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疾病並存精神障礙

消化系統疾病並存精神障礙

消化系統疾病並存精神障礙: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關肝病引起的腦症狀屢有報導Adams(1949)發表肝性腦病前期的精神症狀。Sherlock(1968)等 提出了肝性腦病三型。Ouridson(1970)把肝性腦病分為前驅期、緊張狀態木僵和昏迷四期我國學者自1963年以來也陸續報導了有關肝性腦病的早期和不同肝病的精神障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消化系統疾病並存精神障礙
  • 提出者:Adams
  • 提出時間:20世紀50年代
  • 套用學科:醫學
概述,討論,

概述

消化系統疾病並存精神障礙
目的尋找消化系統疾病並存精神障礙患者的危險因素和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1000例消化內科 住院患者,對其中並存精神障礙的38例患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本組精神障礙發生率為3.8%,38例中治癒24例,緩解5例,死亡3例,自動出院6例。結論年齡>45歲、慢性肝臟疾病患者是發生精神障礙的主要危險因素。對此類患者進行重點觀察和預防是十分必要的。 精神障礙常出現譫妄、興奮、躁狂、抑鬱等精神症狀[1],對患者危害較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常由軀體疾病及心理因素引起。現將2002~2004年在精神病科住院的1000例患者中,並存有精神障礙的3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其臨床特點及護理措施。
經治療3~5d治癒24例;緩解5例;死亡3例,其中1例死於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於跳樓(其中1例發生醫療糾紛);6例未愈,自動出院。

討論

精神障礙者就診時,常以軀體疾病障礙為主訴,特別是合併軀體相關疾病時常忽略了精神因素,可造成誤診或漏診。有資料顯示,國外內科門診患者中並存精神障礙者占21.0%~26.0%,慢性軀體疾病患者精神疾病的終生患病率達到42.0%,無慢性軀體疾病患者為33.4%[3]。杜娟等[4]調查顯示,內科門診患者的精神障礙患病率為9.7%,本組資料顯示精神障礙患病率3.8%(38/1000),遠低於國外、國內報導,也許與局限於消化科疾病有關。大多數患者臨床表現以抑鬱、焦慮障礙和神經衰弱等精神問題最常見[5]。
本組資料統計結果顯示,隨年齡增高,精神障礙患病率增高。探究其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增長,患者生理功能減退,尤其腎上腺功能低下,容易出現腦細胞代謝障礙,從而發生精神障礙。從精神障礙構成比結果看,慢性肝炎的精神障礙所占比例最大,占26.3%,其次是肝癌(21.1%)、腸易激綜合徵(15.8%),其中肝臟疾病(慢性肝炎和肝癌)並存精神障礙患者占了47.4%,說明在消化內科有慢性肝臟疾病患者是發生精神障礙的主要危險因素。原因是慢性肝病在肝炎病毒感染活動的同時,往往伴有多種代謝功能障礙、維生素缺乏。肝硬變及肝癌患者則由於利尿、長期低鹽飲食而導致電解質紊亂,門脈高壓、門靜脈血流指數下降,通過門靜脈流經肝臟解毒的血流量減少和肝功能本身衰竭,解毒代謝功能降低而導致內毒素血症,引起大腦功能障礙,出現精神症狀。其他疾病引起精神障礙也不容忽視,可能原因有:①因生物學應激、病毒、細菌、真菌等感染時,人體內可出現一系列變化,如新陳代謝加快、體溫升高、血壓改變、缺氧、衰竭、維生素缺乏、電解質紊亂、細菌毒素和有毒的代謝產物蓄積等,均影響腦功能而引起精神障礙[6]。②心理社會應激。當知道自己患了癌症時,或由於疾病久治不愈,反覆發作,患者不能正確對待,表現出煩躁、焦慮、恐懼,出現心煩、失眠、少言懶語、偏執等精神症狀。
精神障礙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診治,患者通常情緒進一步焦慮,對診治結果不滿意,往往進入惡性循環,懷疑自身疾病嚴重性,懷疑醫生診療水平,對生活喪失信心,導致自殺。本組2例死於自殺,應引起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家屬不能理解患者的就醫行為和經濟上的損失,容易產生醫療糾紛。針對這些情況,應採取一些有效的護理對策:①對一些年紀較大,有慢性疾病等高危因素患者作重點觀察,隨時進行意識評分,防治精神障礙發生。②加強精神衛生服務意識和觀念,定時、定期進行精神疾病的專業知識學習,及時觀察病情的細微變化[7],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③對精神障礙患者,要滿懷信心地治療和護理,在患者對自己的疾病產生厭倦和恐懼心理時,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消除緊張、恐懼的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和護理。④做好患者家屬的工作,對患者家屬講明真實病情及療效後,切不可流露出厭惡患者的表現,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精神障礙的預防和處理同樣重要,對精神障礙患者應採取積極有效的處理及心理護理,儘量減輕對患者的傷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