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溪南藍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築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首四句似寫藍山風景之奇特:藍岑危崖高聳、突兀如鯨魚額、怪石勢吞落星潭。實喻幽州形勢之危急,為下文勸告友人作鋪墊。次四句似是留客之雅俗共賞,實則促友人醒悟隱退之意。末四句勸告友人趁此脫身,歸隱林下。“驚惕”既有魂驚魄惕之意,表達出詩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情勢之下,渴望友人何判官能與他一起隱居藍山,實則煉丹學道,暗則明哲保身。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涇溪南藍山下有落星潭1可以卜築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2
藍岑3竦天壁,突兀4如鯨額。
奔蹙5橫澄潭,勢吞落星石。
沙帶秋月明,水搖寒山碧。
佳境宜緩棹,清輝能留客。
恨6君7阻歡游,使我自驚惕8。
所期俱卜築9,結茅10鍊金液1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涇溪:在涇縣西南一里。藍山:在涇縣西南六十里,危崖高聳,下臨落星潭。落星潭:在藍山下。相傳晉時有陳霜兄弟捕魚於此,見一星落潭中,故以為名。藍山山腰間舊有石台,名“放歌台”,又名“飲酒台”,相傳李白曾與汪倫等人在此飲酒放歌。藍山有瀑布注入山下,經五里長的溪灘,匯入涇溪。此灘名叫“活潑灘",因李白在此遊覽過,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太白灘”。
- 何判官昌浩:判官為採訪使及節度使的屬員,幽州節度使判官,安祿山使者。何昌浩,涇縣人,見天寶十載《贈何七判官昌浩》題解及按語。李白好友,李白曾多次寫詩贈他。
- 藍岑:即藍山。
- 突兀:高聳貌。
- 奔蹙:指山如奔如蹙。蹙,屈聚緊縮。
- 恨:深以為憾。
- 君:指何判官
- 驚惕,即警惕。
- 卜築:擇地而居。
- 結茅:築茅屋。
- 金液:指長生不老藥。
白話譯文
藍山聳天而立如同一道牆壁,突兀而出像鯨魚額頭。
如奔如蹙橫在澄徹的深潭之前,其勢吞沒落星之石。
溪沙帶著秋月的明輝,潭水搖盪光映寒山翠碧。
如此佳境真應緩棹慢行,如此清輝光彩真能留客腳步。
遺憾的是您不能來此歡游,使我心中又驚又憂。
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選址,蓋築茅屋煉長生不老之藥。
創作背景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五十三歲。《涇溪南藍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築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是李白游涇縣藍山所作,大約作於安祿山反叛之前。
有人曾經邀請李白入幕僚,李白去幽州以後,發現安祿山準備謀反,於是毅然回歸江南。早春赴長安,想陳列濟世之策。有古風《一百四十年》、《鹹陽二三月》及《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等詩多首。在長安期間,曾經與杜甫重逢。對時局不約而同地感到殷憂,於是二人便成為生死之交。陳策無果,回天無計,於是離去。秋,李白南下宣城。此後李白連續三年都在宣城,並來往各縣之間,寄情于山水之間,向外宣稱修道煉丹,暗則明哲保身。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藍岑竦天壁,突兀如鯨額”運用鋪敘的方法,描繪一幅藍岑危崖高聳、突兀如鯨魚額的壯闊山河風景圖。
“奔蹙橫澄潭,勢吞落星石”以比喻修辭手法來形容藍山懸崖怪石在落星潭裡的倒影如猛獸撲向潭下,要把落星潭一口吞下去。
“沙帶秋月明,水搖寒山碧”描寫活潑灘下的白沙與秋月相映襯,月光和灘水分外明亮。上句“帶”與下句“搖”相互映襯。
“佳境宜緩棹,清輝能留客”緊扣上文,如此佳境可以吸引人駐足,雅俗共賞、嘆為觀止。
“恨君阻歡游,使我自驚惕”暗寓如此意境開闊、氣象雄偉的美景,“君”此時未能與詩人一道歡游,遺憾情愫躍然紙上,亦隱隱流露出“君若不來同游,我將深以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從也。”的意蘊。
“所期俱卜築,結茅鍊金液”,重申對友人的忠告,勸其趁此脫身,歸隱林下。
綜觀全詩,首四句似寫藍山風景之奇特,實喻幽州形勢之危急。次四句亦然,佳境、清輝之句,似是留客之辭,實則促友人醒悟之意也。末四句勸告友人趁此脫身,歸隱林下。正如“君若不來同游,我將深以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從也。”表達出詩人希望友人何判官能同他一起,在藍山隱居,煉丹學道。
名家點評
近代·安旗《李白詩秘要》:此詩(簡稱《寄何昌浩》)當與《山鷓鴣詞》並讀,其旨益顯。
近代·安旗《李白詩秘要》:朱諫以之為偽作(《李詩辨疑》);安磐疑是永王南巡被脅時作(《頤山詩話》)。胡云:“意當時有勸白北依誰氏者,而白安於南不欲去,托為鷓鴣之語以謝之。其作於客居雲夢及岳陽之日乎?”王云:“此詩當是南姬有嫁為北人婦者,悲啼誓死而不肯去。太白見而悲之,遂作此詩。”詹云:“太白集有《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一首……此首或為唱《山鷓鴣》所作新詞也。”以上朱、安二說皆非;胡、王二說知其為比興之辭,然不知究竟;詹說乍看似平易可通,然仔細比較則知所言二鷓鴣詩時令有別,一在雪夜,一在秋日,故其說亦不可從。
近代·安旗《李白詩秘要》:竊按此詩(簡稱《寄何昌浩》)及《山鷓鴣詞》,亦猶天寶十載之《贈何七判官昌浩》及《陌上桑》,皆須與幽州之行聯繫考察。《贈何昌浩》詩及《陌上桑》是此行序幕;《寄何昌浩》詩及《山鷓鴣詞》是此行餘波。此四詩兩兩相倚,互為表里;首尾遙接,一脈相承。前此各自孤立,未得其解,今發現其固有之聯繫,頓然改觀。不但幽州之行其始終及真相撥雲見天,太白此行之忠貞大節亦有同杲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