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州古城遺址,位於位於甘肅省平涼市 涇川縣城北,北鄰兼山(亦稱五龍山),東部為蘭家山溝口,西部位於水泉寺村西部,距今有3000年以上歷史。2012年6月初,網友給甘肅省省長劉偉平留言稱,受國家重點工程西平鐵路 施工的影響,涇州古城的城牆已遭到破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涇州古城遺址
- 地理位置:甘肅省平涼市 涇川縣城北
- 距今時間:3000年以上歷史
- 古城始於:商周時代
概述,歷史,古城發展,歷史事跡,歷史戰略地位,古蹟建築,結構,遭遇破壞,
概述
涇州古城遺址,位於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北,北鄰兼山(亦稱五龍山),東部為蘭家山溝口,西部位於水泉寺村西部。涇州古城從商周時代開始,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且遺存大量文化遺址。明朝成化年間(約十五世紀中葉)涇州地區暴雨引發山洪,將存在了兩千多年的涇州古城沖毀,部分遺址保留至今。涇州古城遺址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國家《文物保護法》保護。
歷史
古城發展
從商周時代開始,商周時的盤頂子至今猶存,這是一座祭壇,商周時祭天之處。商周時的阮國、共國,在古城內有遺址,即共池。
西漢時,古城是臨涇縣縣城。
東漢時,安定郡因漢羌戰爭被迫從高平(今寧夏固原)遷至美陽(今陝西扶風)僑治18年。
公元129年,安定郡因戰爭仍在繼續而回不到高平,就設在臨涇縣城(今城關水泉寺),涇州古城從此成為嶺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涇州古城的地位空前之高,涇州時領6郡17縣(相當省級),涇州、安定郡、安定縣三級衙門都設在古城內。
從北魏、唐代的戰爭史記載中可以得知,城內人口最多時達30萬人以上,軍隊約20萬人。
歷史事跡
歷史上的許多大事,都發生在涇州古城內外,正史均有記載。古城和歷代許多皇帝、名人機緣難解難分。秦始皇過回中,就是過了這座城。漢武帝11次到回中(安定),不能不進這座城。十六國的幾位帝王到涇州,肯定不迴避這座城。隋文帝分舍利給大興國寺,大興國寺就在涇州城內。武則天建大雲寺,大雲寺也在城內。宋真宗、元世祖、元成宗、明孝宗都為涇州城內的水泉寺頒聖旨、敕賜碑文。在涇州任職的歷代名臣武將如王茂元、范仲淹、滕子京的官府都設在涇州城內。李商隱初婚婚禮在涇州城內舉行。李商隱登上安定城樓,徜徉回中牡丹園,寫了千古名詩。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水患,古城遷至涇河南皇甫店,即今縣城所在。
歷史戰略地位
在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至大曆三年(公元768年)6年間被吐蕃占領,其餘2000多年均未失陷,一直起著“外阻河朔,內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畿輔,關中安定,繫於此也”的國防重城作用。涇州和涇州古城“控扼兩陲之咽喉,邊衢之門戶,壯西服而控遠夷”。當西部勢力占領涇州以西的國土,涇州城就是長安城和古中國西部最遠的邊陲重城。當中原勢力達到河西乃至更西地域,涇州古城又成了離長安城、離朝廷最近的京畿之地。
古蹟建築
祭壇是商周先祖祭天之所在,阮陵、共池是商周諸侯國阮國國都所在,阮陵是中國阮姓暨越南阮姓起源地標誌,大興國寺、大雲寺、水泉寺是隋文帝親臨並分舍利、武則天置金棺銀槨安奉舍利、宋真宗敕賜宋真宗涇州解脫禪院,元世祖忽必烈敕聖旨、八思巴用八思巴文書寫聖旨碑文,元成宗廣孝皇帝鐵木爾於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敕賜華嚴海印水泉禪寺寺名及碑文、明憲宗敕賜華嚴海印水泉禪寺記詩碑之所在。
唐安定城樓是李商隱代表作《安定城樓》創作之地,安定城樓也是與岳陽樓、鸛雀樓、滕王閣齊名的中國古代名樓,是中國名樓之林的組成部分,是絲綢之路東段的標誌建築之一,是中國歷史上重大事件發生之原地的城樓,是舉世公認的歷史文化名人創作的建築物,是李商隱的豐碑,是唐詩血脈的實質流動,是全國詩人、作家汲取靈感、圓詩人夢的詩壇。 回中牡丹園是李商隱系列愛情詩寫作之地。城內出土的國寶級、一級等文物近百件。
結構
古城的南城牆,在涇河北岸,北城牆緊靠涇黨公路,其土崖剖面是人工夯築而非自然黃土崖。再向北一里許,是彩門城,城牆、城壕保存完好。進了彩門城,才能進北門,北門之上的城樓,即安定城樓,涇州城最繁華、常用的門是安定城樓所在的北門。即從北塬進北門,而非今日想像中過了涇河進南門。古代涇水水量之大,今人不可想像,涇河之上是很難架起常年永固的大橋的。東城牆,在田家溝溝口,山上的城牆極其厚,依稀可辨。西城牆則更醒目,在城關中學之西,當地人在城牆上掘的窯洞還在使用。這座城東西南北各長7里,周長28里,面積相當於今日縣城未擴張之前的10個縣城。
遭遇破壞
2012年6於11日的《人民日報》報導說,由於西平鐵路施工,位於甘肅涇川境內的涇州古城遺址已遭破壞,18米高的古城牆被“攔腰斬斷”。多年來,上至國家文物局,下至涇川縣文體廣播局,屢次行文要求另行選址,卻擋不住“國家重點項目”的來勢洶洶。
西安至平涼鐵路,是一條重要的西部運輸大通道,也是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項目。在西平鐵路涇川段建設過程中,位於甘肅平涼的涇州古城遺址遭嚴重破壞,當地文保部門兩次發出緊急停工通知,均被無視。在已遭施工破壞的古城遺址上看到,建設方雖已迫於壓力停工,古城牆上挖掘機作業的痕跡猶存,斷壁殘垣分外醒目;當地文保部門力圖阻擋機械進入現場施工而布下的一排排石塊,在已坍塌的城牆面前看上去更像是螳臂當車。