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與分類
學界對消費力的解釋為數不少。一般認為消費力有
自然消費力、社會消費力、絕對消費力和知識與技能的
消費能力之分。
自然消費力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消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這種能力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也在不斷增長與提高,但是它的基本屬性是由人的生理功能決定的,不同人的生理功能有差別,自然消費力也有差別。
絕對消費力是在生產發展到一定的基礎上,人們已經具備的可能消耗物質文化生活資料的能力,它與
自然消費力的差別主要在於自然消費力強調生理功能限制,絕對消費力則強調生產發展水平和社會進步程度的限制,同時還包括了精神文化方面的
消費能力。
社會消費力是在生產發展到一定基礎上受
分配關係制約的消費能力,通常情況下,社會消費力在量上小於
絕對消費力。
至於知識與技能意義的上
消費能力,它們是消費的條件或手段,有時也把它簡稱為消費力。
地位
現有的增長方式突出投資的
拉動力作用,忽視消費的拉動力作用,產生的後果是:一方面供給跟不上
投資需求,經濟一熱就要調控;另一方面
產能過剩導致增長效益下降。轉向消費拉動型增長方式可以提高增長效益,並且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
我們使用的
生產力概念,是從馬克思那裡來的。實際上,在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中,不僅有
生產力概念,還有消費力概念。但在長期的理論和實踐中,人們特別關注甚至是唯一關注
生產力,而對消費力概念則長期忽視甚至是無視。講到
經濟發展,就是講發展
生產力。這可能同一定階段的
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特別是同經濟短缺相關,由此產生傳統的發展觀。現在發展觀轉到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市場也轉到買方市場,有必要重溫馬克思理論寶庫中的消費力概念,通過增強消費力來實現
經濟發展。
馬克思是在同等地位上說明生產和消費的
關係的。他說:人類一天也不能停止生產,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費,生產停止消費也停止,消費停止生產也停止。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明生產和消費的
關係時明確指出,生產和消費都可以成為起點。消費作為起點,是因為消費提供生產的動機、生產的目的。有消費才有人去生產,只有消費擴大了才能擴大生產,只有
消費層次提高了才能提高生產層次。這就明確指出了消費對生產從而對
經濟發展的
拉動力。
基於對生產和消費同等地位的認識,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提出了消費力的概念。所謂消費力,是指一定時期內消費者的
消費能力。馬克思說:“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一種
生產力的發展”。從理論上說,消費力可以分為
個人消費力和社會消費力兩種形式。
個人消費力是由其收入水平決定的,而社會消費力則決定於社會的
分配關係。“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於絕對的
生產力,也不是取決於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於以對抗性的
分配關係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係,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這種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
剩餘價值生產規模的欲望的限制。”正是這種
生產力和消費力的矛盾導致了
生產過剩的
經濟危機。由此我們得到兩個方面重要啟示:第一,巨觀經濟的均衡
關係,實際上是
生產力和消費力的均衡關係;第二,影響消費力的要素涉及收入水平,其背後是
分配關係和分配製度、以及一個國家的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係。
基本屬性
消費力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消費過程是人的肌體、神經、腦髓的補償、恢復和發展的過程,也是新陳代謝的自然生理過程。這涉及消費力的自然屬性,它對研究生產物的“人化”、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滿足,確定
最低消費水平數量依據,都具有考察意義。消費力也具有社會屬性,即人們的需要和
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人們對於需要和
享受是以社會的
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
物品去衡量的。考察消費力的高低,不僅要著眼於人們的自然生理需要,而且更要著眼於社會的生產
關係的性質。
拉動力
消費力對增長的拉動力,體現在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需要,為生產提供動力和目的。馬克思說:“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作為內心的意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消費創造出還是在主觀形式上的生產對象。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
再生產出來。”具體地說,人們在消費產品的過程中,產生對與此關聯的產品的新的需要,給生產提供了新的要求,為
再生產提供了動機和目的,因此,沒有消費需要就沒有生產,而要進行生產,就必須根據社會消費需要來進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如此。以消費力來
拉動增長,就包含了創造消費和創造消費者。
提高消費力實際上是提高
生產力。馬克思所解釋的發展
生產力途徑,既包括勞動
時間的節約,也包括提高消費力。這就是他所說的,“決不是禁慾,而是發展
生產力,發展生產的能力,因而既是發展消費的能力,又是發展消費的資料。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一種生產力的發展。”在這裡,馬克思是把消費力的發展看作是
生產力的發展。禁慾不是發展
生產力的條件;發展生產力與發展
消費能力、發展
消費資料是同步的;消費能力的發展也就是個人才能的發展。經濟社會越是發展到現階段,消費力的這一意義就越是凸現。根據馬克思關於消費需要層次包括生存、
享受、發展等三個層次需要的理論,發展消費就體現個人才能的發展,就是
生產力的發展。發展消費成為現代推動
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決定經濟成長的
拉動力由投資拉動轉到
消費需求拉動。有兩個方面的必要性:第一,長期的投資拉動導致了許多領域的
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的問題不是產品多了,而是
消費需求不足。第二,我國的絕大多數行業進入了買方市場。在此背景下,只有靠市場需求擴大來
拉動增長是最有效益的,也就是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從本質上講,轉向
消費需求拉動經濟成長真正體現發展是為了人。
經濟成長的
拉動力實際上有兩個鏈條。投資拉動的鏈條是:擴大
投資需求(投入)—增加供給(增長)—擴大投資需求(投入)。
消費需求拉動的鏈條是:擴大消費需求—增加供給(增長)—擴大消費需求。現在我們
產能過剩突出,需求型經濟特徵凸現。許多產品生產出來以後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辦法再
擴大再生產,現在的任務就是要通過消費增加來拉動生產增長。與投資拉動中,每生產一分錢都創造GDP相對應,消費拉動就是,每增加一分消費都會增加GDP (當然消費不等於浪費)。生產出的GDP和消費出的GDP相比較,前者由於沒有被消費而不能成為有效的GDP,後者主要是有消費而成為有效的GDP。
提高途徑
馬克思在論述
相對剩餘價值時指出,以提高和發展
生產力為基礎來
生產剩餘價值,要求生產出新的消費,就像擴大生產範圍一樣擴大消費。其途徑包括: “第一,要求擴大現有的消費量;第二,要求把現有的消費量推廣到更大的範圍,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產出新的需要,發現和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 這些也可以說是提高消費力的途徑。根據收入增長、
消費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相關性,提高消費力從而強化消費對經濟成長的
拉動力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全面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全面拉動消費需求
收入水平與購買力直接相關。就目前看,許多
商品供過於求,不是生產太多,而是
購買力不足。因此增加收入就是增加
購買力,也就是提高消費力。當然,由於消費彈性是有差別的,低收入者,增加一塊錢可能全部進入市場消費;中等收入者增加一塊錢,可能五毛錢進入市場,五毛錢
儲蓄;高收入者增加的一塊錢可能全部進入銀行。提高消費力要特別注意消費彈性最大的那個群體。所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意義不僅僅是在
扶貧,更重要的是在增加經濟成長的動力。
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拉動先進產品消費需求
消費需求拉動經濟成長必須注意到
消費結構,以及消費結構對
產業結構的
拉動力。我們現階段
產業升級的方向,一個是IT產業,電子信息產業,一個是生命科學產業,一個是汽車產業,等等。這樣一些產業的發展動力也在
市場需求。一般說來,中等收入者對這些產業的產品有更大的需求。所以要推動
產業升級,就應當解決中等收入者比重擴大問題。
開闢新的消費渠道可以創造新的供給
生產創造消費,從一定意義上說是靜態的,消費創造供給,則是動態的。無論是對生產還是消費都是升級。與此相應的市場行銷就不能僅僅是適應市場,適應人民民眾當前的
消費需求,而是要創造消費者,創造
市場需求,從而創造供給。現階段開闢新的消費渠道特別要重視文化和
教育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這是在人民民眾溫飽問題解決以後必然形成的需求。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方面:一是調整
消費政策,過去在
短缺經濟條件下限制消費的政策應該取消,代之以鼓勵消費的政策;二是建設和完善各類消費市場及相應的消費方式和機制等。
特殊意義
各種形態及其區分的意義:消費力在其存在形態上,可以區分為:
①
自然消費力。指消費者為維持生存而滿足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的能力。
②社會消費力。指消費者受整個社會
關係,特別是分配
關係的支配所具有的
消費能力。其大小不直接決定於社會
生產力的水平,而直接決定於
所有制和分配的性質。
③
絕對消費力。指只同社會
生產力掛鈎並同它相適應的消費力,其大小直接決定於生產力的水平。
④有
購買力和支付能力的消費力。指消費者運用自己的
貨幣收入購買
商品和服務以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滿足自己需要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自己有支付能力的
購買力的大小。把消費力區分為上述各種形態,從不同角度進行分別考察的意義在於:它有助於人們掌握確定
消費水平的各種界限標準,有計畫地、合理地分配和使用社會勞動,正確處理產需矛盾和協調個人消費與社會消費的
關係。
制約因素分析
生理因素
從生理上說,“對某些
商品的
自然消費力有一定的限度,例如一個人在一定時期內所能消費掉的食物總數是有限的.一位長期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對棉衣、皮衣之糞的保暖眼裝的自然消費力是很低的。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對象探險旅辨、劇烈體育運動之類的消費活動的
自然消費力幾乎為零,一位視力良好的人對近視眼鏡之類的
商品也是沒有什麼自然消費力可言的。另外象耐一些藥品、輪掎之類
商品的
自然消費力顯然也是主要由生理
因素所決定的從生理因索對自然消費力的制約作用也可以看出
恩格爾定律為何能夠成立。因為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在食物方面的支出受生理
因素昕限,增長緩慢,所以
恩格爾係數呈下降趨勢。從整個}土會來霜,決定}Iil約
自然消費力的生理因索的主要
因素有人口數量、口的年齡構成、
性別比、地理舒布、氣候狀況等等,還肯一,r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的
健康水平^口的
健康水平不僅影響著^均壽命的長短n而決定著人對一些
商品的需要鼓量.而且還影響著人們對一些具體商品的需要。
健康的主往對些象戶外體育運動、旅遊之類的消費行為的
自然消費力比較高.而悼弱多病的人則可☆g在醫療服務和藥品方面的自然消費力比較高.但這類消費主要是一件迫不得已的消費.其所能紿消費者帶來的愉悅感覺(教用)甚低。
心理因素
從心理上看,影響人們
自然消費力的主要觀念是節儉
消費觀和奢侈消費觀。節儉
消費觀認為人們應當儘可能地減少消費,消費應當控制在能夠維持人們生存的基車條件這一水平上。如前些年我們所倡導的"新互年、1日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這種現念的一種具體表現。奢侈
消費觀剛認為凡們應當在現有條件F儘可能地提高
消費水平,最大限度地追求
享受。奢侈
消費觀對
自然消費力起著刺激和膨脹作用,而節儉消費觀,正制約和限制著自然消費力。 節儉
消費觀與
生產力水平和生產
關係現狀有著一定的聯繫。在社會
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物質則富相對匱乏時。或社會
財富的分配與人們所擁有的資產數量密切相關時人們往往會持有這種
消費觀念。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維持生存和發展,或使他們在財富分配中獲得儘可能多的份額。但節儉
消費觀有時又不完全取決於現有的
生產力水平和生產
關係現狀。它還可能來自於某種
信仰、
宗教、
價值觀念、
道德標準、生活習慣等屬於文化範疇的東西。現實生活中有些非常富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始終保持著儉樸的作風,他們的
消費觀念就可能來自於某種文化
因素。田此我們應該仍然將
心理因素視為是制約
自然消費力的因素之一從一些具悻
商品來看。
心理因素對
自然消費力制約作用的另一種表現。就是所謂的“逆潮效應”。逆潮效應是指消費者對一種
商品需要的程度與其他人對這種商品可能的消費數量呈反向發罹。逆潮教應反映的是人們追求獨特、追求與眾不同的心理要求,這種要求會導致消費者減少對某些
商品原率可能會有的消費。例如對於時裝,一些消費者就是由於害怕穿著與別人同樣款式的
服裝而拒絕購買商店裡的一些批量生產的原本在他們眼裡看來是很好看的
服裝,固此他們就減少了對這類眼裝的消費。再如對於紀念
郵票,肓的
郵票收藏者就是由於考慮到發行量大的
郵票相應的收藏者可能也會多,因此他們就會減少對這婁郵票本來可能會有的消費,所以發行量大的紀念郵票銷售反而比較困難的原因主要就在於此。
消費力
時間因素
消費任何
商品都不是一瞬間的事情,而總是要花費一定的
時間的。但人的一生又是有限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人的消費總是要受到
時間的制約。當然一個可同時消費著多種
商品,例如一個人可以穿著高檔
服裝、坐在舒適的包廂里、喝著高級飲料、欣賞著美妙
歌舞等等。但是正如人們所常說的:“一心不可二用”,人們在某一消費時段中往往總是以一種或少數幾種
商品為主的。對這種
商品的消費就會或多或少地制約著他們對其它商品的消費。而且人們在有限的一生內,還要花費
時間用於
工作和睡眠。雖然
工作和睡量匪與消費也不是絕對對立的.例如人們能夠穿著高檔眼裝去上班,能夠使甩高級臥具去睡眠等等。但是
工作和睡眠對消費的制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人們一般不能在
工作和睡眠時去品嘗美味佳肴、去觀賞
歌舞雜技、去持山玩水等等。在我國城鎮
居民現實生活中
時間制約人們對某種
商品的
自然消費力的一個具體例子就是:家用電器中彩電與錄像機可以被視為是一對互補品,但現在在中國城鎮
居民彩電家庭普及率很高的情況下,錄像機家庭普及率依然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消費它可以想像。一個整天忙忙碌碌的人是無暇顧及自身的一些需要的,因此其
自然消費力必然會受到時聞的強烈抑制。現在有個很流行的詞,叫“休閒”,“體閒”就是一個與
時間密切相關的詞,它並不意味著什麼事都不做,而是意味著可以有較充裕的
時間來自由支配,在一種輕鬆的狀態下乾自己最想幹的事情。“休閒”給人一種從容不追的感覺,容易使人聯想到愜意和舒適。由此可見,
時間充裕的個人可自由支配時間。對於釋放人的
自然消費力、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是非常重要的。
空間因素
地球表面的總面積是有限的。而在這有限的面積中.除擊海洋河流、
高山、
森林、
沙漠和用於維持人類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排地、草原之外,能夠用於人類生活和消費的空例是很有限的。雖然從平房到摟房到高甚建築直至發射字甫飛船到外甚
空間去尋找適合人類生活的空間,人類在不懈地進行著拓展自己生活空間的努力,但是由於人們的增長和生產的擴大,人類的個人可自由使用的
空間——個人消費空間卻呈縮小的趨勢,而且在目前前看來,今後若干年內人類的個人消費空間能得到較大幅度的擴張的可能性很小,但足m於艱善
商品的消費需要一定白勺空問景件為前提。因此
空間對
自然消費力的制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如家俱、高級音響、大螢幕彩電、家用健身器材等。對這類
商品的消費就與人們的屠住
空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還有象
機車、小汽車之類的
商品,它們的使用空問條件更高,不僅需要有一定的
空間來用於存放,而且還需要有較順暢的交通條件來保證它們的怍啊能夠充分發揮。
空間制約
自然消費力的昌一個具體例子就是中國的足球,人人都知道
中國的球迷甚多但
足球水平卻很低,這是因為由於收有足睜的空間用來消費足球,因此絕大多數國人只好把對足球的喜愛停留在口頭上而無法落實到行動中。所以中國只能產生球迷,不能產生球星。八十年代一些專家在預測中國城鎮
居民的消費熱點時,多數人都把
錄像機、
機車排在住宅電話的前面。但錄像機受
時間所制約,
機車受
空間所制約。至今還教有真正熱”起來,而
住宅電話在這幾年家庭普及率迅速提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
空間償用成率很低。 除了上述自然空伺對
自然消費力的制約作用外。社會
空間也制約著人們的
自然消費力。如家庭婦女對時裝、化妝品之類
商品的消費一般要遠遠地低於職業女性相應的消費,產生這種現象前原因之一就是家庭婦女缺少社交場台來消費這類商品。另外空閹不僅影響和制約著人們對其它
商品的消費,
空間本身也能夠成為人類的消費對象,如開闊的視野、遼闊的空間,都可澎會給人帶來愉悅的感覺。太海、
大湖、
原野、
高山(山本身阻礙人們視線的東西,但“登高可望遠”常常是人們喜歡登山的一個重要原因)和
城市中的高塔、廣場等往往容易成為旅前景點的王要原田就在於此。
消費力
素質因素
人的素質從本意上講:包括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但身體素質屬於生理
因素,其對
自然消費力的制約作用本文在前面已有所論述,所以我們這裡所講的素質,是指消費者的文化索質.即消費者所掌握的科學文化
知識和
技能。消費者的文化索質對其消費力的制約作用,尹先生已做過較為詳細的論述。顯然,對一些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才能對其進行消費的
商品,如專業書刊、高雅
藝術、圍棋橋牌、電腦之糞的商品,消費者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具備一定的修養,其收入水平再高對這類商品也很可能不會有什麼
消費欲望。所以說文化素質是制約消費者
自然消費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制約自然摘費力的諸多
因素中,素質
因素是最具可擴張性的一種。素質因素與社會
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係現狀有著密切的聯繫,但整個社會的文化索質主要取決於
教育,因此索質有時叉對社會生產力和生產
關係表現出相對獨立性。而且素質對社會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具有反作用,有時它會強烈地制約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
社會生產關係的改善。所以我們仍然將素質祝為是制約
自然消費力的固素之一。
資源因素
人類將
地球上的
自然資源分為三類:一類是所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如空氣、陽光和水;第二類是“有限但可再生的”資源.如
糧食、
木材等;第三類則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資源,如石油煤炭、其它礦產品等。而實際上進三類資源的總數都是有限的。當某一時期內人類所能得到的某種資攜帶的數量低於人婁在這一時期內對這種資源的需要量時,人類對這種
資源及其產成品的
自然消費力就受到了抑制。如果某年某種
水果由於自然災害而造成普遍歉收時,人類在這一年對這種水果的
自然消費力就很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伸展。還有現在隨著老虎數量的減少,真正的虎骨酒基本上已成了一種有錢也買不到的東西,這也是資源制約
自然消費力一個例子。而且在經濟分析中整個人類是做為一個“無限生命個人”來看待的,每一代人都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消費而不顧及
子孫後代的需要,因此從這十角度來看,有限的資源對人類無限的需要的制約作用就更加明顯了。科學
技術可以幫助人類更經濟快捷地蕞取自然資源和尋找某些資源的
代用品。因此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逐漸減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降低資源
因素對人類
自然消費力的制約作用。但科學技術也不是萬能的,它不能幫助人類徹底擺脫自然資源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