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渠者,在秦時韓使水工鄭國說秦,鑿涇水,自仲山西抵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於洛三百餘里以溉田,蓋欲以罷秦之力,使無東伐。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
涇渠者,在秦時韓使水工鄭國說秦,鑿涇水,自仲山西抵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於洛三百餘里以溉田,蓋欲以罷秦之力,使無東伐。
豐利渠渠首規模和艱巨程度比鄭、白二渠大得多,是引涇史上第一座建立在岩石河岸上的工程。石渠尚保存97米,為矩形斷面。渠口之內,兩岸各有閘槽一道,係為控制...
涇渠者,在秦時韓使水工鄭國說秦,鑿涇水,自仲山西抵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於洛三百餘里以溉田,蓋欲以罷秦之力,使無東伐。...
《元史》載,元大統八年,涇水暴漲,毀堰塞渠,陝西行省命屯田府總管夾谷伯顏帖木兒及涇陽尹王琚疏道之,起涇陽、高陵、三原、櫟陽用水人戶及渭南、櫟陽、涇陽...
又以漢之三輔及今奉元所治,古今沿革,廢置不同,名勝古蹟,不止乎是;涇渠之利,澤被千世,是皆不可遺者,悉附入之,總為圖二十有二,名之曰《長安志圖》,...
鄭國渠是採納韓國水利家鄭國的建議開鑿的,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鄭國渠自秦國開鑿以來,歷經各個王朝的建設,先後有白渠、鄭白渠、豐利渠、王御使渠、...
下卷有《涇渠總圖》和《富平縣境石川溉田圖》兩幅圖,並有涇渠圖說、渠堰因革、洪堰制度、用水則例、設立屯田、建言利病和總論等內容,是李好文任職西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