應自然:遊牧民的環境態度
一 移動性原則
二 共有產權制度
三 自然禁忌
第二節 控制自然:農業的環境態度及其影響
一 控制自然:農業的環境態度
二 社區內環境態度的多元化
第三節 自然禁忌的突破
一 追根溯源:計畫經濟體制下的被動突破
二 公地悲劇: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主動突破
第六章 傳統與現代
第一節 哈薩克遊牧民的人口再生產模式
一 “胡大的旨意”:哈薩克遊牧民的人口再生產
二 駝背上的孕婦:生育風險
三 制度與觀念:生育的社會文化情境
第二節 人口轉型:人口再生產模式的變化
一 遊牧社會的人口轉型
二 人口爆炸:盆地哈薩克族的人口轉型
三 人口積壓:婚姻圈與人口流動
第七章 失衡與調適
第一節 自然生態失調:盆地生態環境的退化
一 農田生態系統的退化
二 山林生態系統的退化
三 環境風險加劇
第二節 失衡:人地關係的變化
一 動態平衡:遊牧時期的人地關係
二 失衡:定居後人地關係的變化
第三節 調適:發展道路之抉擇
一 兩代年輕人的抉擇
二 盆地內的新機遇
三 燃煤時代
第八章 移民與盆地
第一節 遷移之路
一 遷移的動力與條件
二 移民的特徵與類型
三 移民的安置
第二節 移民的生活
一 集體化時期移民之經濟生活
二 移民經濟生活的多元化
三 移民的社會與文化生活
第三節 共生:日常生活中的族群關係
一 經濟生產模式與共生關係
二 共生關係的拓展
三 族際通婚與邊界跨越
四 族際關係對社區發展的影響
第九章 結論
一 社區發展與草原消逝的雙重過程
二 社區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關係的研究架構
三 草原社區發展的經驗、教訓與前瞻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